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
读书被认为是人生一大雅事,因为读书是求知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宋·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张元济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第一件好事,梁启超把读书作为与良师益友的交往,顾颉刚更是期望将天下之书读尽。学者如此,而那些日理万机的政治家也常常把读书作为终身的爱好,看作是自己一辈子的事情,倡导并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精神。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许多学人都把读书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邓拓认为有书要赶快读,季羡林认为读书要争分夺秒,丰子恺认为只要有空余时间便可阅读。梁实秋认为,人不读书,则为何事;张大千认为,人生在世,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书籍是人生的最好伴侣。英国培根在论人生时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当你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
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
读书既然是大好事,则读书的方法也是人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书籍中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读书的精神、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必然会事倍功半,甚至陷入书堆中不能自拔。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读书要跟着自己走,并坚持自己的信念。郁达夫也认为读书要有自己的主见。王元化认为读书在于慎思明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学习的方法很多,各不相同,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只要方法适合于自己就行。例如,陈寅恪的读书先识字法,吴健雄的科学家多读文史书,老舍的读第一流著作法,黄侃的勤于读书吝于著述法。又如,卢梭的储存比较批判法,恩格斯的重视读原著法,列宁的批注笔录法,爱因斯坦的抓住书的“骨肉”法等等。这些众多的读书精神、方法和技巧,是人类多少年来无数个读书人所留
下来的宝贵财富。
《礼记·儒行》中说:“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些精辟之论都讲出了知和行的关系。刘海粟认为,读书要走路,才能读好书,走路要读书,才能走好路。读书重在实践,贵在经世致用。在茫茫的书海中,要入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果成年累月地埋首于书堆中而跳不出来,所用非其所知,所知非其所用,成为一个脱离实际的书呆子,就会成为当年德国诗人歌德笔下的瓦格纳,停留在“从此书飞到彼书,此章飞到彼章”中。所以要真正把知与行结合起采,就要像傅雷所主张的那样,把读书本和读社会、读艺术结合起来。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世纪,其中数以百计的中华学人的读书生活、读书精神、读书方法、读书格言、读书技巧给我们今天的读书以有益的启示。尽管21世纪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电子书已经或将要大量涌现,但人类数千年来所形成的读书精神、读书理念和读书方法将是永恒的。让读书成为人类社会每位公民的生活方式,让书籍始终伴随我们度过人生的旅途。
──(注:该文系《20世纪中华学人与读书》序言,有删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