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
据解放日报报道,丁肇中教授带来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科学探索工程──—国际联合空间站计划,他领导的小组将于2005年发射阿尔法磁谱仪上天,在空间站上长期观测宇宙射线,以揭开暗物质、反物质之谜。此次,他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商论合作事宜,携手解读这一朵“乌云”。这也是悬浮在物理天穹之上的四朵“乌云”之一。
所谓四朵“乌云”,是物理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还包括类星体的超高能量、寻找自由夸克、超引力和超对称。
丁肇中是继杨振宁、李政道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据介绍,1974年,他利用质子加速器,找到一种特殊的粒子,被证实为第四种夸克。J粒子的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微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因此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创造性地把粒子物理研究放到太空中进行,丁肇中是世界第一人。以前粒子研究是用高能加速器,尽可能地将粒子击碎后,细分观测。但这样做代价惊人,美国曾计划建造周长80公里的加速器,因预算高达50亿美元,只得作罢。他奇思妙想,到太空中的国际联合空间站上研究粒子,只需花费10多亿美元,就能获得比地面加速器更理想的实验效果,可说“物美价廉”。
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反物质?不知道。按目前大家公认的假设,大爆炸会产生质量相同、电性相反的两种物质,有人认为反物质大量存在,只是在遥远的反物质宇宙中。有无反物质在地球上没法找到答案,因为反物质一旦进入大气层就“湮灭”了,只有到宇宙中研究,才能搞清反物质的真相。这也是丁肇中从“极小”走到“极大”的原因所在。
据介绍,困扰20世纪物理学家的有四朵“乌云”,宇宙中的“暗物质”就是其一。根据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的很多区域中,仅以我们能观察到的“亮物质”的质量计算,不可能产生现在观测到的这么大的引力,由此推断,要么是牛顿、爱因斯坦错了,要么存在既不发光、也不反光的暗物质,而且它们占宇宙总质量的比例高达90%。它们在哪里?它们由什么构成?人们一无所知。
丁肇中认为,暗物质的确是一朵很迷人的“乌云”。破解“乌云”,意义重大。
丁肇中说,他的研究很可能根本没有用!但只是“眼前”没用,长远价值难以估量,这是基础研究的规律。量子力学创立之初,毫无用武之地,直到30年后才大放异彩;核物理学建立时,大物理学家卢瑟福预言,“任何人期望从原子的嬗变中获取能量都是荒唐的臆想”,可20多年后,原子弹爆炸了。基础研究,是任何应用研究起飞的平台,必须投入重兵力。
丁肇中透露,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站在了世界前沿。1998年首次升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其核心部分的永磁体就是中国制造。此行的重要目的就是与上海交大探讨阿尔法磁谱仪计划的合作事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