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韧露端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能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学生来说,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人才,在四化建设中为祖国贡献力量。因此,创新,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的。其实,关于求知的文章不少,有些还是传统课文,应该说文质兼美,但由于这些文章与创新这个主题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没有选。而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突破过去人们早巳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眼睛一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两篇文章以其观点新人选。
关于读书的两篇文章都是老文章。《谈读书》又是外国的。但它们仍具有现实章义。尤其是《不求甚解》一文,它所谈的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过去,关于读书方法问题,儒遭两家就务说各的,从来投有统一过。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上还开展了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怎样读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怎样开展阅读教学:都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选这两篇文章作课文,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传统课文。教师们教得很熟,社会上广泛流传,选作课文是很自然的。而且,在当前,这篇课文还很有现实意义。现在,一方面,有“中国的脊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丧失自信力的人也时时可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保持民族自信力,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井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至于“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沦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论文,也有驳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失掉自信了吗》是驳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不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展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理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主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从科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代的期望。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于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们多读书、多讨沦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菁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画,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矗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在整套课标教材中,这是惟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能否达到课标上关于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这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关键。在教学中,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认真阅读课文。对于文学作品,强调整体感悟,进入艺术境界,多多品味与鉴赏,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对议论文,要多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就是说,在阅读中,要搞清文章内容,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议论文,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似乎不算多余。
第二,阅读议论文,需要介绍一点议论文知识。例如论点、论据、论证,立论、驳论等,但不需多,点到为止。目的是帮助学生阅读。如果多了,加重了学生负担,就不好了。这些议论文常识,最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不要采取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第三,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议论文。这个单元议论文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学生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学生阅读这些议论文,能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则能取得更好效果。也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注意读写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能促进写。写也可以带动读。读了立论文、驳论文,不妨让学生也写一写立论文、驳论文。当然,写的议论文要比读的议论文简单得多,但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相通的。
第五,学习汉论文,只读过五篇,是远远不够的。应指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议论文,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说理性文章。虽说枯燥一些,没有文学作品能引人人胜,但遭辑的威力同样是令人折服的。
关于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
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各地可以选用其中一部分内容。学习名人读书经验,举办关于读书问题的讨论,调查中学生读书情况等,应该是活动重点。
至于活动步骤、评估等,与其他综合性学习相同。第五单元从“全豹”看“一斑”,由“一斑”引向“全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