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育新中学 王其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写了自己在仙台受到的优待。他认为这种优待的原因“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如何理解这句话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对这句话的争议很多,《教师教学用书》就提供了三四种意见。第五页所述观点认为:“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新生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也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记,觉得他的自尊心确实比一般人强烈得多。但《教师用书》上的解释却有些牵强:为什么“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没有让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触动作者强烈的自尊心呢?《教学用书》又语焉不详。但查阅资料,征求其他教师意见,仍无结果,只好采用这种观点。
教学过程按我的设想顺利进行。学生在此提出疑问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我让学生讨论,观点多与《教师教学用书》18页所列意见相似。讨论之后,我引导说:“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至此,我已把《教学用书》上的观点巧妙的渗透到学生的讨论中,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自己觉得很成功,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这时学生陆续发问:
“鲁迅先生自尊心强到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好意,是不是太狭隘了?”
“既然鲁迅有这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那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鼓励,他为什么就会感激,就没有觉得是物以稀为贵呢?”
“女子裹脚应是中国特有的野蛮落后的习俗了吧,为什么当藤野先生问这件事,作者虽感到为难,却没有反感呢?”
我一时语塞。而学生的问题是这种观点解释不了的。怎么办呢?我愣了愣,想到:“既然学生有疑问,为什么不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讨论一下呢?”
于是问到:“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别人好心帮助自己,自己却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你帮助别人,对方觉得难以接受的事呢?”
学生们有些沉闷了。经过我鼓励,有几个学生开始发言了。
Q说道:“我有一次因病考试成绩退步了,我觉得很伤心。有许多同学来安慰我,我很感激。可是那么多同学反反复复的来劝我,又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很笨,很贪玩,甚至让我丧失了学习的勇气。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恢复过来。”
A说道:“我有点跛脚,在班里受到同学们的关心帮助,我很幸福。可是同学们每次值日不让我做,每次上体育课老师也不让我跑步,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个不行的人。”
S说:“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家庭条件不好。我们在一次春游,我看到她偷偷地躲在一角吃馒头,我就过去,把自己的面包给她,没想到她却不要,还说她不喜欢。后来我看到她的眼角红了。我知道我伤了她的心。”
……
几个同学发言后,班上陷入了沉默之中。我想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了吧。等了二三分钟之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一下帮助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们活跃起来。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几条:
帮助别人要出于真诚;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双方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不能在别人并不需要帮助的时候硬给人帮助;不能把同情变成怜悯,把帮助变成施舍。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先生所受的帮助又如何呢?”
学生们根据刚才的讨论,找到了原因:
“我”开始虽然住在监狱旁边的一个饭店,但觉得和“我”不相干,饭食也不坏。而一位先生却“几次三番”地说,“我”终于搬到别一家,却每天都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可见这种帮助并没有考虑“我”的意见,是强加给“我”的,在“我”看来,是强国的国民居高临下地给予一个弱国国民的怜悯与施舍,并非出自真诚。“我”没有感受到尊重与关爱,所以认为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
学生们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发现刚才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藤野先生的帮助之所以没有被鲁迅误解,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是出于真诚,没有民族偏见,所以让鲁迅感激。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也就明确了: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探讨“匿名信事件”。学生们很容易就认识到“爱国青年”的寻衅,是大国国民对弱国国民的歧视。尽管职员与“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方式不一样,但在鲁迅看来都是“大国国民对弱国国民”的心理。“匿名信事件”同样反衬了藤野先生对鲁迅这样的弱国国民毫无民族偏见、真诚相待的高贵品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教师的知识所包含不了的。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调动起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往往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这篇文章我教了三四遍,我一直认为学生所知有限,而这一问题又较多争议,无法让学生进行体验,于是都把《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观点巧妙地灌输给学生。偶有争议,也以自己的“雄辩”让学生接受。今天这节课,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新课程与语文个性化教学·顾之川)取得了意外收获也解决了自己困惑的难题。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时,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掌握了探究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归纳出了帮助他人所要注意的问题。这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收获却远远超过我的预期。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不能忽视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