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导读”与“导思”──《海燕》教学感悟

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六中 解本利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海燕 > “导读”与“导思”──《海燕》教学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导读”,而“导读”的关键是:让学生依赖自己,求诸课本,熟读精思,决不能寄希望于听别人的讲解。所谓“导”,就是导以思考方向,授以学习方法。是指引,而不是代劳。

讲《海燕》这一课,至少要使学生领会文中若干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导读”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认识到:“海燕”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象征,“大海”、“波浪”是革命人民的象征……。

备课时,我们一般都是考虑如何教。其实当我们考虑如何教的时候,应当着重考虑如何学。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统一体,不可分割。教师的“导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

起初,我按如何教的角度考虑如何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的象征意义,考虑再三,总觉得必须直接讲出来,否则,无法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以前多次也就是这样教的。现在想来,那完全是越俎代庖,不是“导”,而是“灌”。

当我的思考从如何教转到如何学的角度时,我想,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提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是的,我也应当问问自己:“我是怎么看出来的?”──这就是如何学的问题。研究教法必须与研究学法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把“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方法讲清楚,就必须把“看”(读)与“思”的联系揭示出来,那么在“导读”之中自然而然就提出了“导思”的问题。“导思”是“导读”的具体化,“读”始终伴随着“思”,两者相辅相成,是达到“懂”这个目的的手段。

“我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是从参考书上看出来的吗?那么参考书又从哪儿得知的呢?是高尔基写完了《海燕》又把含义告诉了别人吗?显然不是。一切都是文章本身所固有的。细读《海燕》,就会意识到“大海”象征着人民,“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这里姑不详述)。要意识到,当然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捕捉语句中隐含着的、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得到了这些信息,用不着谁告诉文中的象征意义,读者自己就可以意识到了。

那么,所谓“导读”与“导思”,就是引导学生捕捉语句中隐含的信息。引导得好,象征意义就可以水到渠成,由学生自己认识到,用不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我是这样进行导思的。

先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和注解,就随即提出下列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向,教给捕捉信息的方法:

“这篇课文没有写硝烟炮火,也没有写刀光剑景,可是很不宁静,令人感到一种激烈斗争的气息。你感觉到了吗?从哪里能看出来?斗争的双方各是些什么呢?”

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俯拾即是,略举两三例: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句子都透露着激烈斗争的信息。从第一句里可以看出斗争的双方是“乌云”和“大海”;第二句中“狂风”与“巨浪”为敌,因此“狂风”属于“乌云”一方的,“巨浪”当然属于“大海”的;第三句“大海”又与“闪电”搏斗,很清楚,“闪电”是“乌云”一方的。“海燕”属于哪一方的呢?课文中也清楚地透露出来:“──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很显然,它是“大海”一方的。

斗争看出来了,斗争的双方也看出来了,接着的“导思”就应当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它们中哪是正义的一方呢?”课文中也有暗示。如果学生答不出,可以再具体地导以思考的方向:“作者是哪个阶级的作家?他贬抑了哪一方?歌颂了哪一方?”

从注解中可以得知作者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他在文中写“狂风”时用了一个贬义词“恶狠狠地”,显然他贬抑的是反动的一方(具体地说就是乌云一方)。那么哪是正义的,哪是反动的也清楚了。这样,顺理成章,完全依赖课本,不必讲什么背景就读懂了。其象征意义是由教师“导思”,学生自己认识到的。这就基本解决了“我是怎么看出来的”问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