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四单元》文学常识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 > 《第四单元》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1、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所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培根,十二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过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受宫廷阴谋的连累被逐出朝廷,此后即脱离政治生活,专心从事学术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1620年)。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论说随笔文集》(有的译本标题为《培根论人生》或《人生论》)。

3、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1929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同年被分配到中共晋察冀边区党校任教,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4年5月,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领导下,主编出版了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5卷本)。1947年任中共华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1979年得到平反。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重史实、史论,旁征博引,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可谓雅俗共赏。

4、翻开鲁迅的生平,我们知道,鲁迅一生坎坷,命中屡交“华盖”,“死地”的气闷、“独战”的寂寞、“横站”的彷徨,都让他认识到黑暗的浓重和真实,他比谁都清楚那“铁屋子”的“万难毁灭’”。他是“荒原野狼”,愤世嫉俗,他以天下为忧,对道义祭之以血,同时,黑暗的世道险恶的人心又时时在摧残他、剿杀他,他的心中时而充溢着“改良这人生”的激情,时而弥漫着对终极真理的疑惑。“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巨大的虚无感,我想,在他说“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时, 也是会在他的潜意识里作祟的。然而,可贵的是,他从未放弃“立人”的努力,他自觉担负启蒙的重任,决意让自己置身在最黑暗中作不妥协的斗争,毛泽东称赞鲁迅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是因为鲁迅有着最坚韧的脾性,他不惮于触碰现实中最坚硬的部分。他的这种负重,有人说是在殉难。那从黑暗中投射的目光,饱含期盼和悲悯,他说:“绝望之虚无,正和希望相同。”只有在黑暗中抗争才是惟一的出路,他盛赞“中国的脊梁”的“有确信,不自欺”,是因为他们和鲁迅一样确信黑暗的真实、抗争的必然。有人说鲁迅的小说是战斗感、赎罪感交织的“复调”小说,由于叙事角度、方式的多样,鲁迅的小说就显得比较“容易”表现出矛盾性、丰富性;而他的杂文(尤其是后期杂文)多半是观点鲜明,“一剑封喉”,读来酣畅淋漓。其实,只要我们更多地走进鲁迅的世界,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倾听他通过杂文发出的呐喊,或许就能更多地体会“两间余一卒,荷朝独彷徨”的丰富内涵。

但凡巨变的时代都会催生思想的巨人,跨入21世纪的中国,其精神、道德建设也需要鲁迅这样的先导者,尤其需要他的“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的勇气。

【资源开发】

1、丁肇中箴言: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

中国是在科学文化上有光荣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的才能、智慧,不在任何国家的人之下。中国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充满信心。不要看不起中国人!

2、名人评培根及其《随笔》

马克思称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罗素称培根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黑格尔评培根:“有很多有教养的人,对人们所关注的种种对象,如国事、人情、心灵、外界自然等等,曾根据经验,根据一种有教养的阅历,发表过言论,进行过思考。培根也就是这样一个有教养的阅世甚深的人。他见过大世面,处理过国务,亲手对付过现实问题,观察过各种人物、各种环境、各种关系,曾经影响过那些有教养的、深思的、甚至研究哲学的人。”

黑格尔评培根:“培根所真正关心的是现实而不是理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他的民族的典型。”

黑格尔评培根:“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他对人的研究要比对物的研究多得多。”

雪莱评培根:“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

黑格尔评培根的《随笔》:“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

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随笔》:“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有评论者把《培根人生论》与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的《沉思录》,称作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3、邓拓论读书:

邓拓读书时极重视积累,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他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方:“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好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捡,应该是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对此,邓氏身体力行,积累知识采用笔记法。他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他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这样,一年12个月,他就能读24部重要的书,积累的资料就相当可观了。因此,邓拓读书的收获很大,学到的知识扎扎实实,运用起来纯熟自如。在《燕山夜话》一书里,邓拓引经据典,谈古说今,天南海北,信手拈来,显示出渊博的知识积累。

4、杂文的有关知识:

⑴杂文的特征:

杂文有什么特征呢?从广义杂文来说,公认的有三条:一曰“杂”,二曰“文”,三曰“理”。“杂”主要是指它的知识性,“文”是指它的文学性,“理”是指它的思想性和斗争性。当然,还有一些,像“短小”“讽刺与幽默”都可以算作是它的特点,但下列三点是主要的:

一是知识性: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它常常是谈古论今,说文道理,东西南北,海阔天空,显得很“杂”。但“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是杂而不乱,总是服务于一个中心。这样,在这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给人很多趣味,这就是它的知识性。

二是文学性:杂文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形象性,一个是它的感情性。杂文的形象性是说,杂文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来说明道理,而且还可以勾勒出自己的“杂文形象”,从而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事理。杂文的感情性是说,作者要直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往往可以感觉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是他的性格特征。

三是思想性和战斗性:关于杂文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我们在讨论狭义杂文时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⑵杂文的形象性:

怎样来创造杂文的形象呢?它的基本做法是:抓住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一些本质特征,以生动的笔触,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特点和脸谱来,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特质的形象。在勾勒形象的同时,也就进行了论证,“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它的要点是:在勾勒形象的时候,要突出论点所强调的某一本质特征,其余则不需要费笔墨。不要单纯地描绘,要为说理而描绘,在描绘中说明道理。还要分析所勾勒的形象,在分析中使理更明,达到通过形象来说理的目的。这个形象就是杂文形象。这种做法叫做“画像识类”或者是“取类画像”,即通过对某一形象的勾勒,就可以看清一些事物的真谛或一些人物的心灵。它的构思写作过程大致是:选取原形──分析原形──描绘论证。

⑶杂文的性质:

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5、古人论从师名句:

⑴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思亲。(能够虚心求师,努力积德的人,就不怕没有崇高的名声,天地从来就不会偏心的。)

──(出自《答僧见》)

⑵疾学在于尊师。(要很快学得知识和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出自《吕氏春秋》)

⑶人不以不就师矣。(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

──(出自《潜夫论》)

⑷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食也。(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所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保养自己的身体,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

──(出自《今世论》)

⑸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选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出自《荀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