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

曾平东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岳阳楼记 > 也谈“得无”的用法与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93年2期刊出的《小议“得无”“沉吟”的词义》一文(以下简称《小议》),认为教材对《赵将括母》与《岳阳楼记》两文中的“得无”都注错了。这一看法值得商榷。

“得无”,也写作“得毋”、“得亡”、“得微”、“得非”、“得匪”、“能无”。其用法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现将每种各选一有代表性的意见如下:

一、表测度

洪成玉《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得无〕副词性结构,常同语气词‘乎’或‘邪’相呼应,表示带有揣度语气的问话。问者心中一般已有答案,只是希望对方证实。‘得无’略等于‘莫非是’,‘是不是’”。

二、表反问

张世禄《古代汉语》:“〔反问句〕……至于句首或句中的语气词,却有些是反问句里所特有,如‘岂’、‘宁’、‘得无’、‘无乃’、‘不亦’等,并不是表示疑问的语气的。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

三、既表测度,也表反问

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得无〕副词性结构,主要用法有两种。(一)与‘乎’字等语气词相配合组成测度句,表示对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一种估计,但还没有把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仔细分析起来,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相当于‘该不会’、‘莫不是’等。……另一种情况是测度的语气稍重一些,只表一种估计,而不须回答。这种‘得无’相当于‘恐怕’、‘也许’等。(二)与‘乎’字等语气词相配合,组成反诘句,以反问的形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肯定。这种‘得无’相当于‘能无’(能够没有)或‘能不’”。

《辞海》、《辞源》的释义,也是二者兼而有之。《辞海》:“〔得无〕犹言‘莫非’、‘岂不是’。”《辞源》:“〔得无〕莫非,能不,该不会。”上述释义中,“莫非”、“该不会”表测度;“能不”、“岂不是”表反问。

对以上三种看法,我们赞成第三种。第一、二种都有以偏概全的毛病。

“得无”在句中该表揣测还是该表反问,这要从使用的具体语境与前后文的联系上来看。下面我们就《赵将括母》与《岳阳楼记》中“得无”的作用,谈点我们的看法,与《小议》的作者商榷。

《赵将括母》中的两句话是:“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教材注“妾得无随乎”为“我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注“不也”为“不会的。”这样注释是正确的。这两句话连起来是:赵括的母亲说:“大王终究要派遣他作将领,如果出现了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跟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跟着受处罚的。”这与下文“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的意思一脉相承,一点也不矛盾。《小议》的作者得出“前后语意矛盾”的结论,看来关键在于理解“妾得无随乎”这句话有误。

“妾得无随乎?”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您硬要派儿子为将,如果儿子不称职,)我会跟着受处罚的。”所以赵王才说:“你不会跟着受处罚。”儿子有罪,父亲跟着受处罚,在古代叫“从坐”。从下文“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来看,如果不是括母有言以阻止任命在先的话,她是会被杀的。 这也就说明了赵国当时有“从坐”的规定。括母与赵王都非常明白这点,所以括母用反问句以肯定自己要因儿子不称职而被牵连治罪。同时括母也只有用反问句来肯定自己要受牵连治罪,才能有力地逼赵王明确表态:要么按我的请求取消任命,要么以后出了问题不要牵连我。结果赵王坚持了任命而否定了她以后的“从坐”罪,导致“卒不加诛”的结局,这不能不说是括母的精明过人之处。如果按《小议》作者的意思,把这句话改为揣测句,译为:“我是不是会受处罚呢?”这就说明了括母还不能判定儿子有罪,自己会不会受牵连。从括母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她明明知道自己会受牵连治罪,怎么还去问“是不是”呢!这也不是“问者心中一般已有答案,只是希望对方证实。”因为问者心中的答案是自己会因儿子不称职而受牵连。但对方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并没有得到证实。由此可见,“妾得无随乎?”只有按反问句理解才是正确的。教材的注释没有错。

再看《岳阳楼记》中的“得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教材注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小议》认为注释“不甚准确”,应注为“是不是不同呢?”我们认为教材注释除语言不精炼外,无可指责。分歧仍在对“得无异乎”的理解。我们认为这里的“得无异乎”是反问句。意思是:看见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应有所不同的。从下文紧接着描写因不同的景物而带来的“感极而悲”与“其喜洋洋”来看,正是对反问的证实与承接。前后衔接得非常自然紧凑。如果按《小议》将此句改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不是不同呢?那么文章接下去就应要求作者首先回答触发的感情“是不同”还是“不是不同”。但下文并非如此。接下去就直接写所见的景物不同而所产生的感情也就不同。可见,从句子的语气与文章前后的衔接来看,“得无异乎”只能理解为反问句。如果要作一点小小的修改,那就应把“得无异乎”译为:“能没有不同吗?”或译为:“能没有分别吗?”少了两个字而反问的意思不变。

关于这个“得无”,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冯其庸主编的《历代文选》均注为“能不”。他们也是按反诘句来注释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