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宣县桐岭中学陆先芳韦钰】
〖怎样激发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文章开头好就成功了一半。可也如此。《语文教育心理学》中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还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语文课更要新颖别致的导入。导入的方法很多,关键在着力激发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兴趣,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下面简单讲几种方法:
2、设置问题导入如讲《苏州园林》,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导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中学寇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研究〗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重点难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无论照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走进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苏州园林的如诗如画。
【江苏省如皋市二案中学枚枚】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
一、精心设问置疑,培养创造个性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始。”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方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处于“愤悱”状态,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而在“无疑”状态下学生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往往被束缚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创新个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巧引妙问,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采用以学生质疑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从中找出了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这样学生们就在疑问中思考,从而培养了创造个性。
【辽宁省大连第三十七中学李涛】
〖“激趣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这节课我要带同学们去一座城市旅游。”学生听后精神大振,急不可待地问:“去哪里呢?”我接着说:“它位居江南,历史悠久,全城有一百多座园林,它的园林被称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有学生知识面广,连忙说是苏州。于是赶快板书课题《苏州园林》。“哦!”另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苏州园林?为什么说它是标本?那里都有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哪位同学先来当一回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州园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调动了他们的积累库,从而使他们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浙江省宁波市曙光中学朱科青李锦利】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堂关不住──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
3、巧用“图象空白”,丰富语文课堂内涵:
一位教师在讲授《苏州园林》时迫不及待地展示苏州园林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照片,让学生目不暇接。在“狂轰滥炸”之后又马上切换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上,用图片抢先图解了课文,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高明的丹青手作画,总要留有空白,让观众去欣赏、遐想,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填补“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在鲜艳的色彩、逼真的画图面前,要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反之,完全用图象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只能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周雪莲】
〖语文教学之“问”谈──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还要力求新颖,力求有新意,能够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课文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实验中学叶进辉】
〖辨证地看待语文多媒体课堂〗
教学节奏张弛相济、起伏有致:
节奏本是音乐用语,“张”“疾”是快节奏,“弛”“徐”是慢节奏。在多媒体运用中把握好课堂的节奏韵律,不仅适应学生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调控好适当的节奏,努力营造张弛得法、快慢协同、高低起伏的课堂氛围,就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振效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反之,教和学频率相冲,教者孤掌难鸣,学者无所适从,学生或因视觉听觉紧张而疲劳,或因松弛而分散注意力,从而导致多媒体运用效率低下。因此,宜进行有效的课堂节奏调控,以求达到协同共振的境地。
2、缓急一致,节奏合拍:
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安排通读课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借助录像,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教学节奏,既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利于保持生气蓬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