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广东省广州市骏景中学 罗双兰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 《第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一、关于第二单元

1、本单元的体裁是什么?有何篇目?单元教学重点是什么?

⑴体裁: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诗。

⑵篇目:

《雪》、《雷电颂》、《短文两篇》、《海燕》、《组歌》。其中的《雪》《雷电颂》和《海燕》是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二是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生学习本单元“可能”会有什么困难?

⑴本单元的散文诗,寓意都比较深刻,这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

⑵学生接触象征手法的作品不是很多,如果不深入了解背景,则很难透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单元,我希望学生获得什么?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⑵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到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⑶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从而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二、单元教学设想

1、总体构思:

⑴本文几篇文章或为散文诗,或为戏剧,意蕴丰富,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深入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⑵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感受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倾向。

⑶本单元诗化的语言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通过比较辨析,增删替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的凝炼与精美。在语言的学习中要紧扣情感表达,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

⑷散文诗和历史剧均富激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⑸文章语言精美,用词精道,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词句及精彩段落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⑹本单元文章有较强的时代性,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借助互联网了解作家其人及时代背景,从面更好地解读课文。

⑺在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中,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发现美,领悟美,进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倾向,促进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2、各篇课文教学不同的侧重点:

⑴《雪》: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本文的教学,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对比”手法来进行赏析,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朔方的雪”因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欣赏。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对一些关键句的分析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⑵《雷电颂》: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在教学时,一是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写作的背景,了解屈原其人,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第二是要抓好课文的朗诵。本文语言情感激昂,铿锵激越,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极好的材料。在教学中要依据散文诗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三是要把握文中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⑶《短文两篇》:

《日》和《月》是巴金的两篇短小的散文诗。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文中作者所赋予的“日”和“月”等意象的特别之处。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而《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

其次是要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这两篇文章的相通之处。《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第三是在教法上同样要多朗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同时要通过关关键词语的朗读和理解把握课文。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日”“飞蛾”“夸父”“月”“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娥奔月”,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里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⑷《海燕》: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⑸《组歌》:

①了解纪伯伦(因为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所有东方人骄傲的作家,而且了解他的思想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②在朗读中把握“浪”与“雨”的形象,并且要将内容的理解与自然常识的讲解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兴趣。

③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使他们获得一双有灵性的眼,一颗有灵性的心。

三、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主题:寻觅春天的踪迹

1、活动目标:

⑴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

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

2、活动内容:

⑴春天的足迹:

“编一辑‘自然日志’” 。在寻觅、观赏、赞美春天的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学会用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灵性地抒写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小组合作完成)

⑵春天的赞歌:

“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创作形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

(个人完成,可小组交流)

⑶诗情画意的春天:

“创作一幅‘诗画’”。绘出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春天,并为之题诗(可引用别人的诗);也可以为别人的画作题诗。

(小组合作完成)

3、活动要求:

学生从三项活动中必选活动2,任选活动1或3来进行。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活动时间、活动精力的安排,同时教材对本次活动的定位是“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写作和口语交际”,因此我力求能通过设计达到有重点地让学生进行写景的写作尝试。

4、活动形式和过程安排:

⑴形式:

小组协作性学习为主,每组4~6人。先选好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分组,确定好小组活动的内容,分派好每个组员任务。

⑵活动时间:

小组活动准备时间为1~2周,然后用两节课的时间为各小组做成果交流展示。

⑶交流形式:

①每个小组派成员代表展示小组活动的成果。

②每小组推荐2位代表朗诵个人创作的作品。

③组长代表组员做本次活动的小组总结:个人感受,经验和不足。

⑷评价方式:

采用小组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最后选出优胜组进行适当奖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