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五柳先生传》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五柳先生传 > 《五柳先生传》教学杂谈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三中学侯兆武】

初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琅琅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朗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炼,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可以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还可以应用在诗、词、曲的朗读上,目的是教师根据每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选择曲子,使学生在朗读上有更深的体会。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李军】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露出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教育局教研室陈春梅】

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提出疑点,从语文学习中发现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反复观察、实践、讨论、搜集资料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个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如本课题组一位实验老师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之前,首先组织学生自学,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说此文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你认为此说可信吗?为什么?然后教师引导:“传”作品用史传形式写人,但作者却又不按史传体介绍人物,不仅不写家世籍贯,连姓名都“不祥”,是真不知道还是别有用意?作品不按史传体例写人物事迹,却全是一些近乎“评语”的概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思考收集有关资料。接着,教师结合学生读过的陶渊明诗作,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习活动,赏读重点段落,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从策划到交流,课堂所用时间为一到两课时,但整个学习过程一般要历时将近一周,而且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山东省威海市羊亭学校苗巍巍】

以聊天室、BBS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通过BBS电子公告,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虚拟社区,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主题或专题讨论组,由教师监控,供学生们参与讨论。

教完《五柳先生传》一文,学生不仅从文章中了解了这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陶渊明,也通过网络信息的有关资料对他的生活经历及创作风格有了更深的体会,但我总感觉意犹未尽,毕竟学生所处的是21世纪,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如何立足社会是摆在他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于是,论坛上,我发表了一个“现代社会,陶渊明的做法可不可取?”的主题,供学生展开讨论。几天后,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论坛上的讨论异常激烈,发贴量竟多达五、六十条。有赞成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反对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烈的争论中迸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对他们日后的价值取向形成有效影响。当然,也可由学生在网上发布与学习有关的问题,通过网络在线聊天系统,师生、生生同时上网,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写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同学、亲友,或者直接发送给老师,由老师、同学帮助交流、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