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
四川,主要由长江水系四个支流汇集涵养的盆地,主要是中生代与新生代陆相沉积岩石涵盖的广大区域。位居北面屏障的秦岭,南面高耸的云贵高原之间,形似东北延伸的椭圆形,面积达二十万平方公里。中生代的岩石从三迭纪晚期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早期,厚达三千到五千公尺,主要是由河流或湖泊相的紫红色砂岩构成的。恐龙化石主要保存在侏罗纪中期到晚期岩石之中。根据推断,伴随在中国西南方(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地区)古杨子江水系的是一群大湖泊罗列,包括有蜀湖、云南湖,而西羌湖位居其间,相互连通。这个古杨子江水系延伸至云南西南隅,可能流到古地中海中。各式各样的恐龙家族就在这些大湖边缘及邻近地区逐水而居。其中蜥脚类恐龙最为繁盛,而且在侏罗纪晚期时候演化成为庞然大物,几乎同时遍存全球各处。
有些蜥脚类体长近乎30公尺,推估体重可达50到80吨重。在1952年,于四川境内宜宾市,靠近金沙江的马门溪渡口,在筑路工程进行时挖掘出了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的骨架。宜宾文物中心立即运送到北京,经杨锺健教授研究而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在1957年,四川石油开发队又在四川合川县西北35公里的太和镇涪江之畔古楼山山腰上发掘出合川马门溪龙骨架。
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是上沙仙庙组地层,原来堆积在河流的紫红色砂岩、泥岩。这条巨龙出土时除了脑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硕长的颈子有17到19节的颈椎,它利用长颈采食树稍顶端的枝叶,就像长颈鹿一般。在颈椎下方具有显着的柱状突出,彼此交缠迭置增加颈子的稳固,免于折损。颈椎与背脊椎都具有后凹型椎体。而 骨是由四到六块椎体构成,神经棘愈合在一起。尾椎的前16节椎体是前凹型,神经棘低平,并且尾椎前后分叉。马门溪龙自己建构成一个马门溪科,杨锺健指出它与梁龙科有亲缘关系。但是,最近由重庆博物馆在Raxian发掘一具合川马门溪龙部份骨架与一个极为完整的头骨。与庞大身躯相比,这个头骨极小;有趣的是它的齿列不像梁龙类铅笔状的牙齿而是呈勺状的。
1974年,重庆博物馆主持一项计画,进行四川境内,自贡附近五家埧的系统挖掘工作,经过三个月的挖掘,从上部沙溪庙组的侏罗纪晚期岩层中,清理出106柳条箱,重达10吨的骨骼化石。这些标本经过笔者研究,复原了两具峨眉龙的骨架,一具四川龙的骨架,以及一具沱江龙的骨架。其中沱江龙是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的剑龙类骨骼。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异特龙类。几近完整的骨骼,仅缺失前肢及部份尾椎,被挖掘出土。这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这具骨架是在1976年,在建构上游水库时,一位建设工人在永川县上部沙溪庙组地层的砂岩中发掘的。永川龙体长大约7公尺,头骨长82公分,高50公分。复原的骨架放置在重庆博物馆的展示厅中。
这个属总计有两个种,包括上游永川龙与巨型永川龙。后者超过9公尺长,是在同一个地层发掘的,包括了不完整的头骨,脊椎,腰带以及一些肢体,也是在重庆博物馆中展示。至今为止总计从四川盆地这一个地层中发掘出三具几近完整的永川龙骨骼。
甘氏四川龙是中型体材的异特龙类。它与北美洲发掘的异特龙极为神似。它是侏罗纪晚期游荡在四川盆地中装备齐全极凶猛的掠食者。 经过一位天主教士R.Mertens的协助,在蒙阴县宁家沟北方1.2公里处找到了化石地点。他们在隔年请Zdansky来此进行采掘工作。在宁家沟,他们采集到一件剑龙的骨棘,是为亚洲第一个有关剑龙存在的证据。
Zdansky在宁家沟挖掘到二具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骼。运送到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由Wiman做研究。Romer将原来Wiman所命名的Helopus重新在1956年命名为盘足龙,同时提出一个盘族类的新亚科。到1934年,杨锺健协同卞美年考察这个化石点,又采集一些破碎不全的骨骼,大多属于盘足龙的一部份,而少部份则经过监定属于兽脚类恐龙以及剑龙类的背部突棘。
盘足龙的头骨一般与圆顶龙相比较,但较为低平。它具有极为硕长的脖子。总共有17个颈椎。颈椎体的神经棘很低,在肩部附近开叉很宽广。据推估这具师氏盘足龙体长达到10到11公尺,是中国所正式命名的第一只蜥脚类恐龙。
四川自贡大山铺
自贡,位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南大约二百四十公里处。它以中国“盐都”而闻名。远从汉朝(纪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开始,自贡的居民就一直利用汲取自井中的卤水来制造精盐。而生产恐龙残骸的侏罗纪陆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在自贡地区。
大山铺,则是寂静的悬挂在自贡市东北隅11公里的一角。恐龙坟场就埋葬在这个小镇的东缘一亿多年的光景。最早的恐龙骨是1972年被当地的一位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时采集到的。龙骨被送到了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以及自贡的井盐博物馆。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人有闲暇进行挖掘工作。到了1976年,在笔者主持下,一支古生物(化石)保存研习队,进行了挖掘工作,发掘在大山铺的侏罗纪中期,下部沙溪庙组岩层中一具大型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经命名,就成为李氏蜀龙的原型标本。今天,这里成为举世闻名,侏罗纪中期的大山铺恐龙公园(坟场)。
1979年,在中国恐龙挖掘研究史上,迈向另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重庆博物馆组成了考察队伍,针对四川盆地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进行挖掘工作。当1979年12月17日,这批科学家进驻之前,现址已经被西南油气公司开挖,要建立一个停车场,使得大量的化石仍在原址裸露出来。从1979年持续到1981年,笔者领导挖掘大山铺恐龙埋藏现址的工作。而到1981年至1982年的5月,挖掘工作继之由四川省文物局组成的队伍执行。到那时为止,超过四十吨的恐龙化石由北京古脊椎动物所,重庆市博物馆,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发掘出土。总计超过8000件骨骼残骸被挖掘。其中许多是庞然大物,有些呈单一的骨骼,有些则仍连接构成骨架的一部份。
这些壮观的化石包含了完整骨架的蜥脚类,食肉类,剑龙类,鸟脚类等恐龙,以及翼龙类,两栖类与鱼类化石。它们总计代表了超过一百具动物的个体,涵盖至少12个爬行类动物,包括有六种不同的恐龙家族。其中食植物性的,硕长颈项的蜥脚类恐龙体长超过了20公尺;而凶暴的食肉性兽脚类恐龙体长仅有1.4公尺;一只鸟脚类恐龙,以及一具保存极为完美的早期原始型剑龙类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伴随发掘的还有中国首次在侏罗纪中期地层中出现的翼龙类,以及一具鱼龙类,原来生活在河川湖泊中长颈的水生爬行动物。
大山铺恐龙坟场现已经被证实公认是中国及全世界恐龙埋藏遗址中最丰富,也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挖掘地点涵盖2800平方公尺,挖掘工作至今仍然持续进行中。据估算,含有化石的面积超过二万平方公尺之广。这个遗址重要性不仅仅在其恐龙化石含量之丰富,尤其是极其珍稀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族群;同时也以其生物种的多样性而叹为观止。这个恐龙族群因而被名之为“蜀龙动物群”。这个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对我们认识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的知识而言是划时代的突破,因为它正好填补了这一段恐龙演化史环节中的段简残片。
一座崭新的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在现址上于1987年春季拔地而起,巍然耸立。这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座的恐龙专业(门)博物馆。这座宏伟的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现址博物馆,架构在含化石的地基岩层之上,而且保存现址未经破坏。举世威名远播的三个恐龙现址博物馆,除了自贡恐龙博物馆之外,就是美国犹它州的国立恐龙遗址纪念馆与加拿大的阿尔伯托省的恐龙公园。博物馆门厅石壁上铭刻“恐龙群窟,世界奇观”,诚非虚言!
在大山铺恐龙埋藏地至少已经发掘了一百具以上的个体,代表着至少八个以上不同的恐龙生物种。而恐龙族群种类的比例完全和其食性的自然规律性一致。掠食者,像是汽龙,要比其猎物──被掠食者──较不普遍。而食植物性恐龙占了约94%,远比兽足类恐龙多的多,像是蜀龙,峨眉龙与酋龙。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特别的恐龙类在下沙溪庙组地层中被发掘到:包括了体型较小的食植物性鸟脚类,如:敏龙,晓龙和剑龙类的华阳龙。而采掘自大山铺地点的长头狭鼻翼龙为飞翔的爬行动物门,是中国唯一侏罗纪中期的飞翔的爬行类化石标本。
在大山铺遗址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也挖掘到一个崭新的迷齿两栖类,命名为中国短头鲵,它因为是亚洲在迷齿两栖类的化石纪录中,全新的成员而特别显得珍贵而重要。
大山铺的恐龙家族──
在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窟里,生活有四个属的蜥脚类恐龙─原颚龙,蜀龙,酋龙与峨眉龙。它们可以分成为两个族群,即短颈的原颚龙与蜀龙;与长颈的峨眉龙与酋龙。这个发掘随即对蜥脚类恐龙系统分类上,建构了一个亲缘系谱上可能的分类特征。
短颈的蜀龙最为知名,总共12具以上的完整骨架和三个保存极佳的头骨先后出土。许多骨架以原始死亡埋藏的姿态展示出来。
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很高耸;而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酋龙是一种大型而原始的蜥脚类,具有一个硕大厚重的脑袋,牙齿很大呈铲状,颈椎硕长具有分叉的神经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续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带是典型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的构造,具有四块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则呈双平型。酋龙和发掘自澳洲大陆昆士兰地区侏罗纪中期的瑞特龙神似,而和峨眉龙,马门溪龙相比较则较为原始型。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为:荣县峨眉龙,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与罗泉峨眉龙。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由杨锺健与Camp于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龙则是巨大型的蜥脚类,估计长度超过20公尺。它硕长的脖子具有17块颈椎。最长的颈椎骨较背脊椎长3.5倍。而颈椎的神经棘比蜀龙要低平,侧腔则较宽广。天府峨眉龙在尾端有一个骨质的尾锤,用来抵御攻击用,其功能就如同甲龙类膨大的尾锤一样。
汽龙在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是一种活跃敏捷的掠食者,它属于中等体型的肉食性恐龙,大约3.5公尺长,高可达2公尺。根据发掘的头骨以及部份躯体保存的骨架复元组装显示了它的牙齿尖锐边缘呈锯齿状,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前肢装备有强劲的爪子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这种恐龙的特征和侏罗纪其它地区发现的巨龙类非常相近。
在大山铺遗址中两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也值得提出:大山铺晓龙与洛氏敏龙。其中洛氏敏龙是一种小型的法布龙类,它的种名是根据美国地质学家Louderback而命名的,以纪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发掘到恐龙化石的功迹。敏龙化石是根据几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头颅而复元的,而更多的残骸从幼体到成年的个体不一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头骨很小具有小型叶状齿列。而He与Cai在1983年命名的多齿盐都龙,事实上应归到这一种里。
太白华阳龙属于极为原始型的剑龙类,大约4.5公尺长,头骨非常厚重而狭长,像楔子状。在头骨上,存在有二到三个眶上骨;同时在颚上有一个小型的眶前开孔;在大颚上又发育良好的尺骨冠状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个小型后方孔。颚前排列有六到七颗叶片状小齿。最引人入胜的背脊骨板,从颈项到尾端对称排列,形状稍异。而在肩部则有一对特大型的骨板。总计大山铺挖掘出12具华阳龙的个体;完整的两具骨架经过复元装架,分别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市立博物馆中。
华阳龙显然是剑龙类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罗纪中期剑龙家族中最完整保存的一群。骨架明显的呈现了剑龙的典型特征,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颈项以及头颅几乎触地以觅食植物;两排窄而高耸,又极尖锐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摘自董枝明教授的《恐龙大地》 【作者2】: 四川,主要由长江水系四个支流汇集涵养的盆地,主要是中生代与新生代陆相沉积岩石涵盖的广大区域。位居北面屏障的秦岭,南面高耸的云贵高原之间,形似东北延伸的椭圆形,面积达二十万平方公里。中生代的岩石从三迭纪晚期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早期,厚达三千到五千公尺,主要是由河流或湖泊相的紫红色砂岩构成的。恐龙化石主要保存在侏罗纪中期到晚期岩石之中。根据推断,伴随在中国西南方(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地区)古杨子江水系的是一群大湖泊罗列,包括有蜀湖、云南湖,而西羌湖位居其间,相互连通。这个古杨子江水系延伸至云南西南隅,可能流到古地中海中。各式各样的恐龙家族就在这些大湖边缘及邻近地区逐水而居。其中蜥脚类恐龙最为繁盛,而且在侏罗纪晚期时候演化成为庞然大物,几乎同时遍存全球各处。 有些蜥脚类体长近乎30公尺,推估体重可达50到80吨重。在1952年,于四川境内宜宾市,靠近金沙江的马门溪渡口,在筑路工程进行时挖掘出了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的骨架。宜宾文物中心立即运送到北京,经杨锺健教授研究而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在1957年,四川石油开发队又在四川合川县西北35公里的太和镇涪江之畔古楼山山腰上发掘出合川马门溪龙骨架。 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是上沙仙庙组地层,原来堆积在河流的紫红色砂岩、泥岩。这条巨龙出土时除了脑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硕长的颈子有17到19节的颈椎,它利用长颈采食树稍顶端的枝叶,就像长颈鹿一般。在颈椎下方具有显着的柱状突出,彼此交缠迭置增加颈子的稳固,免于折损。颈椎与背脊椎都具有后凹型椎体。而骨是由四到六块椎体构成,神经棘愈合在一起。尾椎的前16节椎体是前凹型,神经棘低平,并且尾椎前后分叉。马门溪龙自己建构成一个马门溪科,杨锺健指出它与梁龙科有亲缘关系。但是,最近由重庆博物馆在Raxian发掘一具合川马门溪龙部份骨架与一个极为完整的头骨。与庞大身躯相比,这个头骨极小;有趣的是它的齿列不像梁龙类铅笔状的牙齿而是呈勺状的。 1974年,重庆博物馆主持一项计画,进行四川境内,自贡附近五家埧的系统挖掘工作,经过三个月的挖掘,从上部沙溪庙组的侏罗纪晚期岩层中,清理出106柳条箱,重达10吨的骨骼化石。这些标本经过笔者研究,复原了两具峨眉龙的骨架,一具四川龙的骨架,以及一具沱江龙的骨架。其中沱江龙是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的剑龙类骨骼。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异特龙类。几近完整的骨骼,仅缺失前肢及部份尾椎,被挖掘出土。这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龙。这具骨架是在1976年,在建构上游水库时,一位建设工人在永川县上部沙溪庙组地层的砂岩中发掘的。永川龙体长大约7公尺,头骨长82公分,高50公分。复原的骨架放置在重庆博物馆的展示厅中。 这个属总计有两个种,包括上游永川龙与巨型永川龙。后者超过9公尺长,是在同一个地层发掘的,包括了不完整的头骨,脊椎,腰带以及一些肢体,也是在重庆博物馆中展示。至今为止总计从四川盆地这一个地层中发掘出三具几近完整的永川龙骨骼。 甘氏四川龙是中型体材的异特龙类。它与北美洲发掘的异特龙极为神似。它是侏罗纪晚期游荡在四川盆地中装备齐全极凶猛的掠食者。经过一位天主教士R.Mertens的协助,在蒙阴县宁家沟北方1.2公里处找到了化石地点。他们在隔年请Zdansky来此进行采掘工作。在宁家沟,他们采集到一件剑龙的骨棘,是为亚洲第一个有关剑龙存在的证据。 Zdansky在宁家沟挖掘到二具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骼。运送到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由Wiman做研究。Romer将原来Wiman所命名的Helopus重新在1956年命名为盘足龙,同时提出一个盘族类的新亚科。到1934年,杨锺健协同卞美年考察这个化石点,又采集一些破碎不全的骨骼,大多属于盘足龙的一部份,而少部份则经过监定属于兽脚类恐龙以及剑龙类的背部突棘。 盘足龙的头骨一般与圆顶龙相比较,但较为低平。它具有极为硕长的脖子。总共有17个颈椎。颈椎体的神经棘很低,在肩部附近开叉很宽广。据推估这具师氏盘足龙体长达到10到11公尺,是中国所正式命名的第一只蜥脚类恐龙。四川自贡大山铺 自贡,位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南大约二百四十公里处。它以中国“盐都”而闻名。远从汉朝(纪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开始,自贡的居民就一直利用汲取自井中的卤水来制造精盐。而生产恐龙残骸的侏罗纪陆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在自贡地区。 大山铺,则是寂静的悬挂在自贡市东北隅11公里的一角。恐龙坟场就埋葬在这个小镇的东缘一亿多年的光景。最早的恐龙骨是1972年被当地的一位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时采集到的。龙骨被送到了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以及自贡的井盐博物馆。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人有闲暇进行挖掘工作。到了1976年,在笔者主持下,一支古生物(化石)保存研习队,进行了挖掘工作,发掘在大山铺的侏罗纪中期,下部沙溪庙组岩层中一具大型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经命名,就成为李氏蜀龙的原型标本。今天,这里成为举世闻名,侏罗纪中期的大山铺恐龙公园(坟场)。 1979年,在中国恐龙挖掘研究史上,迈向另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重庆博物馆组成了考察队伍,针对四川盆地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进行挖掘工作。当1979年12月17日,这批科学家进驻之前,现址已经被西南油气公司开挖,要建立一个停车场,使得大量的化石仍在原址裸露出来。从1979年持续到1981年,笔者领导挖掘大山铺恐龙埋藏现址的工作。而到1981年至1982年的5月,挖掘工作继之由四川省文物局组成的队伍执行。到那时为止,超过四十吨的恐龙化石由北京古脊椎动物所,重庆市博物馆,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发掘出土。总计超过8000件骨骼残骸被挖掘。其中许多是庞然大物,有些呈单一的骨骼,有些则仍连接构成骨架的一部份。 这些壮观的化石包含了完整骨架的蜥脚类,食肉类,剑龙类,鸟脚类等恐龙,以及翼龙类,两栖类与鱼类化石。它们总计代表了超过一百具动物的个体,涵盖至少12个爬行类动物,包括有六种不同的恐龙家族。其中食植物性的,硕长颈项的蜥脚类恐龙体长超过了20公尺;而凶暴的食肉性兽脚类恐龙体长仅有1.4公尺;一只鸟脚类恐龙,以及一具保存极为完美的早期原始型剑龙类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伴随发掘的还有中国首次在侏罗纪中期地层中出现的翼龙类,以及一具鱼龙类,原来生活在河川湖泊中长颈的水生爬行动物。 大山铺恐龙坟场现已经被证实公认是中国及全世界恐龙埋藏遗址中最丰富,也最重要的地点之一。挖掘地点涵盖2800平方公尺,挖掘工作至今仍然持续进行中。据估算,含有化石的面积超过二万平方公尺之广。这个遗址重要性不仅仅在其恐龙化石含量之丰富,尤其是极其珍稀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族群;同时也以其生物种的多样性而叹为观止。这个恐龙族群因而被名之为“蜀龙动物群”。这个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动物群,对我们认识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的知识而言是划时代的突破,因为它正好填补了这一段恐龙演化史环节中的段简残片。 一座崭新的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在现址上于1987年春季拔地而起,巍然耸立。这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座的恐龙专业(门)博物馆。这座宏伟的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现址博物馆,架构在含化石的地基岩层之上,而且保存现址未经破坏。举世威名远播的三个恐龙现址博物馆,除了自贡恐龙博物馆之外,就是美国犹它州的国立恐龙遗址纪念馆与加拿大的阿尔伯托省的恐龙公园。博物馆门厅石壁上铭刻“恐龙群窟,世界奇观”,诚非虚言! 在大山铺恐龙埋藏地至少已经发掘了一百具以上的个体,代表着至少八个以上不同的恐龙生物种。而恐龙族群种类的比例完全和其食性的自然规律性一致。掠食者,像是汽龙,要比其猎物──被掠食者──较不普遍。而食植物性恐龙占了约94%,远比兽足类恐龙多的多,像是蜀龙,峨眉龙与酋龙。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特别的恐龙类在下沙溪庙组地层中被发掘到:包括了体型较小的食植物性鸟脚类,如:敏龙,晓龙和剑龙类的华阳龙。而采掘自大山铺地点的长头狭鼻翼龙为飞翔的爬行动物门,是中国唯一侏罗纪中期的飞翔的爬行类化石标本。 在大山铺遗址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也挖掘到一个崭新的迷齿两栖类,命名为中国短头鲵,它因为是亚洲在迷齿两栖类的化石纪录中,全新的成员而特别显得珍贵而重要。 大山铺的恐龙家族── 在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窟里,生活有四个属的蜥脚类恐龙─原颚龙,蜀龙,酋龙与峨眉龙。它们可以分成为两个族群,即短颈的原颚龙与蜀龙;与长颈的峨眉龙与酋龙。这个发掘随即对蜥脚类恐龙系统分类上,建构了一个亲缘系谱上可能的分类特征。 短颈的蜀龙最为知名,总共12具以上的完整骨架和三个保存极佳的头骨先后出土。许多骨架以原始死亡埋藏的姿态展示出来。 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很高耸;而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酋龙是一种大型而原始的蜥脚类,具有一个硕大厚重的脑袋,牙齿很大呈铲状,颈椎硕长具有分叉的神经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续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带是典型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的构造,具有四块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则呈双平型。酋龙和发掘自澳洲大陆昆士兰地区侏罗纪中期的瑞特龙神似,而和峨眉龙,马门溪龙相比较则较为原始型。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为:荣县峨眉龙,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与罗泉峨眉龙。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由杨锺健与Camp于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龙则是巨大型的蜥脚类,估计长度超过20公尺。它硕长的脖子具有17块颈椎。最长的颈椎骨较背脊椎长3.5倍。而颈椎的神经棘比蜀龙要低平,侧腔则较宽广。天府峨眉龙在尾端有一个骨质的尾锤,用来抵御攻击用,其功能就如同甲龙类膨大的尾锤一样。 汽龙在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是一种活跃敏捷的掠食者,它属于中等体型的肉食性恐龙,大约3.5公尺长,高可达2公尺。根据发掘的头骨以及部份躯体保存的骨架复元组装显示了它的牙齿尖锐边缘呈锯齿状,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前肢装备有强劲的爪子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这种恐龙的特征和侏罗纪其它地区发现的巨龙类非常相近。 在大山铺遗址中两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也值得提出:大山铺晓龙与洛氏敏龙。其中洛氏敏龙是一种小型的法布龙类,它的种名是根据美国地质学家Louderback而命名的,以纪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发掘到恐龙化石的功迹。敏龙化石是根据几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头颅而复元的,而更多的残骸从幼体到成年的个体不一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头骨很小具有小型叶状齿列。而He与Cai在1983年命名的多齿盐都龙,事实上应归到这一种里。 太白华阳龙属于极为原始型的剑龙类,大约4.5公尺长,头骨非常厚重而狭长,像楔子状。在头骨上,存在有二到三个眶上骨;同时在颚上有一个小型的眶前开孔;在大颚上又发育良好的尺骨冠状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个小型后方孔。颚前排列有六到七颗叶片状小齿。最引人入胜的背脊骨板,从颈项到尾端对称排列,形状稍异。而在肩部则有一对特大型的骨板。总计大山铺挖掘出12具华阳龙的个体;完整的两具骨架经过复元装架,分别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市立博物馆中。 华阳龙显然是剑龙类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罗纪中期剑龙家族中最完整保存的一群。骨架明显的呈现了剑龙的典型特征,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颈项以及头颅几乎触地以觅食植物;两排窄而高耸,又极尖锐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摘自董枝明教授的《恐龙大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