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第三单元教学专题

浙江省温州市十四中 林向往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 >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第三单元教学专题

【单元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并能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加语言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环保观念,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生命的生命意识。

【单元说明】

本单元课文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

本单元的编排将《敬畏自然》置于首篇,体现了五篇课文内容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首先把握人与自然的总体关系,再接触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选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惜,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旅鼠之谜》这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知道,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这就揭示出自然的奥妙无穷。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呜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都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虽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当沧海变成桑田,当科技载着人类上九天,当人类还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之中时,各种后果也悄然而至。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壤沙化,资源匮乏,地球─—人类唯一共有的家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爱默生在《论自然》中说:“对于成人来说,太阳照亮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但对孩子们来说,太阳却能透过他们的眼睛照进他们的心田。”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在今天这个科技统治世界的时代特别重要。科技强调征服自然,而人文强调敬畏自然。教学《敬畏自然》一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以利人类长远发展。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要认识到消逝的不是一个湖泊,是人类“敬畏自然”的心灵。教学《旅鼠之谜》一文,要从旅鼠的奥秘中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省悟到在人类繁衍问题上不能短视。教学《大雁归来》一文,不禁引发这样的思考:大雁归来了,我们“失去的东西”能归来吗?应该像《敬畏自然》一文说的那样“把其他生物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教学《喂─—出来》一文,可以看到扔进去的小石头和最终被抛“出来”的小石头预示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人类对自然缺乏一种敬畏之心所带来的恶果正在呈现。始终抓住敬畏自然这一点,五篇课文就能融会贯通,生命意识就能扎根在学生心里。

【课文的教学建议】

〖十一、敬畏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通过把握课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观点;了解反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辩、质疑;揣摩有丰富哲理性和思辩色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宇宙生命意识,从而敬畏自然。

二、教学设计(走进与走出)

1、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

⑴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⑵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

(方法: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2、品味语言:

⑴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⑵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质疑反思:

⑴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⑵既然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类是否就应该任由自然摆布而无所作为了呢?

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根据是什么?

4、链接练笔:

⑴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把感受写出来。

示例:面对一块普通的石头,难道就可以任意把它扔掉或击得粉碎?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扔掉它;它会愤怒,你把它击得粉碎,它也会痛的。

我们并不孤独,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弟兄。我们可以与月亮对饮,与太阳赛跑,也可以向花儿倾诉烦恼……因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好朋友。

⑵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专题讨论,课上交流。

〖十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学会多角度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昨天、今天、明天)

1、解读文本

⑴罗布泊昨天是什么样子?

⑵罗布泊今天是什么样子?

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展示罗布泊改道图)

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⑷罗布泊的明天会怎样?罗布泊由生命的绿洲变成了荒漠,我们还有办法让她“变”回去甚至变得比过去更美好吗?你有什么具体的方案或建议。

2、品味语言:

文章读来有一种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为何会产生这种力量?(从真实的数据、对比的写法、拟人和排比、直抒胸臆几个方面品读句子)

3、链接练笔:

⑴假如你是湖边胡杨树的精灵,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⑵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十三旅鼠之谜〗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二、教学设计(由鼠及人)

1、你能解答旅鼠的奥秘吗?

⑴本文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哪些奥秘?

⑵不管是任何难解之谜,总会有破解的一天,而破解旅鼠之谜的人,可能就是在座的某位同学。你能谈谈你对旅鼠奥秘的见解吗?

(补充材料: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一)(二))

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

2、品味语言:

比较阅读: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生性胆小。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了解课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你能解答人类自身之迷吗?

⑴如果人类照旅鼠这样繁殖,结果会怎样呢?当人类数量急剧膨胀,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能像旅鼠这样大规模地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吗?

⑵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旅鼠奇特的行为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补充材料:关于人口的问题)

4、链接练笔:

根据文中的叙述,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对投海类似集体自杀的行为可做合理的想像。

〖十四、大雁归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过程和方法:重在朗读,体会本文抒情性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人与大自然相伴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设计(蓄势待发)

1、把握内容: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说说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2、积蓄感情:

⑴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⑵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如果你在场的话,你会感受到什么?

完成句式:

⑴读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的大雁。

⑵在大雁身上,作者找到了让我感受到。

(明确: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很强的联合观念。)

⑶《敬畏自然》一文说:应该把其他生物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如此具有灵性的自然生命却时时处处受到猎枪的威胁,你想对瞄准大雁的猎枪说些什么?

(补充材料:“慰灵碑”,向动物致敬)

(补充材料:《沙乡年鉴》简介)

3、品读课文:

⑴请你带上这种观念对你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评说。(结合课后练习二)

⑵比较阅读: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

4、链接练笔:

⑴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⑵借鉴课文写法,倾注你的喜爱之情,介绍一种你所熟悉的动植物。

〖十五、喂──出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科幻小说知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的理念。

二、教学设计(五个一)

1、走进文本:

⑴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完成句式:这个洞貌似实际)

⑵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揣摩他们的心理。)

⑶作者故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理清情节链,并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⑷探究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联系《敬畏自然》中的观点,其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缺乏一种敬畏之心。)

⑸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发出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你能举出人类因为破坏大自然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例子吗?)

2、了解文体:

从文本中你能概括出科幻小说的一些特点吗?

(补充材料:科幻小说介绍)

3、链接练笔:

⑴读了这篇小说,你最想对文中的那些人说些什么?

⑵你能挑战《哈利·波特》,课外进行科幻小说创作吗?

【相关案例】

〖案例一:做个会布道的牧师〗

案例描述:

在单元第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时,教师设置这么一个问题: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快能够从课文的12、13段中概括出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教师又继续问:那么,你认为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最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有些困惑了。这时,教师出示了环境教育先驱田中正造的一句话:“关爱江河,其关键不在于江河,而在于人心。”许多学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地谈到一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之类。教师小结道:对,可不可以这么说,消逝的不是一个湖泊,是人类“敬畏自然”的心灵。学生们满意地点点头。

在教单元最后一课《喂──出来》时,教师问:文中结尾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望着远处的地平线”,你能揣摩人们此刻的心理吗?学生的回答大致围绕“人们仍陶醉于短暂的清洁与美丽的幸福之中,并未感觉到危险就要来临”展开。教师继续问:你能从中得出造成恶果的最根本原因吗?很快有学生回答:“人类对自然缺乏一种敬畏之心”。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满意地点点头。

案例分析:

中国教育界一位著名的研究者曾这样讲过: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一定要避免重走美国20世纪60年代教改的老路。当年美国教改,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于给了学生太多自主权,老师主导地位严重削弱,出现了学习上的新“放任主义”。

新课程启动以来,学生开口说了,教师们又不敢讲了,这不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吗?我们还学生言说的自由,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当学生的感受虚假歪曲时,我们教师要敢于说“不”,当学生的感受片面肤浅时,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引导。

首先,教师的讲解,主要的精力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而不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灌输式的讲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的归纳是外显的,学生此刻的感受仍是片面肤浅的,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直达问题的内核,探讨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其次,教师的讲解,主要的途径是创设情境,启发点拨,而不是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或是教参上的条条框框强加式的讲解。比如引用环境教育先驱的话,设置揣摩人们心理的问题,实际上正是给学生递抓手。

最后,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一般来说要高于学生,教师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在必要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示范。

〖案例二: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案例描述:

蔚蓝而迷人的印度洋在2004年岁末突然横施淫威,以不可思议的滔天巨浪吞噬了东南亚、南亚许多海滨城市和村庄。洪水的巨舌舔过之处,十几万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繁华街市变成废墟。

从2004年12月26日起,我们每天课前都花几分钟给学生读读有关的报道,来关注着场“旷世大灾难”。在随笔当中,有同学情真意切,为遇难者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慷慨激昂,对国际救援大发一通感慨。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海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太阳与天空的样子,它的名字唤作海。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海是生命的源头。大约是在50亿年前,海洋产出了一种东西,它就是万物的始祖──细胞。海洋不仅养育它们而且还促使它们走向岸边形成更高级的生命。

大约在20亿年前我们的祖先诞生了。但与此同时,海的精力也将近消耗了三分之二。不过更可悲的是海的子孙们在诞生之后竟然不知感激,还大肆向大海破坏。如此一来在短短的几亿年里,大海的精力没有恢复而是消耗殆尽。终于这么一天来临了.....

在2004年的年底一次灾难降临到了人类身上,位于东南亚的地带一场巨大的海啸席卷而来,它的来临让那里的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让他们对天哭喊,对地哀号;让他们抱怨海的无情痛恨苍天的无眼。但着对于大海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在过去的几亿年里它被人类破坏的比这少吗?几千种生物由于人类而灭绝,几百处海底矿区由于人类而"枯竭",海的身体因人类的恶劣行为变的浑浊.....

我敢说这次的海啸不是偶然,而是大海的力量,大海的报复。

当我们去讨论《喂──出来》给我们什么启示时,对于这位学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案例分析: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讲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忧患意识也好,培养其他意识也罢,并非通过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就能完成的,要将阅读教学置于学生认知的大背景之下,重视学生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情感上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案例三:对“生命意识”的一次触摸〗

案例描述:

在教学《大雁归来》时,教师在品读课文之前先设置一个“积蓄感情”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感知作者笔下的大雁具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以及在大雁身上“失去的东西”,并让学生感受如果自己在场,会有什么体会。在这样的情感积累下,教师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敬畏自然》一文说:“应该把其他生物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如此具有灵性的自然生命却时时处处受到猎枪的威胁,你想对瞄准大雁的猎枪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对猎杀者的不满和保护大雁的强烈愿望。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出示《“慰灵碑”,向动物致敬》补充材料,学生为此感叹叫好,教师总结点拨道:“‘慰灵碑’也是在呼唤生命平等情怀。尽管动物相对人类来说是弱者,人类对于它们有着生杀予夺的能力,但人类却没有可以对它们生杀予夺的权力。生命之间力量或许有大小之分,但生命本身却具有同等分量,尽管承载她们的躯体各自不同。”

再推而广之,那些树木、森林,那些小花小草们,它们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无情地砍伐、践踏、焚烧,又何尝不是对于生命的戕害!人类更不能忘记,肆无忌惮践踏动植物生命,恣意摧残大自然,最终遭殃的还是人类自己。而一个知道善待一切生命、知道珍爱大自然的人与社会,才绝对会保有对于同胞生命的无限敬重,这样的社会才会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

(补充材料:“慰灵碑”,向动物致敬)

2004─09─2814:37:00新华报业网

25日,我国最大的实验动物“慰灵碑”落户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该碑采用神农架的花岗岩制成,重达16吨,正面刻有“献给为人类健康而献身的实验动物”金色大字,反面刻着“特别是为SARS研究献身的38只恒河猴”等字样。“慰灵碑”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石碑,却承载着对于珍爱生命的呼唤。

人类因为科研的需要,有时不得已要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尽管这是一种无奈选择,但人类却也不能不对于这些奉献生命的动物们寄予愧疚与感激之情。因为动物的生命亦是生命,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类都应持有敬重之心。

案例分析:

“只读”和“可写”是参照电脑上的用语,“只读阅读”是指学生对文本字面所显示和所寄寓意义的阅读;“可写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读出文本深意的阅读。从《大雁归来》中让学生了解大雁,喜爱大雁是“只读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敬畏自然》一文所说的:“把其他生物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这种生命意识是“可写阅读”,它能够将文本内涵向更深处挖掘。教师正试图通过情境设置、互文阅读达成由“只读阅读”向“可写阅读”漫溯。

【相关链接】

一、补充材料

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一)

在1万多年前正是地球上寒冷的冰河时期,北冰洋上的浮冰冻结得厚厚的,经久不化,南来的风又把西伯利亚和北非的大量尘土带到这里,从而在冰面上沉积了一层厚达几米至几十米的沙土层,飞鸟则带来了植物的种籽。当夏季来临时,这奇异的冰原也会草木青青,一片生气,许多适于寒冷气候的北极牦牛、北极羚羊以及旅鼠都有可能在这里生活。

他们还举出现今位于拉普贴夫海和太梅尔半岛以东的利亚堆夫群岛为例,已经证实这里有些小岛就是由冰构成的。只不过时过境迁,气候变化,当年巨大的冰原已经消失、崩解,留下了一些可作为线索的小岛而已。据此可以认为,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当年曾经存在过的冰原。

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研究者们提供更充实的证据。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都是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旅鼠自杀就像屡有发现的鲸类自杀一样,与一种目前尚不明了的纯生物学机制有关,而与北极冰原是否存在毫无关系。

关于旅鼠之谜的纷争(二)

根据10月31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芬兰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奥利维尔·吉尔格和艾尔卡·汉斯基,以及德国弗赖堡大学的班诺特·括斯特勒尔宣布,他们在经过长达15年的观察之后解开了旅鼠数量定期剧增及骤减的奥秘。

3位科学家称,旅鼠根本就不是死于“集体自杀”,而是作为自己的4大天敌:白鼬、北极狐、雪和一种叫做长尾贼鸥的海鸟的盘中餐而死去的。

过去15年,研究人员在东格林兰岛上一处面积75平方公里的山谷里进行了长期的数据收集工作,对那里的旅鼠以及白鼬、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数量的增减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旅鼠及其近亲鼠类的数量一旦迅速扩张,其规模可以达到原先的100甚至1000倍。

旅鼠数量的剧增和骤减每四年都会准时重复一次。而在整个循环中,起决定作用的动物是白鼬。白鼬的特殊之处在于旅鼠是它惟一的食物来源。而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则是“多面手”,他们只在旅鼠的数量相当多之后,才会开始吃这种小动物。

研究人员发现,当旅鼠数量开始增多时,白鼬虽然也会相应增多,但其增多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旅鼠,于是旅鼠的数目逐渐超过白鼬的捕食能力。这时候,北极狐、雪和长尾贼鸥就会加入捕食旅鼠的行列,直到白鼬的数量赶上了旅鼠,由于4种动物一起捕食,便造成了旅鼠的大幅减少。

关于人口的问题:

材料1: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肌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

材料2: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人口基金组织已把1999年6月16日定为“60亿人口日”。专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90~100亿。

材料3:中国当代人口学家马寅初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

“慰灵碑”,向动物致敬

2004─09─2814:37:00新华报业网

25日,我国最大的实验动物“慰灵碑”落户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该碑采用神农架的花岗岩制成,重达16吨,正面刻有“献给为人类健康而献身的实验动物”金色大字,反面刻着“特别是为SARS研究献身的38只恒河猴”等字样。“慰灵碑”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石碑,却承载着对于珍爱生命的呼唤。

人类因为科研的需要,有时不得已要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尽管这是一种无奈选择,但人类却也不能不对于这些奉献生命的动物们寄予愧疚与感激之情。因为动物的生命亦是生命,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类都应持有敬重之心。

《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这本书问世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

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这种清新的空气中,人们又发现了早已存在的《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科幻小说介绍:

科幻小说,是随着科学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其代表作是《海底两万里》。科幻小说的特点: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

二、拓展阅读材料

大自然的哀歌

管桦

从那迷蒙的遥远天宇走过来的大自然,飘起淡墨色烟云,斜飞着细雨。铺开广阔草原,洒下五彩鲜花。衣裙带起南风,芬芳了四月荒郊,你快活地在浓荫的枝头歌唱。麦田尽头的果园,浸着粉红色的雾。山间撩拨着石壁下潺潺流水。你的激情奔流着波涛滚滚的江河。你的襟怀荡出无边的莽原。你的神思浮起连绵起伏的山峦,又耸出云中的峰巅。

明净的露水,滴绿了路边小草。豆棚瓜架密叶间,透出蝈蝈清亮的叫声。深川、荒谷、悬崖石缝中幽独的野藤,恬静地醉入落日的云气。湖畔最初开放的紫丁香唤出的几枝蔷薇,几枝杜鹃,羞怯地半露在山石上。一片尖尖竹笋,悄悄探出嫩绿的草丛.惊喜地瞧着湖中的天鹅,扑扇着翅膀,抖出闪亮的珍珠。到夏日,林中的柳莺、喜鹊、山鸡,闻到清香,急促地转动着美丽的脖颈,寻到茫茫水荡邀来的一朵朵红的白的芙蓉,它们争抢着展开羽毛,亮起歌喉。牛沉稳而又悠然地漫步在被河水浸湿的草地,哞儿哞儿地叫出朦胧着淡紫色的暮霭唤来归巢的燕子。青山抱回一轮红日,又洒出满天繁星,送下甜蜜的梦。

大自然,你以为陪伴的都是绿叶,才开出鲜花。你以为飘荡的都是白云,才纯净了蓝天。你以为遮蔽的都是茂密的森林,才欢乐地跳唱!可是,在六月的阴雨天,你的眼睛为什么滴着泪水!啊,嫣红的牡丹,苗条的郁金香,妩媚压倒群芳的水仙,漫漫白雪中浓艳而又清冷的梅花,都因为绝美的风姿和迷人的芳香,被采折,凋殒。鸟儿扇起的五彩羽毛和荡漾魂魄的歌声,夺去自己海阔天空的自由!丛林中阔步的大象呀,浑圆的长长的象牙,葬送了你的生命。还有冰海上被杀的海豚、白熊,山中失去的狮子、虎豹、野鹿、羚羊,云中被击落的天鹅……你们美丽、纯洁、珍贵出死亡!

你大气的清新污浊了自己,引来飘荡的毒雾,涌进核的尘埃。林立的烟囱喷吐出的黑色浓烟,卷向你灵魂的白云。雨后也呼吸不到早晨的清爽空气。透明的碧波肮脏了千万条江河。滋润生命的流水枯竭了河床。风中摇颤的森林,尘埃都不会玷污七月的湿风也在芬芳的林中沉醉。可是,你的粗壮、笔直,折没了无边的绿海,葬送了樟狗野鹿和松鸡山鸟,在伐木的轰然巨响中倒下。

大自然在难以忍受的凌辱中,惊扰于失去自己的尊严,早已燃烧起压抑心底的怒火。啊,神圣的烈焰在天地间奔流。山峦平原在灼热的沙尘中昏迷僵卧,田野变成死亡的荒郊。大自然为了拯救自己,把核的尘埃和所有一切毒雾喷吐出来。庞大、威严、暴怒的飓风,呼唤出席卷大海的乌云,急疾地旋转着,驰过被砍伐的森林所留下的裸露的伤疤;卷起黄尘,刮上荒凉的山顶。天神一般呐喊着,发出摇山动地的雷鸣。什么也抑制不住你的激愤。击打着一路的泥沙和田园,咆哮着奔腾着,穿过宽阔曲折的山谷,又从那光颓的高山绝顶往下倾泻,惩罚着一切罪孽。

可是大自然被自己盛怒造成的景象吓呆了。旷野变成大海,漂浮着无数生灵的尸体。到处是凄凉、荒漠与空虚。你捍卫自己的纯洁、正直、善良与尊严,却加倍地失去了你的纯洁、正直、善良与尊严。你怀着一腔悲悯诅咒自己。横空亮起火焰长剑,刺穿浓重的乌云。啊,大自然撕开自己的胸膛,要扔弃内心的黑暗。接着,无力地在天空隆隆地发出低沉的呻吟。风中扭动的大树和激起的浪花,是你在翻来覆去的滚动,撕扯着长发。雨后,树叶上滴落下硕大的泪珠。田间大道和林中的小路都被浸成泥泞。穿行在烟云里雁群的叫声,悠长而又悲凉。卷着落叶的秋风,也在旷野上吹起哀愁。冬天凝冻的空气中,光裸沉重僵硬的树干,在忧郁地伫立。云雾中山峰的积雪,是沉重忧患而白了的鬓友。从阳光、大气和风的穹庐下波涛的轰响,直到夜晚满月清光中蟋蟀的颤鸣,我听着大自然的哀歌:

你悲戚自己的善,

寓含于你的天敌的善!

(选自《时文选粹》第三辑南方出版社)

使用建议:如果课文是以雄辩的"理"取胜的话,这篇文章则以饱含深情的形象的描写来打动人心。建议作为比较阅读材料,探究两篇文章在主题、表达、语言等多方面的同与不同。

罗布泊

泛指的罗布泊为罗布泊荒漠地区,东起玉门关,西至若羌至库尔勒的沙漠公路,北起库鲁克塔格山山脉,南至阿尔金山脚,总面积达9.7万平方公里,跨越了新疆和甘肃两省地界。由于人们习惯使用泛指的罗布泊概念,离开库尔勒数公路的戈壁就被列入罗布泊范围了。狭义的罗布泊指该地区于70年代干涸的中国最大飘移湖,位于该地区中心位置,也是最低洼地区。现虽为干涸湖盆,湖底面积仍有1200多平方公里,呈椭圆形,因为逐年干涸,形似大耳朵。

罗布泊无人区指9.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而不是湖盆位置,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彭加木失踪地位于该地区的东南部,距涸湖盆300公里,离原子弹试验区就更远了。余纯顺乘后勤给养车两天后才进到该地区的罗布泊湖盆北岸的徒步中国位,朝南走了30多公里后遇难于湖盆中部。有些人所谓号称单独穿越罗布泊的纪录都是缺乏科学常识的超级谎言。

(摘自http://www-Edx.cc/111mobupoAbp1.hm)

〖其他相关资料〗

“罗布泊”大事记

1900年3月28日,维吾尔族向导奥尔得克偶然发现了楼兰遗址;

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随向导奥尔得克考察了楼兰古城;

1902年11月,斯文·赫定根据第4次罗布泊考察结果,提出了“罗布泊漂移说”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

1910年,日本探险家橘瑞超在楼兰遗迹发现震惊中外的“李柏文书”

1930年2月~3月,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北岸发现著名考古地点──土垠遗迹;

1934年,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随向导奥尔得克发现小河墓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失踪;

1996年6月17日,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徒步穿越罗布泊时遇难。

(摘自http://V附w.bmhu.mt/index.html)

使用建议:课前有必要让学生对“罗布泊”做最初步的了解,可以作为导人材料简单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生存智慧

张平

自然界常会有些故事,让我们人类匪夷所思,却不能不为之动容。

在北美阿拉斯加的茫茫荒野上,生长着一种老鼠,以植被为生,繁殖力极强。但当种群繁殖过盛以致会对植被造成严重危害的时候,其中一部分成员的皮毛就会自动变成鲜亮耀眼的黄色,以吸引天敌捕食的目光;倘若天敌的捕食仍不足以尽快使鼠群减少到适当的数量,老鼠们便会成群结队地奔向山崖,相拥相携,投海自尽。

同时,这块土地上还养育着一种狐狸,以鼠为生,是这里老鼠的天敌。但它们对老鼠的捕食也并非无所节制,当鼠群减少、狐群增加而严重威胁鼠群的繁衍的时候,狐狸们便会采取行动,限制种群的发展:一部分成员会聚在一起,疯狂地、不间歇地舞蹈,夜以继日,直至力竭气绝而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的黄山。黄山猕猴每一族群一般维持在28只左右,这是族群最佳生活状态的临界点,族群成员以生命来维护这一状态──每当族群数量超出,年纪较大的猴子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坠崖而亡。

这一幕一幕的故事,何其悲哉,何其壮哉,何其伟哉,惊天地而泣鬼神。

然而,动物界的这些行为又能赢得我们人类多少真正的理解、同情、尊重和敬意呢?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价值理念总使我们习惯于一言以蔽之:本能使然。我们自感价值优越,常常以一种傲慢、鄙夷甚至敌意的眼神打量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更要紧的是,由于自身的私欲和利害,我们人类之间要达到理解、同情和尊重甚至难乎其难,无论对自然界及动物界。

人类曾为自己远离自然界的进化而荣耀,曾为自己成为这个星球上绽开的最灿烂最美丽的精神花朵而自得,更为自己以理性的铁蹄征服自然而豪情万丈。然而翻阅一下人类那充满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史籍,想一想那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遍的核武库,望一望那在儿童的记忆里不曾是蓝色的天空,数一数由于生态恶化而每天都在灭绝的物种,我们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作为地球生物圈。一个链环的存在,究竟比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高明多少?这实在是一个令我们回答起来气短的问题。在上述动物的行为面前,我们人类应该感到汗颜和愧怍,应该有罪感,应该反躬自省。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为了自身,为了这个哺育着珍贵的生命的蔚蓝色星球,我们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恋情结,低下那傲慢的理性头颅,收勒征服的欲望的马缰,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找回在自然中的应有位置,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哲学走向荒野”,当是人类生存智慧的趣向。

(选自《读者》2003年第10期)

使用建议:这篇文章与课文的主题相似,但与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观点表达得要直露得多,可以在挖掘课文主题时当作扩展阅读材料引进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周瘦鹊

偶然在一个文娱晚会里,听一位古琴专家弹奏"平沙落雁"之曲,一波三折,委婉动听,仿佛见一头头的雁从半空中飞翔下来,落到沙滩上似的;我因此想到了雁。

雁是一种大型水鸟,模样儿与鹅很相像,淡黄色的长嘴,青灰色的翅翼,灰褐色的背,带着黑斑的胸,长得并不美,然而古今的画家都用作画材。宋徽宗的芦雁图卷,笔精墨妙,颇为有名;清代边寿民也以善画芦雁为名,几乎成了个芦雁专家。

雁称候鸟,每年总是应候而来,因为北方天寒,所以入秋就要南来,迁地为良。《月会》曾说:“仲秋之月鸿雁来。”《记历枢》也说:“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李时珍的话更说得明白:“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据说这是常年老例,从不失信,候鸟之为候鸟,自可当之无愧。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了行列,在空中一行行地飞过。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有雁阵之称。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曾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而他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苏东坡所谓“雁字一行书降霄”,而明代唐时升竞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诗人好事,真如俗语所谓挖空心思了。

雁的鸣声很为嚎亮,可说是高唱入云。而不知怎的,历代诗人们所作闻雁诗多至不可胜数,都说它的鸣声十分凄切,引人悲感,所以诗意都很悲观,竞没有一首是乐观的气氛的。甚至有一首说是“情类断猿悲落月,响如离鹤怨愁云”,除了断猿离鹤外,更将悲、怨、愁这些字眼全部用上了。其实他们的闻雁,全是唯心的,只为正在秋气肃杀的时节,而心境又不好,于是听了雁鸣,全是一片凄苦之声了。

雁足传书,用汉代苏武使匈奴事,后人书信往来,就作为典故,而把雁当作邮递员。古人诗词中咏及的不一而足,如“尺书相珍重,辛苦敢烦君”“只恐音书断,宁辞道路长”“念尔心千折,凭传扎十行”。又如谢承举诗云:“枕断烟波晓梦余,雁声悲切过匡庐:离人久望平安字,何事江东不寄书?”杨宛诗云:“千里翩翩度碧虚,月明送影意何如。也知一向郎边过,自是多情少寄书。”词如宋代黄庭坚《望江东》云:“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是秋将暮。”辛弃疾《寻芳草》云:“有得许多泪,更闲却许多鸳被。枕头儿放处,都不是旧家时,怎生睡?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借雁足传书来抒情,自是绝妙好辞。又无名氏《御御行》云:“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楼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怕孤雁惊动了失眠的人,央求他低声飞过,真是痴得可笑!但不知那孤雁儿能不能领会他的一片苦心呢。

我国地志上的地名,以雁为名的,如雁门关,是大家熟悉的,此外有雁塞山、雁湖、雁塔等。名胜如浙江乐清县东的雁荡,绝顶有湖,湖水终年不干,春归的群雁,都在此留宿,因以为名。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是衡山七十二峰的主峰,据说北雁南飞,到衡阳为止,一到春天,就飞回去了。回雁峰之名,是这样得来的。今年立春较早,南来之雁,也该提早回去吧?

(选自《名作欣赏》1997年第4期)

使用建议:这篇随笔以超然物外的雍容姿态,以雁的自然习性为线索,随记忆所及,重点介绍了表现了中国文艺中的雁。可以结合相关资料2作为"自选方式交流"的资料后盾。

博士与机器人

星新一

博士坐着宇宙飞船从一颗星球到另一颗星球不断地旅行着。他并非只是到处游览,他的主要目的是一旦看到文明落后的星球就降落下来,给这个星球的人民进行多方面的指导。

细细一想,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然而由于博士随身带着个自制的挺卖力的机器人,倒是在不少星球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是个大型的机器人,模样看上去并不漂亮,但却强壮有力,样样能干,并且它还懂得一般的道理,也颇会说话。

“喂,这次上那颗星球吧,我用望远镜瞧过了,看来那儿的居民还得要我们去帮助一下啊。”

博士说着用手指着窗外。那个正在驾驶的机器人像往常一样忠实地回答:

“是,遵命!”

宇宙飞船在那颗星球上着陆了。这里的生活极其原始,居民们穿着兽皮,住着洞穴,正如地球上的远古时代一样。

到处都差不多,在取得居民的友好信任之前,都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开始时,原始居民老是用石块砸他们。可是,机器人却是满不在乎,幸好博士躲在它的背后,也落个平安无事。不久,对方就明白了来人是毫无敌意的。等到稍微弄懂他们的语言之后,工作的进展使大大顺利起来。

博士命令机器人耕地撒种,做种田的示范,并且还让它在河里安上水车,介绍其使用方法。所有这些对于机器人来说都是些简单的事情;然而那些原始居民们却个个看得目瞪口呆,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再进一步,博士又让机器人向原始居民传授捕野兽、盖房子、藏粮食以及防病除害等许多方法。在机器人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简直什么都会。

博士的任务就是考虑下一步该发出什么命令;随后就是经常给机器人加水、补给能量以及清洗外表。

就这样好长时间过去了。由于机器人的辛勤劳动,原始居民的生活已大大改善。居民们不再争吵,懂得了学习,还能互相传教。看到这种情景,博士说:“看来文明在这儿已经顺利地发展起来了。今后就要靠他们自己同心协力地干了。不久,我们将离开这里,前往寻找其他星球。”

“是,就这样吧。”

机器人答道。他们便又开始了新的旅行准备。

出发的那一天,闻讯赶来的居民们异口同声地谢道:“多亏了您们的帮助,我们的生活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深深地铭记您们的恩情。为了永不忘怀这种感激的心情,我们特制作了一座纪念碑。在您们离开之前,务请光临。”

博士喜悦万分地说:“您们这种谢意,说明了我们在这儿并没白干一场。届时,我们将欣然前往。”在居民的热情陪同下,博士和机器人一块儿前去了。在高高的山冈上,他们看到了一座大石像。那座石像显然是精心制作成的,周身缀满了鲜花,装饰得非常美丽,可是这并不是博士的像,而是机器人的像。看来居民们所尊敬的倒是机器人。

(选自《星新一科幻作品选》)

使用建议: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科幻小说中的"想像",并尝试模仿写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