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0~1978年)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人,祖籍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生于四川嘉定府乐山县(今乐山市)。1919年,他首次发表新诗时,自署笔名“沫若”。他自署笔名“沫若”,是有其讲究的,因为在郭沫若的家乡有两条河,一条叫“沫水”,另一条叫“若水”。“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古称“青衣河”,又名“平羌江”,也叫“雅河”。“沫水”与“若水”合拢就是“沫若”。他以“沫若”为号,意在不忘故土。
郭沫若于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后弃医从文。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建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同时还出版了他第一部诗集《女神》。1923年从日本回国。1926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在蒋介石清党后,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他在流亡日本的生活中,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先后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重要学术着作。1930年,参加左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历史剧《屈原》、《虎符》、《孔雀胆》等,借古讽今,起了显着的政治作用。1944年,他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期间还考证了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撰写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颇多创见。新中国建立后,他历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社会科学部主任等职务。
郭沫若生平着述甚为丰富,包括文学、艺术、诗歌、戏剧、哲学、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现有《沫若文集》和《郭沫若全集》行世。其中,《郭沫若全集》收集整理他生前出版过的文学、历史和考古三个方面的着作,编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共三十八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