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惕
1、怎样认识本文的结构美?
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道:作文“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这段文字的基本观点,就是要求文章的结构应该做到“严谨、自然、统一。”
如果细读了黄传惕撰写的说明文《故宫博物院》之后,一定会发现:全文是实现了这一要求的。
文章共二十个自然段,作者十分巧妙地按结构的“外壳,实体,支柱,核心”来组接缝合,使各段润滑流畅,自然统一。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来到了午门的前面。”“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这第三和第二十两个自然段应该是结构的“外壳”。它非常清晰地将“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间九千多间”、“呈长方形”的“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沿着那“北京城的中轴线”按南北空间方位给囊括包罗在内了。
接着,作者笔触到以下一些建筑物:五凤楼、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隆宗门、景运门、文华殿、武英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养心殿、储秀宫、御花园等“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上述提及的“宏伟的建筑群”,就是本文结构的“实体”啰!再根据紫禁城在“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的实际功能,又把它“一分为二”,即“前朝”与“内廷”两大块。
在“前朝”部分中(从第三—第十一自然段),九个自然段中的五个(即从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是说明“太和殿”的,所以,从全文结构的总体考察看来,这是“支柱”。因为,太和殿是“真龙天子”的活动地,所以,它也建筑在中轴线的中心点上,“表示一切以皇帝为核心”。另外,在说明的材料上,也尽量与“龙”有关,如:“白玉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白石台基”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的“圆雕龙头”;太和殿正中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在“金漆雕龙宝座”背后的“雕龙围屏”;还有“朱漆方台”两旁的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仰望殿顶”在“中央藻井上”的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大殿“梁枋间”布满着“绚丽、鲜艳”的红黄两色“贴金龙纹图案”……“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因而,在故宫建筑群体中它是“擎天柱”和“轴心”,也是本篇文章结构的“支柱”。
至于“内廷”部分,解说“养心殿”的第十七、十八两个自然段,应该是本文结构的“核心”。这是由于:“从雍正到清末近二百年间,皇帝大都住在这里”;根据封建正统观念,后妃是不得篡权理政的,然而末世的封建王朝腐败不堪,千疮百痍,因而当道者也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了。封建王朝从正至邪、由清变浊、自“龙”改“凤”;本文结构从前至内、由外变内、自“柱”改“心”了。
故宫,这座庞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作者紧紧扣住“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总特征,在全文中善始善终地得以体现。然而,为了写好它,作者在文章结构上也匠心独运,精心设计,实施了“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组织特色和骨骼框架。
闻一多写诗,一贯追求“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联系《故宫博物院》,也可以说是闻一多“三美”主义中的“建筑的美”在说明文中的显现——结构的整体布局匀称艺术美!
2、本文如何从结构上突出故宫的轴心特点?
故宫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皇帝修建的,是皇帝权力和意志的体现。故宫的建筑布局的特点也是最高统治者权力和意志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是大一统的封建制度的国家,讲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整个北京城以明故宫的主要建筑为轴心,表示一切以皇帝为核心。整个故宫的建筑以南北为轴,东西对称,给人以庄严、稳定的感觉。
本文为了突出故宫的这个特点也采用了由南往北,由前往后,由主而次的结构方式。
作者在概括介绍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特点和独特风格以后像导游一样把读者从午门带进。首先介绍三大殿——紫禁城的中心。重点写了太和殿的高大、庄严、富丽,点明这里是“龙的世界”,以突出太和殿的作用,“显示”帝王的“威严”。接下去依次写了中和殿、保和殿及三大殿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这些皇帝行使权力的,被称作“前朝”的主要场所,即转入写内廷。这一分界也反映了紫禁城的布局。写“内廷”仍采用由南而北的顺序,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次序,先帝而后。写东西六宫时,先写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再写储秀宫等。然后御花园、神武门,也是以突出皇帝为中心。
文章说明的顺序正反映了紫禁城的结构布局,估出了皇城是庄严的轴心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中国皇城独有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