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梁启超(1873~1929),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自幼聪慧好学,六岁读经书,八岁能文章,曾拜康有为做老师学习“新学”。
1895年,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之际,梁启超随同康有为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拒绝签订条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此后他积极从事京师和上海的强学运动,又和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废科举、兴学校、改官制、实行地方自治等一系列主张,对改良运动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当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他竟和康有为一起组织保皇会,开始走上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回国,曾依附于袁世凯,后又反袁。晚年弃政治学,在清华大学任教,努力介绍西方社会科学,整理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梁启超对近代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特别是宣扬黄遵宪、谭嗣同等人的“新诗派”,这对推动诗歌和小说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创作实践中,梁启超也作过多方面的努力,但以散文的成就最大。他的散文可以分为政论、传记、杂文三大类。政论如《变法通议》《新民说》;传记如《殉难六烈士传》《南海先生传》;杂文如《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论》等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他的散文才华横溢,气势奔放,感情充沛,议论慷慨,自成一体,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代表着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