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 邵金扬
一、一周内容概述
《雪》构思新颖别致,分别塑造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种不同的形象,并在比较中表明了对由朔方的雪所象征的反抗、斗争精神的向往。
《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悲壮、激昂的抒情独白,作者借屈原之口赞美、召唤了风雨雷电,表达了对光明、正义最终会到来并毁灭一切黑暗势力的向往与确信。
二、重点知识介绍
1、雪(作者:鲁迅):
在《雪》中,鲁迅先生以细致生动的笔墨为读者展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雪: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在对比中他的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阅读这首散文诗关键在于弄懂他为什么会特别钟情于朔方的雪,换句话说,朔方的雪的哪些特点吸引了作者并使之产生共鸣?阅读时不妨找出那些隐含有深意的句子和词语,帮助分析全文主旨。
本文的重点难点是:
⑴学习作者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
⑵体会作者对待江南的雪以及朔方的雪的不同态度;
⑶深入理解北方的雪所象征的寂寞孤独的反抗精神。
2、雷电颂(作者:郭沫若):
这是一首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散文诗。作者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屈原之口呼唤了暴风、雷、电,在他笔下,屈原与这些伟大的自然的力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阅读时首先要注意体会全文激越澎湃的情感;其次要注意夸张、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仔细分析风雷电的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此外,全诗需要大声朗读方能体会其中三味,朗读时请注意整首诗鲜明的节奏以及铿锵有力的声调。
学习本文要注意把握以下重点难点。
⑴体会全文由直接抒情的方式所传达的悲壮、慷慨、激昂的情感;
⑵感受全文鲜明的节奏以及铿锵有力的声调;
⑶领会风雷电等一系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⑷培养追求光明、正义和理想的信念。
三、重点难点归纳
1、雪 (作者:鲁迅):
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绘江南雪的优美?
作者文中描绘出江南雪的优美是从两方面展开的:第一描绘江南雪的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腊梅,冷绿的杂草,表现出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其二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的一面──“塑雪罗汉”。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在欢乐的儿童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间,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资质,而且和前面的风景描绘相映衬,使情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柔媚多姿。
⑵文章是怎样描写北国雪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文章写北国雪时,着力从多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一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寥寥数笔,朔方飞雪撼天动地之力兀露,其势逼人,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因而表现出北国雪的独立不羁,昂然向上的性格特点。
⑶文章描绘两种雪,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在《雪》中,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
⑷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强调了雪的独立不羁、昂然向上的性格。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⑸文章第一段写得很生动,谈谈你对第一段的理解:
(提示: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本段写江南的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接着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者写作时神采飞扬之状也情态毕现。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腊梅花的深黄色和杂草的冷绿,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江南雪的“美艳”便进一步具体化了。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得”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整个场面因这想象中的蜜蜂的存在而充满了生机,正隐约着前面的“青春气息”。
2、雷电颂 (作者:郭沫若):
⑴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日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他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⑵本篇课文采用独白这种形式有何好处?
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这段抒情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的凸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这段独白想象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象,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⑶本文在写作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首先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这些象征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热情直接感染观众。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还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⑷文章第六段写得非常精彩,请作简评:
(提示:本段写对电的呼告,要从其写法上的特点去分析,它运用了什么手法,哪些修辞手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一段写诗人对电的呼喊写得非常精彩,首先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其中“电”象征着变革现实的力量,有形的长剑指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则象征他坚定的信念。这样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本段文字中运用了拟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如“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热切地向往和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又如“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等语句兼用拟人、反复等修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