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二单元》备课指导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三中学 赵惠娟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 > 《第二单元》备课指导

【内容介绍】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四位先哲将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缤纷的语言王国。这里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人生与艺术交流,还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较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演讲与书信的特点,体会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目标参考】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一些文化历史、文学常识;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了解复句类型,基本能区分;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力;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增强联系自身实际和作品背景材料进行点评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养成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入伟人的精神世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哲理,借助文本试着去思考事业、真理、自由、艺术、人生、爱情等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勇敢尝试,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乐观、宽容、合作等良好品格的形成。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蕴涵着深刻的整理,耐人寻味。因此要把教“文”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学业、爱情、艺术等方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分为演讲和书信两种文体,《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演讲辞,教学中要注重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体会演讲的语言特色及包含的深刻含义。《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是书信,教学中可注重默读训练,在独立思考中体会书信的语言特色,和感受逻辑性强,语言更加精练准确的特点。一个单元结束之际,可以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的表达能力,如学写演讲辞,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写信等活动。

5、敬业与乐业

〖教学思路〗

从对不同职业的不同看法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默读和朗读结合的方式,感知课文大意;从探究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中,学习议论文的写法,重点是学会为观点找合适的论据。从揣摩本文的语言中,进一步理解文意,体会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过程参考〗

一、教师提供十种职业,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职业及其理由。

二、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契机,引入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进而导入新课(包含对演讲背景的介绍)。

三、学生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师引导,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梳理文章的思路,列一个阅读提纲。

2、演讲稿与一般文章的语言有哪些区别?请找出例子来说明。

3、本文的语言半文不白,想办法弄明白一些难懂的句子。

4、由“事业”问题迁引到“学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深入解读课文,特别是耐人寻味的语句。(可以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四个问题。)

五、小结议论文(或演讲稿)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选择课文中的一段进行改写,要求论点与论证方法不变,把文章中的某个事例或引用的某句名言进行改换。

六、学生完成仿写片段,并进行交流与简评。

七、齐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胡适的《致毕业生》;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关于“职业”的论述。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难得的演讲材料,有诗化的语言,澎湃的情感,思想的光辉,这决定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借此演讲稿让学生学习演讲的技能(第5课的关注点是演讲辞,这一课关注的是演讲技巧)。作为一篇外国的19世纪的作品,其中所涉及的时代、思想背景、启蒙运动的重大意义等,对现在的初三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介绍“法国革命”或“启蒙运动”的背景知识,介绍伏尔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过程参考〗

一、教师出示伏尔泰和雨果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这两位伟人。

对雨果,前一册学过,学生不会陌生。对伏尔泰,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准备参考

资料《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

1、启蒙运动:

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2、伏尔泰:

名叫弗鲁索瓦—玛利·阿钱埃,169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公证人家庭。少年时期,他在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学校读书。中学毕业之后,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法律,将来当法官或律师,但伏尔泰却立志成为诗人。他的确有诗人的天赋,他经常出口成章,即兴写诗。由于他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在狱中,他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他一举成名。伏尔泰成名之后仍然写讽刺诗嘲笑法国贵族,结果遭到贵族子弟的毒打,第二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出狱后被宣布驱逐出境。他不得不流亡到英国。在伦敦,伏尔泰以新奇的眼光观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研究了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物理学。他还接触到了英国新兴文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把他的剧作翻译介绍到法国。1743年,伏尔泰发表了《哲学书简》,在这部书里,他赞扬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批评法国封建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哲学家”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激烈谴责教士的贪婪和愚民的说教,他称天主教教主为“恶棍”,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此书一出版,即被法国政府判为禁书,并当众烧毁。为了避祸,伏尔泰来到法国和荷兰边境一个古老偏僻的贵族庄园,隐居在他的女友德·爱特莱侯爵夫人家中,一住就是15年,直到1749年侯爵夫人去世。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或命运》,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邀请访问柏林。他来到一个比法国更黑暗,更残酷的封建专制国家,却幻想借助“开明君主”的力量,进行某些社会变革,实现启蒙主义理想。然而,腓特烈二世只把伏尔泰当作宫廷点缀,给外人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实际上他实行的是军国主义的野蛮扩张政策。伏尔泰丝毫不能改变德国现实,1752年,他离开柏林。1760年,伏尔泰在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20余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政治著论,包括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伏尔泰虽远离巴黎,却仍然关心法国社会现实,他晚年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抨击教会和专制统治,它们以化名和匿名的方式在欧洲各地流传,推动了进步的思想运动。当时欧洲成千上万的哲学家、艺术家、演员慕名拜访伏尔泰,另外还有人给伏尔泰写信求教,伏尔泰都热情接待或回信,小小的费尔奈庄园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伏尔泰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积极为无辜受害的人士奔走,最突出的是发生在1762年的闻名欧洲的卡拉事件。当时,法国社会中天主教教会的权力极大,天主教僧侣被列为法国封建社会的第一等级,教会经常残酷压榨和迫害人民。1762年有个名叫卡拉的新教徒,他的儿子因欠债而自杀了。天主教会马上向法院诬告卡拉,说他儿子因为想改信天主教,被信新教的父亲杀死了。法院于是把卡拉全家逮捕,进行严刑拷打,将卡拉判处死刑。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

伏尔泰听说这件事之后,异常愤怒,他亲自调查事件真象,把这件冤案的调查报告寄给欧洲许多国家,全欧洲都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痛斥法国士鲁斯的地方法院。四年后,教会不得不宣布卡拉无罪,恢复了他家人的自由。从此,伏尔泰被称为“卡拉的恩人”,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以后,伏尔泰又为新教徒西尔文、拉巴尔等人的受迫害案鸣冤,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使他们恢复名誉。所以伏尔泰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声望越来越高。伏尔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最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是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是其中的代表作。

《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中的邦葛罗斯是个哲学家,在他看来,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尽善尽美,“在这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好。”邦葛罗斯一生的遭遇是对他的“哲学”一个极大嘲讽,他先染上梅毒,接着又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后又被卖为奴隶,但他冥顽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坚持说世界尽善尽美。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但严酷现实粉碎了他的乐观幻想。他是德国男爵的养子,由于他与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小姐相爱,结果被贵族偏见极深的男爵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流浪,到处都看到封建专制的腐败和天主教会的罪恶。到里斯本时,他遇到了大地震。为防止全城毁灭,教会与大学博士相勾结,认为只有“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慢慢烧死几个,才是阻止地震的万试万灵的秘方。”为此,教会抓了5个人。其中一个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两个葡萄牙人是“吃鸡的时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场的邦葛罗斯和老实人似乎赞同他们的吃法,于是,他便也被一块儿送上宗教火刑场。结果三人被烧死,邦葛罗斯和老实人却奇迹般地脱了险。老实人历尽磨难,认识到世界就象一个屠宰场,他抛弃了乐观主义。最后他找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伏尔泰的理想。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在路易十五死后重返阔别28年的巴黎,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这位勇敢的斗士。5月30日,伏尔泰病逝。临终前,神父要他承认基督的神主,他愤然拒绝。反动教会不准把他葬在巴黎。大革命时期,伏尔泰的骨灰运回巴黎,在法国伟人公墓隆重安葬。

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乡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这篇激情的演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 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从雨果激情澎湃的演讲中,你感受到雨果是怎样的人?

3、找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文章的感情基调

4、针对老师的朗读,你认为怎样才像演讲?

(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朗读的情感,把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选择一段进行组内演讲比赛,比赛后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并能讨论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也可以向老师提交疑难问题。

四、每组派两名优秀代表上台,一代表进行演讲,另一代表讲解对选段文字的理解,并回答下面学生或老师的一个疑难问题。

五、拓展阅读

阅读《伏尔泰的故事》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声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派的商人。

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

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

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学生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

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词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

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

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

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

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了“我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从此,伏尔泰被称为“卡拉的恩人”,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以后,伏尔泰又为新教徒西尔旺、拉巴尔等人的受迫害案鸣冤,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使他们恢复名誉。所以伏尔泰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声望越来越高。

⑴节选的故事与课文中的哪一节文字相应?从中,我们了解到伏尔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思想,还包括什么?(还包括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迫害者辩护的具体的斗争。)

⑵伏尔泰被称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从这个故事和雨果的演讲中,归纳一下什么是“启蒙”,“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斗争。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是“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或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

⑶课文中写到“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请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宗教不宽容”“司法不公正”的具体表现。(宗教不宽容”表现在马克—安东尼选择了天主教,但依然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司法不公正”表现在法官不问青红皂白,将卡拉家人全部拘捕归案;审判长滥施权力,进行逼供;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

六、课外作业

1、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和雨果的生平、创作、思想及生活时代的资料,对两位文化巨人进行比较,写一篇小论文。(选做)

2、摘录文中精美的语句,记忆词汇。(必做)

7、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思路〗

精选的两封信,就似全书的一个缩影。两封书信写于两个时期,写作内容不同,写作风格也不同,但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本文是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抒情、描写比较细腻,思维严密,作者的态度谦和、语气亲切,许多语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推敲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地方能结合自身的生活,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从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中得到启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过程参考〗

一、从课外阅读“《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导入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两封家书分别针对儿子哪两种情况而写的?从哪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两封家书共同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3、第一封家书里,作者认为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

4、在第二封家书里,不仅洋溢着父母对儿子演出成功后的幸福与骄傲,也洋溢着作者对新中国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信心。这种“热爱”与“信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两封家书表达出共同的主题,但在感情的表达上略有区别,请说说区别在哪里?

(以上问题在讨论时,最好穿插重要语段或语句的阅读。如第一封信中的“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而要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如第二封信的第3节。并由以上语段或语句的阅读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它精彩的语句进行体味和推敲。)

三、由跳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值得你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语句你还无法理解,提出来一起讨论。

四、学生谈:学习了本文后的感悟或懂得的道理。

五、从学生的交谈中抓住“父子如朋友”的境界拓展,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

以“父子如朋友”或“母女如姐妹”为话题,说一段亲身经历或一个听来的故事。

六、从简评学生的叙说中,拓展到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的理解和对《傅雷家书》的小结。

阅读《滋润心灵的<傅雷家书>》,完成文后问题。

翻译家傅雷有两个儿子,长子傅聪,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次子傅敏,在教育行业成果卓著。那一日,报纸上有一条关于傅聪的消息:他谈音乐,谈音乐的修养。文章不长,短短的几行字,却让我们看到了商业社会中一位纯粹艺术家的高尚心灵。

于是,我想到了《傅雷家书》。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坐在三联书店的阶梯上阅读这本书。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已发行100多万册了。这在当代纯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我想: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教人怎样做人的书,也不仅因为书中有着浓浓的亲情,更因为,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1954年傅聪赴波兰深造,1月17日傅雷同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车站送儿子去北京准备出国。次日,他写了封信给傅聪,这后来成了《傅雷家书》的开篇。1月18日和19日的接连两封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自己以往“过失”深深自责的慈父:“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面对开始长大成人的儿子最初的离别,傅雷真情流露,他自责,同时也很欣慰,因为他“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他终于可以开始和自己的儿子平等地谈谈人生,谈谈艺术了。

在几十年的漫长通信中,傅雷所写的并不是普通的家书。他曾对儿子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读《傅雷家书》,是在读一个人,一个叫傅雷的严肃的父亲,人格上的父亲,他就站在你的面前,苦心孤诣,时时提醒你,让你在做人和生活方面,不敢有半分松懈。傅敏在回忆父亲对傅聪的教育时说:“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傅聪恐怕成不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亲眼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与相授。傅雷年轻时在瑞士曾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闹得差点要自杀,在信中,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作为一个教训,设身处地告诫儿子以此为戒,切勿磋跎岁月。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埋头书斋,不问世间事。杨绛先生认为这是种误解。确实如此。《傅雷家书》带我们回到一个动荡年代,感受一个富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傅雷。他告诫儿子:“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地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与态度。

1955年1月26日,傅雷在信中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报!”

读一部《傅雷家书》,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

——摘自《中国青年》2004/06 思文

问1:作者说“《傅雷家书》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那么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意回答。

问2:《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已发行100多万册了。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用横线划出作者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课外与你的父母一起读读《傅雷家书》。

8、致女儿的信

〖教学思路〗

本文的艺术魅力在于,面对一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不回避,更没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爱情的真谛。因此这一点就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领会,并复述故事情节,以领会到作者独特的构思。“爱情”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个敏感的话题,教师要借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过程参考〗

一、捕捉学习、生活中的小细节,抓住学生的敏感点导入。

1、如在介绍《傅雷家书》时,当老师说到“《傅雷家书》里,傅雷还对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婚姻等问题,像良师益友一样对儿子提出意见和建议”时,班里有学生在窃笑。教师可抓住这微妙的细节,让这些学生说说为什么窃笑。或在课前,老师故意抄一首爱情诗挂在教室前,观察学生的表现,一上课,让学生说说看到老师挂出这么一首诗歌时的心理活动与同学们的议论。

2、假设情景,训练想象与口语表达能力:

假如你抄了这首诗,被你父母发现了,他们会怎样对待你?

假如你问你父母“爱情是什么”,你猜想你父母会对你怎样的态度。

3、从学生的想象与猜测中,导入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女儿的“爱情是什么”的问题,父亲回避了吗?他是怎么对待的?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师生对话中,解决以上问题,并包含复述故事情节和探讨“没有回避,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所讲的故事”这种构思的好处。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故事中的情节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2、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3、“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四、朗读课文,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值得大家揣摩的语句;全班探讨。

其间,老师以自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情的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五、课外拓展(课外作业)

1、搜集歌咏爱情的优秀古诗词,或搜集感人至深的高尚的爱情故事,或搜集有关的名人名言。

2、回到家,真的去问问你的父母,爱情是什么?(特别要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仔细听听父母的诉说。

六、口语交际训练

1、资源共享:

⑴朗诵自己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优秀古诗词,并说说对它的理解,或搜集的意义。

⑵说说自己所搜集到的感人至深的高尚的爱情故事,并说说对它的理解,或搜集的意义。

⑶读读自己所搜集的有关的名人名言,并说说对它的理解或喜欢的原因。

2、说说身边事:

⑴说说询问父母“什么是爱情”时的情景。要具体生动。

⑵说说自己的父母对“什么是爱情”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意见。

⑶就一个早恋案例,谈谈对早恋问题的认识。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作进行主题演讲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不偏题。

2、培养学生围绕话题搜集资料、处理并利用资料的能力,提高演讲稿的写作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乐观、宽容、合作等良好品格。

〖活动建议〗

1、三项活动,任选一项,分组进行。

2、教师的作用:

⑴调控各组的人员大体均衡;

⑵提前开设预备课《关于“专题演讲”》,让学生基本懂得如何撰写演讲稿,如何熟悉演讲稿,如何设计演讲等;

⑶对三个演讲话题,作必要的点拨,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又比较深刻的认识;

⑷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提倡资源共享,合作学习,提倡到生活中去寻找鲜活的演讲材料。

〖活动步骤〗

1、学生针对各自选择的演讲话题,充分搜集资料。搜集的方式,包括自己的观察,在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也包括调查访问搜集资料。这资料的内容,既包含学生自己的体验、日常小事、调查访问所得,也包含相关的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名言、俗语、诗歌、歇后语、歌曲等。

2、教师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指导,学生完成演讲稿。

3、按照“演讲稿”的写作要求,进行互批与自改:

写作要求:①观点明确,不模棱两可;②材料确凿、典型、新颖;③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严密;④全文条理清楚,结构完整;⑤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口语化强。

4、分三组活动:

活动形式以演讲为主,穿插情景短剧、竞猜游戏、唱主题歌等。

5、进行活动评价:

以演讲评价为主,活动评价表设计如下:

 

评价项目

自评互评师评

参与的态度认真   
一般   
不够认真   
参与的过程积极、主动   
较认真、主动   
被动   

对问题的认识较深
刻、全面或正确又独到
正确   
不正确   
对问题的论述材料充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材料较充足,有一定说服力   
材料不足,说服力不足   
运用语言的水平生动形象,善用精炼的口语   
比较准确、生动、形象   
不够准确、生动   
演讲技巧语言清楚、准确、流畅,语气、语调、节奏富于变化,体态语自然合适   
语言比较清楚、准确,语气、语调、节奏有一定变化,但只讲不演。   
重演轻讲,语言不够清楚、准确、流畅,不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活动中表现出的
态度和修养
文明、谦虚、彬彬有礼   
比较文明、有礼貌   
不够文明,有礼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