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北京什刹海体校,南与北海公园静心斋隔街相望,大门座西向东。郭沫若是1963年11月受国家安排由北京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病逝。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这座民国初年的建筑改建为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的老朋友邓颖超、李一氓、成仿吾生前题写的“郭沫若故居”分别悬挂或镶嵌在大门和正房上方。
进大门驻足远望,郭沫若在世时的庭院景色尽收眼底,古老的铜钟、雄威的石狮、捧着睡莲的石盂……。郭沫若喜百花、爱自然。他搬到这里后,这里的花木增多了。从那时起至今,每年都是漫坡满坪的“二月兰”报春,接着,柔黄的连翘、含羞似雪的海棠、娇艳华贵的牡丹、淡雅的紫藤、如火的凌宵……交替点缀满园的绿。即使绿色褪去时,10株硕大的银杏树也会用它特有的美给人们一个金色的秋天。郭沫若对银杏的爱溶入了人间的柔情,甬路右侧的第一棵银杏较为瘦弱,她被精心地保护起来,郭沫若一家叫她“妈妈树”,缘故于:在1954年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患病时,郭沫若带着孩子们从北京西山大觉寺移来一棵银杏树苗植于当时的宅院中,希望夫人能象这活化石一样坚强地战胜病魔。举家搬迁时,这一家庭的特殊成员也随着落户于此。
郭沫若的全身坐像竖立在葱郁的草坪上。每当他的生日或祭日,鲜花或花篮就会出现在那里。
郭沫若纪念馆特意按原样保留了郭沫若在世时使用的客厅、办公室、卧室和“妈妈屋”。
客厅,沙发呈马蹄形排列。郭沫若习惯坐的位置是钢琴前的单人沙发,这是因为他年轻时的两场伤寒,使双耳几近失聪,左耳借助助听器,功能略好一些,客人就坐在他的左侧。西墙上挂有傅抱石依郭沫若游九龙渊诗而作的巨幅山水。窗台上钟的指针标示着郭沫若去世的时刻。
办公室,郭沫若常用的办公桌上,台历翻开在他去世的日子;他常用的助听器、茶碗还放在他手能钩得到的地方;他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儿子的日记仍整齐的摞在桌上,那是他对儿子们的纪念,因为他有两个儿子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不幸去世了。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和于立群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分别挂在两侧墙上。
卧室,整洁俭朴。窗下排列着书匣已破损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床边摆放着郭沫若常穿的“内联升”圆口布鞋。
“妈妈屋”──郭沫若一家这样称呼于立群的写字间。于立群是著名女书家,左墙挂有于立群的大篆条屏,右墙是于立群题额的青铜器拓本。正上方悬挂郭沫若的手迹《咏武则天》。
东西厢房和后罩房两侧被辟为展室。东厢房为《郭沫若的文学世界》,包括“诗文”、“历史剧”、“译著”三个专题;西厢房为《郭沫若与中国史学》包括“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金文探奥”、“先秦诸子批判”、“历史人物评说”4个专题。观众通过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了解郭沫若在文、史领域的成就与贡献。后罩房的《郭沫若的人生历程》则讲述了郭沫若追求理想、以身报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86年的风雨人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