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今天再看《出师表》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出师表 > 今天再看《出师表》

接着《隆中对》的学习,今天下午研读《出师表》。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解读《出师表》是第一次,而我教来教去也不知是第几回了。因为曾经见到过关于《出师表》的许多争鸣,所以此番上起这个名篇来便多了些鉴别性的感受。

印象深刻地记得2007年4月13日《三秦都市报》的一则报道: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建议之由:《出师表》中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诸葛亮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因此,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于是建议取代以华歆的那篇强烈反映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的《止战疏》(其中,华歆认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而时动。”——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止战疏》的确挺好。然而,历代选家必录、教材必选的千载名文《出师表》,在胡教授眼里一下子成了“愚忠”的代名词。怎么看呢,从表面的历史文本上看,当初诸葛亮所以上书《出师表》,力主北伐,确实有感恩于刘备父子的因素。但是,此一“报恩”情结,果真就是他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北伐的全部和根本动机?对此,诸葛亮在其前后《出师表》中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非臣不自惜,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而目的在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千年之后的现代人,对这番表白中“王业”、“奸凶”的具体内涵及其正当性,自然可以有不同看法,胡教授当然也有自由解读《出师表》,并给予批评建议的权利。只是胡教授此一说辞未免有点耸人,其实大可不必“忧天”。

《出师表》以其“鬼神泣壮烈”而闻名于史,不论是从政治、军事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都堪称不朽的千古名篇。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一统天下的宏愿和鞠躬尽瘁的治国之心,读之自有一种浩然正气回荡于心。就算它有“愚忠”之嫌,也不能因此被删除。中学生都很清楚那是封建社会,作为语文课范文的教学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即便对于处在当时具体历史情境下的古人的这份“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志向和情感的忠贞性和真挚性,理智也不容轻易怀疑,最好不要简单草率地视为“愚忠”。更何况,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完整,从来就是中华历史的主旋律,是历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念兹在兹的家国理想。凭着这种历史心理、民族情感背景,哪怕《出师表》确实“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那也绝非仅仅针对个人之忠。事实上,正是因为《出师表》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一种家国之忠,所以才能强烈地感染和激励着后人,尤其每当国家危亡之际,警醒得无数爱国意志和情感壮怀激烈。“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白居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皆为强证。

我们都清楚,《出师表》流芳千载的价值更是文学文本上的。关于这一点,历代文学家早已论述详备,并已是文学史之浸染了深厚民族传统精神情感的公论。南北朝文学评论大家刘勰就曾如是高度评价《出师表》:“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大文学家苏东坡对之更是赞誉有加:“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而同为宋代文学家的陆游甚至认为:“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语文侧重“文”,政治思想教育位其次。况对待历史文化,我们历来的方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出师表》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是有益于弘扬其文学价值的。文中很多优秀的句子都成了经典,广为流传,教育了好多人。像“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样的话,人治之中又包含法治的理念,这也正是时下执政者应当牢记的警世之语啊;像“亲贤臣,远小人”的兴衰之理,可是比金子还宝贵。对于古典文章,求全责备并不可取,取其大节就可以了。

再说哪,初中学子学《出师表》,或许比较不容易想到诸葛亮的“愚忠”(尽管真正的一个“忠”字铸就千古以来无数华夏民族魂),倒是能够感受到他对整个国家的责任。《出师表》一文,显示出诸葛亮的大将之风,所言均不伤大雅。《出师表》很多内容体现了积极的思想,那些治国安邦的建言即使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同时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做人的品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成为国人做人处世的准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