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第五中学王桂范】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第一条就是学会学习。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应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上,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我要教学琦君的《春酒》一文时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自己会读文章
刚刚初二的学生还有一定的依赖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欠缺,他们依旧希望老师事无巨细全部讲到,好让他们详细记笔记。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动起来,在教学《春酒》一课时,遵循着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课堂上,我摒弃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做法,按以下基本框架来组织教学的:
1、激活生活,创设氛围:
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而后引入琦君的《春酒》。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思想激活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学习的中国和基础,是个人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想,边体会“春酒”的别样味道,而后,根据文章内容,为“春酒”加个修饰语,并说说理由,这一环节便于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3、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在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让学生“读”和“说”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的视线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设计一问: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牵一线而动全身,教师适时适度引导,以此为线索串起全文主要内容。
4、品读课文,讨论、创新、评价文章:
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多重性,不同读者会有不同反映,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开支思维,敢于向名家挑战,此环节,我让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而后结合课文具体语句,从词语的表达效果、修辞方法、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感表现等角度来评价本文,教师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这一环节,教师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既要保障研讨内容的有益和有效,又要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在争论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防止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挤”,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答案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二、在延伸训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命题作文,捕捉生活中的美妙瞬间,可描写让你怦然心动的一个人;可描述事件的精彩片断
这一环节,学生热情高涨,有写一面之交的老师的声音,有写让自己心跳的异性朋友,有写自己最难以言表的事件……而后学生读、学生评、学生改,并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动起来了,并且互评互改,学生感觉自己是老师,责任感增强,互学意识也增强了。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教育局教研室李新平】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探索〗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课堂模式探讨:
1、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文眼或关键句(文本的关键点)来创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能激发学生对话的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和具体语言揣摩能动地品析文学形象,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领悟作者的情思,把握作品丰富的意蕴。这种抓住关键点创设主问题来引领学生对话的阅读教学方法,我们称之谓“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它的一般流程是:
①诵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②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③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种教学的特点是:打破了多环节的教学模式,远离了“多杂乱”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创设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和谐地推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而引发思想的震颤、精神的提升和人生的思考。
【案例1:《春酒》】
琦君的《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情蕴丰厚,似一杯淡淡的清茶,又似一坛浓浓的美酒,细细品味方知其味之醇厚悠长。为了让学生学好此文,上课前三分钟,我播放温州过新年的CD画面,创设生活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生活体验。上课时,我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涵咏文字,沉醉其间。学生读毕,我问学生:作者借春酒表达怎样的感情?从哪一段文字直接看出来?学生齐口同声地回答:“思乡之情,从最后一段。”学生露出了回答出问题的得意神态,夹杂着些许无味的声调。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但隐隐觉得学生的理解是属于假象理解,是抽象的、程式化的,不是从文本的具体描述中用心灵感悟得来的,没有个性化的体验。于是,我马上让学生多次朗读最后一段,尔后问学生:作者于思乡之情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沉思片刻后,有两三个学生回答道“在异国他乡,作者体会不到一丝家乡味,思乡之情如春酒发酵,涌动,荡漾起来。因此,思乡之中带着几许的无奈、惆怅、失落和忧愁。”这时,我知道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多了一点切身体会。同时,我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来深切地理解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我蓦然发现作者琦君在《春酒》这篇散文里巧妙地安设了一个“文眼”——“道地家乡味”。抓住这个文眼,我创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引导学生对话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乡情。下面再现师生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对话的教学情景。
师:白先勇先生曾评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回忆都是温暖的,都是魂牵梦萦的。作者有哪些回忆?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
生:从文章第9段来看,作者在美国过新年,身居异国,特别容易想起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佛,祭祀祖先,祈求吉利。
生:作者也回想起过新年时大人忙碌,小孩快乐的热闹气氛,沉醉其中,暖意传遍全身。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是作者品味到家乡的民俗之美。
生:作者忆起了儿时故乡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的事,品味到乡亲礼尚往来、重人情的家乡味。
生:作者忆起了儿时自己家的一项特别节目──喝会酒:乡亲之间需钱急用就互相“起会”,会首置办“会酒”以表酬谢。从喝会酒中,作者品味到乡亲的淳朴友善,带给作者暖暖的情意。
师:这两位同学感悟到作者品味到家乡的人情美,令作者久久不能释怀的乃酒中蕴情啊!
生:我觉得令作者久久不能释怀的原因还有作者儿时受到乡亲的喜爱。那乡亲之间如家人般亲密随和、融洽温馨的气氛像春酒的芳香弥漫在作者的心灵,成为生命的记忆。
(这位同学用甜甜的语气朗读了第4自然段的最后两句,接着其他同学也跟着读了起来,甜美的声音如酒香般弥漫着整个教室。)
师:啊!春酒醉了作者,醉了同学们,也醉了老师。刚才这位同学是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处品味到的。原来,平凡的细节流淌着生活的美丽,生活的感动,生活的情趣。请同学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品一品,你能读出作者回味到怎样的“家乡味”?
生:回忆是美好的,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细节的甜美怀想。怎能忘记喝春酒时“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那份满足和天真?怎能忘记母亲酿的醉了乡亲也醉了小花猫的“八宝酒”?怎能忘记偷、蘸、舔“八宝酒”那份馋相和调皮?怎能忘记喝会酒时得到两条印花手帕“开心得要命”的那份喜悦?
(师生找到这些细节描写,带感情地朗读,读得情味盎然。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享受到作者儿时那份美丽的心情。)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心与作者的心息息相同了,阅读当如此。
生:我觉得作者不仅陶醉在母亲的“八宝酒”里,更陶醉在对母亲刻骨铭心的追思上,因为母亲是一位集温柔慈爱,善良大度,热情能干,俭朴勤劳,充满“爱心、佛心”的女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位同学找出文中关键的句段来朗读说明。)
师:春酒中寄托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民俗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从“道地家乡味”中咂摸出来的。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啊!“乡情乡愁”是一首永远荡漾在游子心头的恋歌。你们能想起古今哪些思乡之诗词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生: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生:(读余光中《乡愁》)
生:……
下课铃声响,学生还沉醉在诵读思乡的诗词之中。或许此时,学生的心灵被乡愁深深地打动,进入了“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浓浓的乡愁撩惹起学生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氤氲迷蒙,弥漫着学生的心灵,缠缠绵绵,挥之不去。
【案例反思】
这节课是对“主问题式”对话教法的一次实践。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提问多而杂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的,显得肤浅、流俗,属于假象理解。而在《春酒》的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的细节有美美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思有深切的感悟,创造出美好的教学情境。其中有三点值得思考:
⑴“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对话内容集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就主问题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⑵“主问题式”对话教学,对话形式灵活,对话理解多样,学生围绕主问题可以自由地言说,减少了多话题所带来的诸多制约,读出了作品的人物形象,读出作者,读出自己,个性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的教学理念。
⑶“主问题式”对话教学所适用的文本范围,一般来说,是有文眼的文本或能筛选出引发学生对全文思考的问题的文本。
2、“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在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以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在反复赏读、悟读中,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懂得做人”,“读悟式”对话教学坚持语思统一、以读为本、高效推进、情感驱动的原则,它的基本框架是:
align="center">体悟迁移 align="center">精读细品 align="center">初读感知初读感知。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 古人早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读”这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的言语材料咀嚼式的“读”,不仅是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形式。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由充分地亲近、接触文本,在反复的亲近触摸中,使文章“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学生之心与作品之心贴近、沟通、交融,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思路。
精读细品。是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文化底蕴。
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经典名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有嚼之不尽的言内之意、言外之意,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作品意境的品读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点化,促其“觉悟”、“开窍”。“悟”后要“评”,即是对言语的开放式点评,将感知体悟的结果清晰化、条理化。通过对言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开掘、探究、点评,相互触动启发,磨砺了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力,它是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话的外显成果。“迁移”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是学法的举一反三,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更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深化拓展,是后续对话的必然要求。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中学辛艳丽】
〖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展翅飞翔〗
介绍写作背景,内化想象内容。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爱想象,也有想象的能力,但在很多时候却脱离了文章主旨。尤其是在教古诗时,常会遇到种种尴尬,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早已悖离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让学生想象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为学生介绍相应的写作背景,学生的想象内容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的想象才能深入骨髓。如在教《吆喝》一文时,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吆喝声太少,很显然学生无法体会课文中旧时老北京的吆喝中的乐趣,更不用说理解吆喝里的文化了。所以,在上课时,我先为学生介绍了老北京吆喝的种类、时间、内容等之后,再提了一个问题:“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细读课文后,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为我们构思一个场景,描述富有吆喝声的热闹场面。”经过我之前写作背景介绍的铺垫,学生再也不会想象成如今灯红酒绿的热闹画面了。
【吉林省珲春市第八中学朱玲玲】
〖激活课堂,营造语文学习的有效天地〗
在活中见深:
求深,是激活的关键。那种以为“活”就是领着学生蹦蹦跳跳,唱唱念念,图个热闹的观点,是对“活”的一种极大的误解。把课文教活,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扎实的功底,较好的教学机智,非凡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这些应成为试图把课文教活的教师所追求的境界。
通过教师缜密的设计,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更多、更新的系统化的知识;通过教材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探求有思考价值问题,获得有持续性的教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交流,碰撞出思维的新径,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的下册中的《吆喝》这一课时为了学生了解到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的怀念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旧北京吆喝的声音录制到录音机里,让学生去猜是在吆喝什么,无疑在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神经令其感官。最后我在课程结束后还安排了一个相声《卖布头》在笑声中品味。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有值得人仔细品的东西,只是缺少留心观察事物的眼睛。随即我又安排了一个作业:你有没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啊!请写下来供人欣赏.这样就达到了编者的目的了。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中心学校谭蓉花】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吆喝》的教学时,我寻来了许多旧北京的地道吆喝声,卖冰糖葫芦的、卖早点的、卖布头的、卖硬面饽饽的等等,听着听着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不由自主的模仿起来,你甭说同学们模仿的还真象,有的同学还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动作,把旧北京的这一浓郁地方特色活脱脱的表现了出来,还着实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次贡献呢!
【湖北省阳新县第三中学汪晓亮】
〖首先,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教《吆喝》一课时,课前播放各种商贩的叫卖声,让学生听一听声调,品一品喝词,猜一猜是什么买卖,并说出自己的认识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准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