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故乡》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故乡 > 《故乡》教学杂谈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杨敏】

〖关于创造“乐学”心境的思考和实践·适时引导点拨,刺其兴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用一些富有新意的教学手段,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且角度较巧妙的问题,定会“一石击破水中天”,增添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积极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这些手段,为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积极求知的气氛。

我在教《故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有深刻的印象,我特地找来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和一大块老松树皮,展示给学生看。教师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了这种气氛,我便开始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画和实物来更逼真地理解中年闰土的形象。继而又引导学生对《父亲》的肖像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描述竞是出乎意料的好。这说明,老师富有创意的新奇的教学手段,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湖南省桃源县佘家坪乡中学刘云龙】

〖探究式语文教学的“问题”研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一旦放开,就有可能出现“提问离本,答问离题”的情况。此时,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努力把握教学方向,让“问题”沿着“互动”良性发展,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学生突然提出: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钱老师心知肚明,这个问题跟课文毫无关系,也不会讨论出什么结果。但钱老师却巧设疑问,把学生偏向的思维引入正道而不露一丝痕迹:“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虽然我没有看到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有这种鱼,这说明什么?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五中学梁卫红】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五法·诙谐幽默,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的头脑里回响起来。”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富有魅力、吸引人、感染人的语言,奏出美妙的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维。例如,我们在讲解为什么不同题材的文章要用不同的体裁去表现的问题时,并没有过多地运用术语,而是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一块劳动布,你是用它做连衣裙呢,还是做工作服呢?不审体裁就像一个昏庸的裁缝,拿过剪刀把一块劳动布裁成连衣裙,而把一块真丝料剪成工作服。”这样一来,既讲清了道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度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故乡》时,有学生提出:“那灰堆里的盘子是谁埋的?”教者可立刻作出反应:“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这可是个历史的悬案啊!”这样说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肯定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一件小事》时,一位学生由于阅读粗心,误将“铜元”当“银元”,教师说:“读书粗心,将来做检察官可不行。”从而使学生在会心的羞涩中增强了记忆。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九中学罗晓宏】

〖让学生动起来·心动〗

从语文教学来看,心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心动指的是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对这一篇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心动可以贯穿每一节课始终,也可贯穿每一篇课文学习的始终。而最主要的是学习的导入环节应该使学生心动。我曾在选自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的教学中这样导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有一片银白色的沙滩,当静静的月光洒在这一片沙地时,有一位项带银项圈,手拿钢叉的少年悄悄地向正在偷吃沙地上的西瓜的猹刺去,而那猹却一转身从他胯下逃走了……”“几十年后,有这样一位中年人站在了‘我’的面前,他贫穷木讷愚昧麻木而不觉醒,甘于苦难的命运,忍气吞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对这一变化产生了探求原因的强烈欲望,其实这就是学生的产生的求知欲望。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九中学罗晓宏】

〖让学生动起来·启发型问题〗

如果是一系列问题那么还要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这些问题要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对于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本文的写作目的,我这样提问“文中对闰土儿子水生的描写文字不多,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像他(水生)年纪这般小却遭受如此苦难的命运,在旧中国就他一个吗?”“鲁迅先生写孩子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现实问题?”“鲁迅先生将这篇小说收到了自己的小说集里,而这部小说集的题目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表达的主题,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小说“呐喊”的最终目的。启发型问题不像认知型问题那样机械、直白,缺乏新鲜趣味,也不像评价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那样虽有趣但有点深邃。所以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我在课堂上使用这类问题较多。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上海市新光中学范珍】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情感教育”之我见·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安溪中学余玉萍】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从而教育和感染读者的。因此,指导学生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性格千差万别,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不同的篇章特点安排相应的导学方法。

在教《故乡》这篇小说时我设定“抓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为教学目标之一。具体操作时,采用学生自学,找出细节描写,然后从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杨二嫂的自私、贪婪、爱占小便宜的庸俗小市民的形象。由于课堂上采取学生自学、自问、自己释疑(当然,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讨论解决)的学习方式,导发了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已有感知。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目标就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由于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因材施教,学生们反映,这样学小说,真能轻轻松松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柳树中学李文】

〖抓住语文教学的锁钥·发掘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所编选的文章,都是内容健康、文辞兼美的佳作,应该说是充满了趣味。教师应利用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其求知欲,引导学生发掘其教材中的“新”、“趣”、“美”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教材,体味到其中的精妙。我在教《故乡》一文时,讲到“我”回故乡时见到的悲凉情景时,引导学生赏析“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的意境,便引导他们赏析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深远意境,多层次含意。佳人.见花而落泪为一层;以泪眼问花为二层。花竟不语为三层;不但不语,迎风乱落为四层;飞过秋千,远远而去为五层。层深而浑成,将佳人的多情伤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后,大受启发,对先前的问题,积极思考,竟相发言,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起来。

【湖南省永州市第八中学王卫平】

〖课堂,让学生激情飞扬·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使学生乐在其中。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时而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而小组讨论,对人物形象进行质疑,时而大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而全班竞赛,把每个小组质疑的题目抄写在黑板上,从而鉴别出最有价值的质疑,时而进行情境表演。学生由被动听课者变成了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学生这种参与意识与参与态度是普通班所不能比拟的。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岩瑞中学占益峰】

〖初中小说课堂教学初探·分析人物的外貌变化,领会对比手法运用的效果〗

外貌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精彩的,传神的,性格化的外貌描写有助于深刻地刻画人物。小说作品往往能通过人物的一幅肖像,就把人物的身份,遭遇,内心世界等形象地揭示出来。因此,在小说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小说人物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来了解人物的生活情况,思想状态,甚至造成人物外貌变化的社会根源,也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故乡》这篇课文时,我在学生熟悉了课文基本内容后,让他们比较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穿着
少年闰土

紫红,圆

红活圆实

小毡帽,银项圈
中年闰土

灰黄,皱纹很深,
眼睛肿得通红

又粗又笨干裂,像松树皮

破毡帽,棉衣极薄

而后提问:

1、从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的身体怎样 生活情况如何?中年闰土呢?

2、健康壮实的少年闰土到中年后为什么会成为贫苦,麻木的人?是中年闰土不勤劳吗?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

3、使闰土变化的除了生活这个直接的外在的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分析,学生们很快地明白了:勤劳的闰土愈过愈穷的真正原因是“兵,匪,官,绅”,即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腐朽的社会制度,是黑暗的社会。中年闰土的形象正是旧中国无数受封建压迫,剥削的农民的一个缩影。小说塑造闰土这个形象是为了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

【广东省高州市曹江二中罗汉明】

〖抓住重点一课一得·怎样去确定重点〗

我认为应根据“大纲”的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等综合考虑来确定。这就要求我们得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重点,而且要熟悉“大纲”要求和掌握学生的实际。例如,我在教《故乡》时,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我了解该文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思想。有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有杨二嫂的前后对照,有“我”的前后对照,还有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形象对照等。我又考虑到“大纲”的要求:要使学生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而作为初中学生,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主题这方面还是薄弱环节。所以,我就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通过人物对照分析人物形象,在形象对照中突出文章主题。又如《怀疑与学问》一文着重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总之,一课只抓一个重点,但,重点的确定不能一课一课孤立地去搞,要根据单元的安排,整册书的安排有计划地进行,以免发生重复或缺漏。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二中林峰】

〖浅论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中学蒋淑萍】

〖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与研究·阅读方面:创造性地研究文章的内涵〗

整体把握文章的文化内涵,是阅读文章的重要一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在阅读方面要创新:教师要打破以讲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学;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教”。“教学生”“教自己”如何去研究文章。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文章的主题。要鼓励学生善于求异思维,要有挑剔的、批判的眼光,思维要活跃,要有大胆尝试标新立异的精神,要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教师对“想法多,问题怪,思维活”的学生要保护、引导、鼓励。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学习鲁迅的文章,不能只研究他如何对敌斗争,如何揭示国民的劣根性,还要注意文章所表现出的文化意味,对人性的分析和挖掘。鲁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而且还要让他们受到人文教育,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如在教《故乡》时,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既可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智、热情,又要认识到中年闰土的麻木、愚昧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需要改革。中年闰土要香炉和烛台,是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这种封建迷信的思想要批判。

【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秀水中学刘敏】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课堂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

“应试教育”已随着课改的口号悄然地离去。但其影响还没有消除,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是有潜能可以开发的。我们要注意学生自身的优点,尽最大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培养他们的描述能力。

例如,在教《故乡》这一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找到描写少年闰土的语句: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上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他的身体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项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然后,让学生再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

二十年前:终日坐着,擦着白粉,颧没那么高,嘴唇也没那么薄,没有圆规式的姿势。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之后,让学生分析,发挥想象,二十年后,在你身边中找出一两个人,写出他(她)们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描述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活力。

【广西自治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太平镇太平初中许朝健】

〖试论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会,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如在教《故乡》的结尾:“……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像这样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的双关语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反复吟诵,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做到深入理解,才能体会文章的内蕴。

【山东省文登市七里中学于建萍】

〖练功夫在课外,获成功在课外·差异化作业〗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要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面对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的作业布置也应该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有弹性、有差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避免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消损。相反,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我往往设计“基础作业”、“选择作业”、“提高作业”等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如在教《故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一、基础作业

1、积累重点字词句;

2、读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必做题)

二、选择作业

1、品味重要语句;

2、借鉴文中的外貌描写的内容和方法,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外貌描写;

3、以《宏儿回故乡》为题,以50年后宏儿回故乡的见闻为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任选题)

三、提高作业

1、写给中年闰土的一封信;

2、闰土的前后变化,谁之过?(不强制要求,量力而行)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层设计,给学生一个个选择,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海市崇明县宏达中学黄燕】

〖我喜欢课堂上的平等交谈〗

教学中的交谈,是师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跟通常说的“谈话法”形似而神异。

“谈话法”的特点是“教师问,学生答”,因此又称“问答法”。由于教师在谈话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谈话进行时师生双方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教师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谈话对手──学生。谈话可能进行得很热烈,成功的谈话也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获得教师预期的结论,但却很难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的存在必将妨碍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交谈”区别于“谈话法”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教师的平等态度。“交谈”的“交”,就是指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交流的双方是完全平等的。教学中要回答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以后,教师除了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总之,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值得他们尊敬的师长,同时也是他们交谈的对手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只有当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了这样的精神联系,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教学工作的热情支持者与合作者。

进行这种平等的交谈,对教师来说,困难在于不仅要更新自己的“学生观”,把学生真正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学习“主体”;而且又不能让自己“淹没”在平等的交谈中而忘了“主导”的责任。有一次我在教《故乡》时,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横炮”式的问题: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个问题不仅学生无法回答,我也回答不了,再说这跟理解课文也毫无关系。但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渴望得到老师帮助,我如果轻率地否定学生的问题,势必遏止学生的求知欲,也会损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是否定呢,还是把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面临着一个要求在瞬间作出选择。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这样的交谈,是完全平等的。我既想学生“交”了自己对跳鱼儿一无所知的“底”,又不失时机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把这个“横炮”式的问题引到了教学目标上来──加深了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也喜欢这种平等的交谈。我发现,每当我和学生都进入到愉快交谈的情景中时,也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潜在的智力能量释放得最灿烂的时候,他们的发言中不时会迸溅出智慧的火花。

【上海市松江区洞泾学校顾勇莉】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创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凋。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教学活动中,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一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又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教师应运用教学的语言美来创造氛围。教师的主导性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的。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也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丰富的表情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还会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如在教《故乡》一课时,我们可用比较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读有关“少年闰土的故事”,让学生对少年闰土留下美好的印象,觉得他是一个健康、聪明、活泼的少年英雄;而在讲到中年闰土时,我们可以把声音放得低沉些,讲得感伤些,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格调转变中去感觉闰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显著变化,去体会中年闰土的生活沧桑。另外,上课前教师短短的几句导入语。或诗词,名言、成语,或故事、典故的引用,或几句有感而发的充满激情、富有哲理的话语,都能渲染一种氛围,创造一种情境,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李家巷中学何佳华】

〖拨动情感之心弦,促进情与知的交融·深入挖掘教材情感个性,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他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它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刚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有的教师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描写回故乡的激动和欣喜……鲁迅也是凡人,他于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中学张永春】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空白艺术〗

在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中,由于内容或结构的需要,对有些情节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做更细致的交代,此内容也如悬案般留给了读者,从而形成作品中的“悬案式空白”如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灰堆里的碗碟是谁埋的呢?”“母亲?杨二嫂?闰土?……”在授课时,钱老师也就利用了这处空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分析,有学生发言“可以肯定不是闰土埋的,因为课文中说‘我’的母亲听便闰土选东西,后来他选了香炉、烛台、一杆台秤等物,既然听便他选择,就可以明拿,不用埋了”为了使问题解决的更圆满一些,钱老师又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我’埋的?是不是杨二嫂埋的?是不是‘我’母亲埋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一一思索,尽管到最后也没有破出这个“悬案”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浙江省桐乡市外国语学校刘仕忠】

〖提问教学艺术初探·提问教学的策略〗

“搭设台阶”法:

一个复杂的题目往往是由多个简单的小问题组合而成的。学习一篇课文也一样。

比如宁鸿彬老师在教《故乡》时,先让学生找出开头部分的关键字,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悲”字(悲凉、悲哀),宁老师顺势提出一问:故乡为什么“悲”?学生回答:故乡变了──自然环境变了,人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了。宁老师抓准时机追问:为什么要写“变”?接着,教师分析作者如何写变,如何思变。这样全文的难点便一扫而光。《故乡》原本难学难教,在宁老师手下仅用了两问也便迎刃而解的。关键是他为学生铺垫了恰如其分的台阶。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一中赵慧霞】

〖浅谈语文教学新理念的革新·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我在教《故乡》时,一位同学说:“难道鲁迅的文章就很有权威吗,我看课文杨二嫂的姿势怎么能比作圆规呢?这个比喻欠妥,她的上身像圆规上头吗?”我觉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像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中学王海燕】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纵深掘进,层递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它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提示问题的实质。训练这一品质,可以采用层递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如在教《故乡》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节外生枝跟理解课文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式的两只脚呢?"为了不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我便顺其势而利导之,把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导到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上来。当然设计问题要注意目的性、科学性。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实施则更强调课堂的目标教学。因此教学设计问题时,应服从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能力和品质。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尹庄中学刘晓荣】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不断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课堂上根据不同体裁灵活多样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故乡》一文时,改变了一致传统的读讲方法,请同学们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然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有的结合课后习题,一边阅读,一边寻找答案;有的列出图表,把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和“我”的表现逐一对照,在对照中找出各自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的以朗读为手段,在朗读中体会深层含义,面对有疑问的学生,教师耐心地指导、引导、疏导,最后总结学生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然后梳理、归类,为后导作好准备,“导”的过程中,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天津市蓟州中学胡艳超】

〖愉快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剖析形象,使学生在愉快教育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学习,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他们的语言、外貌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心活动中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思想。他们当中不仅有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一心为了功名,中举后而喜疯的范进;被生活所迫由“豆腐西施”变成一个拿了鸡食盆子便跑的“细脚圆规”的杨二嫂;有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而且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党的好干部“老杨同志”……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剖析教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愉快生动的受到教育。例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我注意到课文中既有描写夜幕下海边瓜地等优美的景物,但更主要的是刻画了夜幕下看瓜刺猹、雪地里支扁捕鸟这样一个勇敢、可爱、机智的少年闰土形象。通过剖析,学生感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感染,并难以忘怀。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只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才能使学生品味道作品中描写自然的、生活的美。因此要让学生去沐浴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中,(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等资料),让学生领略作者的写作情怀。例如教“枯藤、老树、昏鸦”,可以用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一下羁离行旅之子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充分的把影视、音乐、绘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创设悦耳、悦目、悦心之意境,提高学生听觉与视觉的感染力,从而愉快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有声有色地语言把作品中“难写之景”放在学生面前,把不尽的“言外之意”给予正当的发挥,让学生生动的学知,愉快的长智,并提高美的感受力。

【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中学于荣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勤于思考〗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保姆”似的,“师傅”似的,只教会学生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要做学生的导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最后到达无疑的境界。在教《故乡》一课时,有同学提出“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离乡时却又说对故乡“毫不留恋”,这是不是前后矛盾。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为何我的心情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学生发现问题,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初级中学徐文革】

〖初探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设置悬念式结课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近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在教《故乡》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写人方法,即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么这是哪篇文章?它塑造的主人公是谁?有何性格特征?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伏笔。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彭天翼】

〖开拓学生思路指导学生“想象作文”〗

以课文内容为线索,设置一定的情境,展开“延续式”想象作文训练。

每一篇课文虽然都有完整的内容,但仍能找出许多可供联想的线索,可以将其进行延伸,展开“延续式”的想象作文。这需要老师进行特定情境设置的指导。例如:

有位老师在教过《故乡》之后,让学生去想象八十年代宏儿回故乡的情境:《故乡》写于1921年,到八十年代,宏儿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这时身为大学教授的宏儿回故乡将会是什么情境?请同学们写一篇《宏儿回故乡》的文章。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生活的认识经验,写出了颇具情趣的文章:在宏儿眼里的故乡,已不是“远近横着的几个荒村”了,新农村的美好景象展现在眼前,宏儿的心间也不再是“悲凉”,而是一阵阵欣喜,他儿时的伙伴水生虽是古稀之人,却还在帮助儿子管理一家乡镇企业,在厂里,又遇上了热心计划生育工作的杨二嫂的女儿!

这种方式的作文教学的好处在于以教材为依据,从感知表象到知觉想象,有着广阔的联想空间,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命运、事件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逻辑线索而展开创造性想象。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姜林】

〖如何做好一个“引水”之人·科学探路,正确“引水”〗

辩论激趣法:对一部分思想性强,写法灵活的课文在教完后可指导学生展开辩论,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起他们新的探索兴趣。如我在教完《故乡》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闰土、杨二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变讨论为辩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一些细枝末节的有价值的问题也产生出来了。

【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学沈伟梁】

〖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运用插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插图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窗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课文的初步信息。如在教九年级《故乡》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先看插图──《鲁迅故乡新貌》,宽阔整洁的河道,两岸整齐的楼房,还有点缀其中的绿树,再加上在河道中行驶的新型汽艇。画面疏密相间,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更显示出故乡变化的日新月异。然而引入课文,找出描写故乡景物,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段落。“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再对照插图,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的兴趣大增。上七年级《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也可以先看插图,讨论图中皇帝、官吏、武士、孩子、百姓等几组人物各自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前的插图采用近似夸张的手法,彩色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往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对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在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意见纷纷之时,引入课文的讲读学习。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又没有特别之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插图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其实不然,插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东源镇中学 张伟军】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试探·教师以引导为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向45分钟要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积极的思考。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答案,让他们满腔热情去投入,各抒己见。比如:在教鲁迅《故乡》时放一曲《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去,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教师可顺势导入:“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普通人产生过‘美不美,故乡作,亲不亲,故乡人’的概叹。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外出求学,探寻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故乡及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20年后,鲁迅回到故乡绍兴,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了,小伙伴也面目全非,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乡》这篇短篇小说。”只有经过这样的再创造,才能如见其人,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黄姑中学沈忠英】

〖中学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研究及其对策·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我在教鲁迅的《故乡》时,在操作上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我设计了很多话题:

1、“我”是谁?;

2、闰士性格变化的原因?;

3、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

4、宏儿和水生将来的生活怎样?;

5、“我”的“希望”指什么?

……

在师生的双方交谈中,学生们相互质疑,共同解答,我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在引导学困生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他必要的启发、指点。或鼓励同学之间自主合作,开展讨论,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此环节中我只是配角,忽然我想起了叶老的的话:教是为了不教。说得实实在在,却又蕴含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在我的调动下,战胜了困难,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通过实践让学困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我们老师应从教态和教法上狠下功夫,提高课堂调控艺术,主动与学生交谈,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学困生学语文的兴趣才能长效持久。

【江苏省东台市溱东中学李友峰】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善待学生的出格问题〗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做出表率尤为重要。“读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到:“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再如教《马说》时,有学生曾大胆的提出疑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有片面性,他说:“伯乐虽然经验丰富,有识千里马之才,但伯乐毕竟有自己的喜恶,如果一匹庸俗的马,投伯乐之所好,私下给伯乐送点礼,行行贿;在选马时,让伯乐说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那庸俗的马不就成了哄骗一时的千里马了马?”我当场就激动地表扬了他的说法的新颖和创造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的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即使是错误的“瞎疑”也要倍加呵护,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马渚镇中周恒升】

〖语文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是现今学生素质中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现在十四、五岁的学生,他们的想像能力是最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让他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中遨游。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以针对故事意犹未尽的结尾,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把握这则童话的主旨,以《皇帝回宫以后》为题,为文章续一个结尾。如教《故乡》时,可以针对20年前后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出一个以《20年后的我》为题的作文,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中学李颖红】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学重点──导精要〗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突破,是积聚经验、重构新结构、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时,要明确哪是课文的重点,以使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便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研读重点部分时,如果我们能对此部分知识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炼,以必要的提示和指导,便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九年级课文《故乡》一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的形象了,如果我们用列图表的方法给学生以明确的研读线索,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充分理解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前后的变化,便不难理解课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而且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更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文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因而我们在教读此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思考提纲或思考列表去读,让学生通过读、思、划、议等环节,从中悟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展现而进一步领会到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这种能力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导学’行为,促其学生处读能力的形成。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丁玲学校淳谆】

〖新课程下如何训练语感·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借助标点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在某些语境中,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却由标点符号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借助标点符号的知识,指导学生去比较、推敲、品味,培养语言的情味感。如《故乡》中,“我”与中年闰土相见一段的标点符号潜台词就很丰富。教学时,我们就可借助这些标点的表情功能,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揣摩,悟出“我”和闰土的复杂内心。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南街中学吴艳秋】

〖语文教学 “激趣”手段·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一曼中学蒋美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引导情感迁移,陶冶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文章中所反映的真善美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质培养以及是非的辨别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让学生领悟作者为追求新生活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相信希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未来靠自己创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