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玉河镇学校 邓德勋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四单元内容。上学年我上过九年级,对教材有过一回肤浅的认识,现在回味和反思又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对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提供给大家,以期望给各位老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敬请批评指正。
【三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及教学突破建议】
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其中《孤独之旅》和《心声》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而《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一切的变化(如景、人),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薄情寡义,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针对上述内容及体裁,在单元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三要素)并在文中的体现;其次应围绕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展开,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并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多篇小说给了我们创造想象的空间),这既是一个有利深化对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是一次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课标,本单元的达成目标即可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小说分析小说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1、《故乡》
重点:品析人物的言行神,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文中议论性语句内涵丰富,体会其言外之意。
教学突破: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是个“变”字,小说通过一个“离去—回归—离去”的知识分子的眼睛,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和环境的巨变,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因此,本课可采用“对比阅读板块碰撞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
其做法是:
⑴对比阅读,故乡巨变──问题设计:
①‘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仅是故乡环境发生了变化吗?假如你就是小说中的‘我’,故乡哪些人的变化最令人心痛?(提示闰土的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变化。)外在的变化令人心痛,最可怕的变化是什么?
③故乡中仅闰土发生了变化吗?文中还写了谁的变化?(杨二嫂的肖像、语言、动作的变化。)”上述问题,可通过“角色阅读、学生质疑、填写表格”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乡环境之变(神奇美丽与破败萧条)与人物之变(小英雄变成木偶人,豆腐西施变成圆规。),了解了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的变化,这就为理解本文主题奠定了基础。
⑵板块碰撞,理解主题──问题设计:
①故乡环境和人物的变化是什么造成的,可在文中找也可结合背景理解?
②文中写闰土之变就可以代表了,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上述问题可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认识社会现实是造成这现状的根本原因。
至于本课创造想象的空间是:宏儿回故乡,再看故乡与水生之变。
2、《孤独之旅》
重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蕴。
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人公及主题的作用。
教学突破:本文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本文中“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更是成长的一种动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特别是对学生而言,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有益于他们的成长。显然,本文从标题就揭示这一核心内容;同时本文一大特色在于运用环境描写,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进而表现其成长历程。因此,对于本文教学设计可从小说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和“旅”入手,依托景物的赏析了解主人公内心活动,体会成长所需的内涵,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为:
⑴跳读景物,理解孤独:
①跳读2至35段,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句,体会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内心活动?(意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由茫然──害怕胆怯──恐慌──恐惧──必须面对而平静的过程)
②孤独具体指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孤独、环境的孤独、生命的孤独和生活的孤独);
⑵精读文段,领会成长──即精读36至52段,此段重在写一场暴风雨,可引导学生通过文段中主人公的一些具体表现及相关细节的描写(如天空的明亮、滴在草上鸭毛上的血、鸭子、鸭蛋等。),让学生领会到这场暴风雨正是杜小康经历孤独的磨炼,在成长中变得坚强的舞台。
3、《我的叔叔于勒》
重点:通过情节推动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学生在跳读能否能抓住“关键词”及学生对金钱问题的看法。
教学突破:本文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章,在传统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都被选中,大家都看过或上过本篇文章,但就本文而言,我认为有两点大家可引起重视:
⑴关于本文的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教参,甚至很多教案设计,均把它定位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上,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国家,我们这个社会也大有人在,而且现在也淡化了政治色彩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探索本文的主题,应更多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上,而不在于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⑵在教学中,可分成两步走的办法,即第一步通过理清情节,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贫富变化而产生的称呼、态度、情感变化,去理解课文主题;第二步是通过研读“遇于勒”文段,通过人物的言行神心的赏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同时还给予学生创造想象空间,这样便于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人物形象,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
4、《心声》
重点:理解“心声”的含义。
难点:对待教育中的不良现象及对老师的客观评价。
教学突破:本小说反映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表达对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的呼唤,特别是对珍视学生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的呼唤。由于本课属自主阅读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心理和认知出发,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的真实感受起步,进而体悟人物,品析小说特色,其环节可设计为“感受──体悟──品析”。
其做法是:
⑴初读感知,把握冲突:
①复述故事情节或口头缩写主要故事情节;
②用最精炼的语文概括情节的几个阶段。
⑵自主阅读,体验感悟──教师出示问题组,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解决,问题设计可以有:
①你喜欢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②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已的依据;
③程老师是个好老师吗?请依据课文简述理由”。
⑶品析赏读,理解主题:
①选择最感动你的语段朗读,简要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②小说为什么以《心声》为题目?(课堂上朗读的心声,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声,对爷爷和伙伴的思念,渴望得到亲情的心声。)
【四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及教学突破建议】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广义角度),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论文,也有驳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
在整套课标教材中,这是惟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另外必须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阅读教材(在单元提示中,可加入对议论文相关文体知识的介绍,或单元总结课中,通过课文的学习,归纳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体裁知识体系),注意读写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专题)。
根据上述内容及体裁特点,本单元达成目标可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述语言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求知的途径是通过读书和实践,并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重点: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增强学生创造意识和信心。
难点:本文论证的思路。
教学突破:本文提出一系列有真知灼见、发人深思的观点(由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及其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是一篇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进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的文章,但学生对本文的论述思路理解有困难,特别是中心论点不能准确找到;另外,运用事实和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也有必要让学生理解。
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为:
⑴泛读提炼观点──即在全文中找出作者所提出的各种观点,由于学生对观点性语句不一定找得准,一方面提问可设计为“课文中提出了哪些话题?”由学生找到的话题得出观点,就如学习数学中的“问题”与“结论”一样,另一方面可告诉学生寻找论点的方法;另外在思路的理解上,应让学生明白课文开头设例的作用?教师还可作适当讲解;
⑵细读理解创造要素──学生探究的内容应该有:
①创造思维的要素有哪些?关键、重要的又是哪一点?
②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注意文中设问句的作用。)
③论证方法有哪些?并拓展例子;三是联读培养创新意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出示今年毕业考试关于本文的阅读题,足以证明上述设计的合理性。)
2、《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联系实际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难点: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突破: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再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由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由教师出示问题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解决,其问题设计可以有:
⑴本文论述的思路?
⑵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而真正的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⑶为什么要谈到王阳胆“格物看竹”的例子?
⑷怎样理解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⑸联系自身实际,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可先由学生提出疑问,再归纳提出上述问题让合作解决。)
3、《短文两篇》──《谈读书》
重点:积累文中名句,理解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难点:对文中精炼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突破:本文篇幅虽短,论述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的智慧;接着单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全文运用排比、比喻、对比说理,名言警句比比皆是,字字珠玑。
因此,本文的教学设计可心分为三步教学:
第一步通读理解──标题为《论读书》,本文就究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的?(此举意在理解本文的论述思路,并理解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第二步美读语句──请在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记一记,说一说(在赏析时,教师应提示学生从哪些角度去赏析,如修辞角度、语言的精炼角度、论证角度等。),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或班级,可先让教师作好示范;
第三步诵读摘抄──做摘抄卡或当堂记诵名句,还可延伸至课外读书方面的一些名言警句。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重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领会读书的方法。
难点:本文批驳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突破:本文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提示了“不求甚解”的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决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作为驳论文,学生接触较少,因此,课前可让学生了解驳论文的一些常识,也可在课堂上针对文中的具体现象作归纳性讲解(如文中开头提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观点,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是驳论文中树立的“批驳靶子”)。
本文作为自主学习课,可采取的方法有:
⑴采取教师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合作解决的方式。(这种方式便于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领会读书的方法。);
⑵采取与前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有利于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方式的区别),在比较阅读中可着重在论证思路上、论证方法上、论述语言上、论述对象的角度上进行比较。
4、《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重点:作者分析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突破: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其批驳方式较为典型,很值得借鉴和学习;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作者一开始摆出批驳靶子和所支撑的事实依据后,就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对民族悲观失望,实质是“曾经有过他信力”和“发展着自欺力”,作者通过驳其论据不能支持其论点,即采有驳论证的方法,进行直接批驳;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但本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因此,如果学生对背景熟悉不够,理解较难。
因此,本文在教学上可采取如下办法予以突破:
⑴熟读释疑:
即组织学生熟读文章,对不理解的语句提出质疑,并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对个别深奥的语句“如未尾‘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由于其具有深刻内蕴,留待后面环节解决;
⑵析读驳法:
①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段,思考本段摆出了什么错误的观点和依据?然后预测作者会怎样去批驳?按哪几个步骤去批驳?
②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来进行批驳的?(作者是抓住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个突破口,指出对方尽管说的都是事实,但这些事实并非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和自欺力,同时教师应归结这种批驳方法是直接批驳。)
③教师引导:驳论文往往有破有立,本文中树立了怎样的正确观点?又是怎运用论据来证明的?(教师归结这种批驳方法为间接批驳。);
⑶赏读语言:
①文中加点部分曾被去掉,能否去掉?
②文中多处出事“中国人”,具体说说这些“中国人”有什么区别?
③文章结论中“地底下”是什么意思?
④提出其它欣赏的语句赏析。
强调在四单元中:应加强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对升学考试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各位同行,以上仅是自己对九年级上册语文三四单元的蜻蜓点水式的理解,有很多仅是个人意见,甚至更多的是针对自己本校当时学生实际而思考的,有很多单相思或一厢情愿之处,甚至只是浅陋之说而已,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谢谢各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