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
一
学生的脑力劳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他的内心世界,忽视这一点会导致悲惨的结局。孩子不仅仅在认识和掌握材料,而且还会对自己的劳动有所感受,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发表个人的看法。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教师是公正的生动体现。请看得了一个不及格分数的一年级学生的眼睛……这个孩子不仅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鬼,而且还对教师持一种怨恨的,有时甚至敌视的态度。教师实际上不过由于孩子不明白某一点而打了一个2分,可在孩子心目中,他却成了一个不公正的人。
在一所学校里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植物是如何吸取养分和进行呼吸的,幼芽如何长成叶子,花如何结成果实,等等。教师经常提问这个男孩;而且每次都这么说:“难道你就不能理解这些简单的、你本应理解的东西吗?”一次上课时,教师说:“过几天,栗子树就要发芽了,我们全班都上咱们的栗树林荫道去,到了那个时候,如果阿廖沙还讲不出大家都懂得的那个道理,那么就无可救药了。”教师非常喜爱自己的宠儿──亲手栽培的由小栗子树长成的林荫道。上课前,他同几个学生一块儿又一次来到林荫道上欣赏点缀在每一棵树的枝头上的幼芽。可是到了第二天,当全班来到栗树林荫道来上课时,教师惊骇不已:树上所有的幼芽都被掐掉了。孩子们站在那儿神情沮丧。教师看到阿廖沙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灾乐祸的火花。
在这一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孩子精神力量的大发作、大爆发,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喷发而出。这个男孩对不相信他的力量表示了抗议。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连得了几个2分之后,就似乎同自己的命运妥协了,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有时,孩子对自己的分数所持的无所谓的态度,成了小朋友们的笑柄,渐渐,所有的孩子都习以为常了,大家习惯于万尼亚和彼佳只能得2分,不可能得别的分数。这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人在精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最可怕的事。如果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缺乏自尊心,那对他还有什么可指望的呢?
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师不仅应向学生展示世界,而且还应确认孩子是周围世界中一个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的积极的创造者。教学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但孩子是独立地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自己的每一步的;脑力劳动,这是一种极为个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孩子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孩子的性格和其他很多经常不被觉察的条件。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学校的。孩子甚至不敢想别人会把他看成懒汉或倒霉鬼。好好学习的愿望,这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依我看,这是照亮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儿童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这一火花是微弱的和不设防的,孩子以无限信赖的心情把它交给您这位教师,而要是您没有觉察儿童的愿望,那就是说您还没有意识到为自己学生的今天和明天所担负的令人激动的责任。粗心大意地接触儿童的心灵,令人感到委屈的生硬的话语或漠不关心的态度,足以使这一火花就此熄灭。只有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绩,只有自豪地意识并感受到,自己在沿着陡峭的认识小径迈步前进、向上攀登,这才是渴求知识的微弱火花所需要的合宜的空气。
徒劳无功、毫无结果的劳动,即使成人也会感到厌烦、迷惘和兴味索然,何况我们是在同孩子打交道。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儿童心中会结起冰块,在火花没有重新点燃之前(而再一次点燃它是多么困难呀!)用任何办法也难以融化这块冰;孩子失去了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后,形象地说,他就扣上全身的钮子,戒心十足,一触即发,对教师的建议和批评就会采取粗暴的态度。或者更糟:他丧失自尊心后,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当您看到这么一个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地准备耐心听老师整小时的训斥,毫不在乎地任凭小朋友说他,你是落后生,你会留级……的孩子时,您的心就会充满愤懑。还有什么能比扼杀一个人的自尊心更为不道德的事呢!
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何对待自己,他在劳动世界中把自己看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道德面貌。乌申斯基写道,孩子生来不贪懒,他爱独立做事,愿意什么都自己来干。应当教会孩子劳动,教会他思考、观察,理解什么是脑力劳动、怎么才算好好劳动。而只有在这之后,才能给他的成绩打分。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劳动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这是一个不幸的人。不幸的人是我们社会的大灾祸,而不幸的孩子,则是大百倍的大灾祸。我无意于赞美童年时代;我不安的是早在童年时代,人往往已成为懒汉,他厌恶劳动,甚至轻视要竭尽全力劳动的思想。但为什么孩子会成为懒汉呢?亲爱的老师们,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劳动的幸福。请赋予他这种幸福,教会他珍惜这种幸福,那时他就会珍惜自己的人格,就会爱劳动了。
二
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的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我们的学校里,不应当有不幸的儿童──那种被什么也干不了的思想折磨着心灵的孩子。学习取得成绩,乃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
如果孩子没有了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和理论就都化为灰烬,化为死气沉沉的木乃伊。儿童学习的愿望只能同学习成绩一起产生。出现了这么一种好似奇谈怪论:要让孩子取得成绩,就要他在成绩上不落后。然而这并非是奇谈怪论,而是脑力劳动进程的辩证统一。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的时候,才能出现学习的兴趣;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我倒很想把埋头苦干称作欢欣鼓舞乘以孩子认为他一定能取得成绩的信心。
乍看起来,给学生评分是很简单的事,然而这却是教师找到正确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方法的能力,是保护孩子心灵中渴求知识的火花的能力。在小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未给学生打过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不管是书面作业还是口头回答。孩子们学习读、写和解题。一个孩子在自己的脑力劳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一个暂时还没有。一个孩子已经学会了教师正想教给他的东西,另一个还不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不愿意学习。我只在孩子脑力劳动取得良好成绩的情况下打分。如果学生还没有取得他在脑力劳动过程中力求达到的成绩,我就什么分都不给他打。他应当专心致志地想一想,把自己的作业重新做一遍。
一年级时,我是在学年开始后过了四个月才打了第一批分数。重要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懂得刻苦、勤勉的劳动是什么。孩子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并不是由于他不愿意,而是由于他还没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概念──那么凭什么给他打分数呢?我让孩子把同一作业做上几遍,使他以亲身的体验深信,他可以做得比一开始的时候好得多。这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学生好似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就努力做得比这更好。孩子把自己做得较好的作业与差一些的作业进行比较,就会体验到欢欣鼓舞的心情。
考察一年级的作业,我发现孩子们想法不一样,对自己劳动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譬如他们写“oca”(黄蜂)这个词,莉达、谢廖扎、卡佳、萨尼娅、帕维尔写得很漂亮、很整齐。尤拉的字母就越出了横线,写得歪歪斜斜;科利亚和托利亚不是在写,而是在画,他们的字母就同他们在图画本里写头几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时一样。在彼得里克的练习本里则是一些小钩子。我没有忙着进行下面的练习,孩子们又把这个词写了好几次。每重复写一次,孩子们就好像登上了更高的一级,不管是写得差的还是写得好的,都是这样。孩子们眼见他们的事情进展得比一开始的时候好,感到高兴和幸福。
正是在这种欢乐之中产生自豪感和自尊心。多次体验过这种感情的孩子不会去寻找捷径,不会去抄袭旁人的作业。只是当孩子学会了重做自己的作业,并由此而产生欢乐感和自尊感时,我才开始给他们打分数──当然,只给成绩好的打分。有些孩子在开学后过了四个月就得了分数,有些则过了六个月才开始得分数。彼得里克和米沙在第二学年开始时才第一次得到分数。我给他俩补了课,让他们哪怕今天做得比昨天稍稍好一些,不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如果学生觉得教师不公正,他会大为震惊。而幼小的儿童往往把不及格的分数看成是不公正的,并为之深感痛苦,因为几乎从来没有过孩子不愿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迫使自己工作。
如果一个孩子今天、明天,乃至整年都感到对自己不公正,那他的神经系统一开始会兴奋,继而就会出现抑制──抑郁、消极和冷漠。兴奋和抑制的剧变会导致孩子得病。乍一看,这是一些奇怪的毛病,即学校神经官能症。离奇的是这种病通常只在学校,在人道主义应当成为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特征的这个神圣场所发生。学校神经官能症是不公正的产物。家长或教师对待孩子的不公正态度干差万别。首先是冷淡。对孩子的道德和意志力的形成说来,没有比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漠不关心更为危险的了。其次是斥责、吓唬、恼怒,而不懂教育学理论的人,甚至还会表现出幸灾乐祸的神气:好,你不知道,那把记分册拿来,我给你打一个2分,好让你爹妈瞧瞧,他们的儿子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研究学校神经官能症。教师的不公正在孩子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态反应,有的表现为紧张,有的感到委屈和苦恼,表现为万分躁怒,有的表现为怨恨,有的表现为故意装成(假装)的无忧无虑的样子,有的表现为漠不关心、极端的抑郁,有的表现为对惩罚、对老师和对学校的恐惧,有的表现为装腔作势、扭捏作态,还有的表现为冷酷无情,有时带有病态的表现(这极罕见,但不能掉以轻心)。预防学校神经官能症要靠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学修养。教育学修养最主要的表现应当是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能给每个孩子以必要的关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使孩子感到大人没有忘记他,并能分担他的伤心、委屈和痛苦。
对孩子来说,来自教师方面的最大不公平,是他确实认为教师给他评不及格的分数是不公平的,况且还企图让家长为此而处罚他。当孩子看到教师一定要把2分的事通知家长时,他就会变得冷酷无情,与教师和学校对立。脑力劳动就会成为他所仇恨的事。粗鲁的情感还会转移到对其他人的态度上,首先是转到家长身上。
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心灵的了。孩子一旦感受到了别人对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就失去了对善与恶的敏感性。他分辨不清周围人干的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他心里便产生对人的怀疑和不信任,而这就是怨恨的最主要的来源。
三
现在在教育界可以经常听到关于奖励的议论。诱人的理论像那短命的蛾子一样迅速地出现,又迅速地消失……可在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奖励和最重的(但不见得总是有效)惩罚是评分。这是最锋利的一种工具,使用这工具要求有高度的技巧和修养。
要取得使用这一工具的权利,首先得热爱孩子。不是在口头上对他说自己多么爱他,而要在对他的关怀中表达自己的爱心。JI.H.托尔斯泰写道:“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些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出自内心的同情心,是不可能单靠教学取得的一种品质,而教师的富有人道精神的同情心是建立在智力、道德、美学和情感诸方面修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这种结合不仅要靠他的学识,也要靠他在集体道德关系中的社会阅历。教师应当意识到和感受到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由他负责,学校正在培养的人的理智、健康和幸福,都取决于他的精神素养和他思想的完美性。
……二年级的语法课。在学习了语法规则和分析了练习后,孩子们做独立作业,其目的是加深知识,同时也是检查。作业是要评分的。检查了作业本后,我发现米沙和彼得里克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如果我打一个2分,那么全心全意想好好学习的孩子会把这个2分当做一种批评;“你们的同学都进了一步,而你们却停步不前。”我批改了错误,把字写得漂漂亮亮,作为范例,没有给米沙和彼得里克打什么分数。发作业本子时,我对孩子们说:
“米沙和彼得里克还没有争取到分数。孩子们,你们得好好干。独立地完成另外的练习。努力争取到分数。”
孩子们已经习惯于作业完成得不合格就得不到分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逐渐形成一种信念,完成了的作业并不是以教师的最后“判决”作为结束的最终一步。在孩子们面前,通向进步的道路并没有堵死:他未能做成的事,将来他会做成的,说不定今天或者明天就能做成。米沙和彼得里克并没有产生绝望的感觉,而得了不及格的分数的孩子,通常会觉得似乎比自己的同学落后了一步而感到绝望。就在课内,他俩提出要求:“请给我们练习。”我给了练习。在学习日的过程中,他们挤出时间完成了作业。(我们的学习日是这么规定的:每天每个学生有半个小时归自己支配,以便完成他认为必须首先完成的事。)两个孩子竭尽全力想取得分数,证明他们并不比别人差。我检查了作业──几乎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完全一样,作业得到了好分数。
在作业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深入思考和探索研究的情况下,谨慎地用分数作为激起劳动愿望的促进因素,就尤为重要。一个孩子的思维进程迅速、敏捷,另一个孩子则缓慢,但这不是说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聪明,或比另一个孩子劳动得多一些。小学的算术课、解题,是教育工作第一条金科玉律(让孩子体验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激发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一块试金石。而且要努力做到,使最初遇到的那些困难不致成为儿童的绊脚石。在孩子们尚未学会独立思考、弄清习题的要求和找出解题的途径前,换言之,在孩子们尚未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前,我不给数学作业打分。这里尤其不能允许千篇一律地对待学生:一个月内,一个孩子可能得到三次算术分数,而另一个孩子一次也没有,然而这并不是说,后者什么也没有干,一点进步也没有。他在学习理解习题,而第一道由他独立解答的比较复杂的算术题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我对数学成绩不佳的学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并由此证明,在普通学校低年级和中年级,成绩落后的学生从来都不独立解题。他们好似跟在浪头后面游泳,好似把脚伸到他的同学们已经站着的地方:从黑板上或向同课桌的同学抄现成的,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独立地完成作业。
探寻某种改进教学技巧的方法是不能根除这一恶习的。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的试金石。这一恶习的根源在于孩子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连同一切物体、现象、依赖关系和相互联系,对他来说都没有成为思想的源泉。经验证明,如果在童年的早期,到大自然去的“旅行”就已成为脑力劳动真正的训练场所,那么班上不会有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孩子。物体应当能教孩子去思索,这是使全部正常的儿童都能成为聪明的、富有想象力的、求知欲旺盛的和好学的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有什么东西学生弄不明白,如果他的思想犹如笼中的鸟一样徒劳地在挣扎,那就仔细审查一下自己的工作,想一想您这个学生的思想意识,是否已成为同永恒的、生机盎然的思想源头──大自然中物体和现象的世界,隔绝的干涸的小湖?请您把这一小湖同大自然、物体和周围世界的大海洋连接到一起,那您就能看到,生动活泼的思想如何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
然而,认为周围世界本身就能教会学生思考,那是错误的。没有理论思维,事物与儿童的眼睛之间仍被一道看不透的墙隔开。只有当孩子脱离开他周围的具体物体能进行抽象思维的时候,大自然才能成为脑力劳动的学校。要使孩子学会把相互作用看成是周围世界的重要特征,现实中的鲜明形象是必不可少的。恩格斯在强调黑格尔关于相互作用是全部存在物的causa finalis(终极原因)这一思想的正确性的时候写道:“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认识相互作用是对抽象思维的直接准备,这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条件。习题解答得对不对,取决于孩子是否学会了看到物体与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
在解题过程中进行的独立的脑力劳动要取得成果,还需要孩子在记忆中经常和牢固地保留有概括性的概念,没有这种概括性的概念,思维是不可思议的(乘法表、自然数列的组成)。
彼得里克长时间不能理解算术题的意思(条件)。我没有急于去作解释。主要的是要让这个孩子以自己紧张的智力活动去理解物体和现象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质。然而孩子若没有理论思维的锻炼,不会进行比较和分析,那么活跃的思想是不会迸发出来的。我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教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观察,对比各种物体、性质和现象──教他们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让彼得里克注意周围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能在儿童意识中形成关于大小和数量这些物件最重要性质的概念。我极力使这个孩子懂得数字的依赖关系,深信数字并不是某个人臆想出来的,而是实际存在着的。这里极其重要的不是要这个学生马上学会算数、运用数字,他应当理解依赖关系的最本质之处。
现在我们坐在瓜园的棚子里观察,联合收割机如何收割小麦。汽车不时载满麦粒驰去。联合收割机的谷箱经过几分钟就满了?孩子们饶有兴味地看着表,原来需要17分钟。人们如何计算好工作时间,才不致使联合收割机停工?离谷箱满只剩下五分钟、四分钟、三分钟了──孩子们焦躁不安:看来,联合收割机要停工了。只剩下两分钟了,正好一辆汽车从树林后面开了出来。它开到收购站要整整走一个小时。这么说来,人们估计好了距离和时间的相互关系。安排运粮工作的车辆数正好使联合收割机不停工。若是汽车开到收购站不是走一小时而是两小时,那么安排到运粮工作上的车辆要比现在多还是少?
“当然要比现在多,”彼得里克说道,他的眸子欢乐地放着光。“现在经常在路上的有三辆车,还有一辆在装,一辆在收购站卸。如果路程比现在长了,那么在路上的车辆就要增多。”
这个孩子在紧张地进行智力活动,我看到他已经在考虑,要是路程增长一倍,将需要多少辆汽车。但现在主要的还不是这件事。主要的是他明白了,习题并非无所事事的人们的臆造。习题存在于周围世界之中,因为存在着运动、生活和人类劳动。
彼得里克已升入三年级,然而在习题方面,他暂时仍然没有进展。他还不曾独立地,不经过同学或教师的帮助解过一道题,这使我十分不安。不过我还是相信这个孩子能学会思考。我不仅仅通过在思想上分析作为算术习题基础的那些现象来训练他进行抽象思维。不会计算的思考者掌握不了知识。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彼得里克,逐渐在记忆中巩固那些进行思维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的东西。这个孩子经常坐在“算术箱”旁边做练习,并自我检查答数。我留心注意不让他思索12-8、19+13、41-19等于几。(如果三年级的学生思索这些,那他就不能理解习题。)
生活告诉我,有时学生对代数学束手无策仅仅是由于没理解自然数列的组成,由于对数列的理解,没有达到不用再思索基本东西而只要把自己全部的智力用于抽象思维这样一个程度。正如孩子不把构成词的音节念上千万次,他的阅读就不可能成为半自动化的过程一样,如果他不记住几十个、几百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答数已永远忘不了而无须再加思索的例题,抽象数学思维对他来说依然是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天书。我力求使思维迟钝的孩子,首先是彼得里克,能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思维最简单的工具──加、减、乘、除的例题。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我使这个孩子注意大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经常需要解答的习题。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我坚信:彼得里克完全独立地解答了习题。孩子的两眼发光,他开始说明习题的含义,他的说明虽然前后并不连贯,但我看得出,孩子眼前那一层阴翳终于拨开了。彼得里克感到高兴。我也松了一口气:好容易等到了这一天。孩子等不及放学,就要跑回家去与妈妈分享欢乐。妈妈不在家,他高兴地告诉祖父“我自己解了习题”。彼得里克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而纯洁高尚的自豪,这是人的自尊心的源泉。没有对自己劳动的自豪感,就没有真正的人。
这一件事曾是我们教师集体思考的对象。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最后的、绝对的结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他命该如此。一年,两年,三年,他可能毫无结果,但到了时候,就有结果了。思想,像一朵花,它逐步地贮存生命的琼浆。我们给花的根提供汁液,使花得到阳光,花就开了。我们要教孩子思索,给他指出思想的源泉──周围世界。赋予他人类最大的欢乐──认识的欢乐。
我们这些小学班的教师,傍晚不止一次地集合在一起,专为研究一个尖锐和困难的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何把学生从物体的具体计算、从现象间明显和直观的依赖关系,引向抽象的概括──原理、公式。B.II.诺维茨卡娅、M.H.韦尔霍维尼娜、E.M.扎连科几位老师讲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这些事实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地、毫无困难地完成这个过渡。有的学生计算技巧很出色,能迅速地运算,但难于理解习题的内容(条件)。一部分以鲜明、具体和直观的形象思考的孩子,离开了构成习题的具体数字,就有一定的困难。B.II.诺维茨卡娅说到一个女孩子,她念了习题后,马上就想找出答数:她开始计算,但不明白计算的是什么和为了什么而计算。
我们每一个人都碰到过这样的孩子。我们商量:通过什么途径,把他们从具体思维引向抽象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必须在习题上花一段时间进行工作,这就是议论习题的条件,不用数字,不进行算术运算。我们开始组织算术观摩课,其特定目的是:看看儿童如何议论习题,如何不用运算进行解题。我们相互听课,寻找个别孩子智力发展的途径。
五
决不允许让分数成为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我总是让最差的学生,看起来最没有指望的思想迟钝的学生有机会思考一下他还不明白的东西。孩子们从来都没有对学习失去兴趣。我通过激发孩子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自尊心,做到使他们能努力去独立工作。
要让孩子想一想……这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请仔细观察一下一至四年级学生的脑力劳动,您就会看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总是如此),孩子回答不出您的问题(或者完成不了作业),只不过是由于他还没有来得及想一想和集中一下注意力(通常是问题来得很突然,使孩子有点茫然若失)。我们这些小学班的教师曾专门集合在一起,商量如何让孩子有机会想一想。我们得出结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急于作出结论──这个孩子知道或者不知道。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对孩子说“你不知道,坐下!”孩子刚坐下,忽然脑子“清醒”了,原来他都知道……他很生教师的气。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未能立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观察、观察、再观察,应当研究大量的事实。
孩子达到集中意志和思想的目的之后,就会厌恶偷偷提示、带小抄和抄袭。我与孩子之间一向都保持着相互信任和相互关怀的关系。学生从不害怕坦率地告诉我,尽管他苦苦思索但还是没有完成作业。孩子们的一切疑虑、欢乐和痛苦都向老师诉说。我从来不是孩子们的报忧者,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对孩子说来是一个重大的忧患。如果一个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对孩子说“你得了2分”,孩子的精神该有多痛苦呀。微不足道的痛苦,就足以使孩子感到自己很不幸。孩子一旦习惯于自己的痛苦,便开始对周围一切抱漠不关心的态度,心肠变硬了,到了这时候,悲剧就进一步发展了。一付铁石心肠,这是残酷的肥沃土壤。如果班内有不幸的孩子,而同学们又不设法减轻他们的厄运,那就永远不会有良好的、友爱的和相互关怀的集体。
然而也不能允许用分数来娇纵学生,遗憾的是,这正好经常在学校中发生。只要孩子说出了一个词,马上就给他打一个5分。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用同一个问题提问好几个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得了分数。其结果是形成了孩子对学习的轻率态度。孩子始终应当意识到分数是在智力上作出努力的结果。
学生应当深信,智力活动──这是一种劳动,要求巨大的努力、集中意志力、善于迫使自己舍弃很多娱乐。正是在劳动的气氛中,才能形成顽强性和意志力。学生如果学会了批判地对待取得的成绩,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并力求做得更好些,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
孩子亲身体验到如何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就会习惯于自我监督。顽强工作、争取优异成绩的习惯,使孩子不能容忍粗心大意完成的工作、无所事事和懈怠懒散。
当劳动的欢乐和学习的成绩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要动力时,班内就不会有偷懒的学生了。真正的教育大师很少去同个别偷懒的学生进行斗争,他们同作为智能冬眠的后果的懒惰进行斗争。
只给优良的脑力劳动成果评分的制度,渐渐为低年级班、中年级班和高年级班全体教师所采用。读者可能会问:在学季末或学年末,若是有的学生某门学科没有成绩,那该怎么办呢?问题就在于对孩子来说,没有成绩是比2分还要大得多的灾祸。在学生的意识里便确立一种思想:如果我还没有分数,这说明我还没有好好地下功夫。因此我们几乎没有学年即将终了而学生还没有成绩的情况。四年期间,我有六次在学季结束时没有给孩子打分。家长知道,如果儿子或女儿的记分册里没有成绩,这说明并不是一切顺遂。他们也知道,没有成绩,这不是孩子的过失,而是孩子的不幸;而有了不幸,就应当帮助。于是我们一起来帮助学生。我说服家长们,要他们切勿要求孩子取得最高的分数,不要把不及格的分数看成是懒惰、懈怠和不够用心的标志。
个别教师轻率地使用分数这一细致的教育工具。在很多学校里已形成一种看法,3分似乎是一种该受指责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要消灭3分!”这种口号响彻少先队的集会。这种口号在儿童报刊上也可以见到。教师鼓励这样来对待中等的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在挖自己的墙脚:造成孩子不求甚解、粗枝大叶。
二年级开学后过了几个星期,孩子们就登记记分册,把课内得到的分数记入册子。孩子企图向家长隐瞒分数的事,一次也没有发生过。如果分数反映进步的欢乐,就不可能不是这样。教师不需要在记分册里签什么名。签名是旧学校连同它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气氛的残余。如果班内没有相互的信任,如果孩子企图欺骗教师,如果分数成为成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正确教育的基础本身也就毁坏了。
学校最大不幸中的一种──孩子不诚实,既欺骗教师,又欺骗父母,就始于不公正地打一个2分。孩子为了向父母隐瞒自己在学校得的坏分数,向教师隐瞒自己的懈怠,他什么诡计施不出来呀。您愈不信任学生,孩子就愈在欺骗上花样翻新,懒惰怠懈的土壤就愈肥沃。懒惰,这是不信任的产物。我教的孩子,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活蹦乱跳的孩子,其次才是学生。我给他打的分数,这不仅是他知识的测量器,首先是我对他这个人的态度。
我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要用恰如其分的分数奖励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但不能滥用分数。别忘记,你们教学技巧的基础,就在孩子本身,就在他对知识和对待您,对待教师的态度之中。这就是学习的愿望、激奋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决心。要关怀备至地加强这个基础,没有它就没有学校。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