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史绍典
2004年暑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语文新课程推进项目组在山东泰安举办“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我就观摩课谈了一谈个人感受。我的讲话由课堂教学引发,而较多的涉及到“课程资源”尤其是教材自身的问题。教材设计如果放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我们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编者在“预设”教材的当初所未曾留意到的,也为一些教者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所忽略,当引起编者、教者的反思。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确是新课程推进中的重要问题。我没有列出文本探究的一二三,只就具体的课例作了一点剖析,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待文本的意思。因为就《成长的烦恼》说得多一点,所以我的感言就从《成长的烦恼》谈起。
《成长的烦恼》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编者有很好的创意,但放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觉得于“青少年不宜”。烦恼每人都有,关键看是真烦恼还是假烦恼。烦恼,是人的一种心情、一种心思、一种心态、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必然要经常经历的过程。西方人有了烦恼一般向心理医生咨询,或者上教堂,向神甫倾诉。烦恼,这里说的是真正的烦恼,一般是比较私秘的,它只会向自己认为可以“透底”的人袒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烦恼”公之于世,这样的烦恼就要打折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几十人围坐在一起的所谓的交心谈心,所谓的交“真心”,以及“斗私批休”、“狠斗私心一闪念”等等,都不过是骗人骗己、骗上骗下的假话、鬼话!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哪些是真正的烦恼?人人谈来,几乎都是考试差了,爸爸妈妈埋怨、絮叨……众口一词、千篇一律,这难道就是成长中的“烦恼”?成长就是考试?
显然,烦恼不仅仅是个人的一次考试,生活中的、心理上的、家庭里的,以及社会的、国家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会有真正的烦恼。在公众场合,让学生大谈其烦恼,只会“引导”他们讲假话、讲套话、拾人牙慧讲别人的话。我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纯”心理辅导课,这不是语文课的职能。老师当然要对学生的问题相机诱导,但专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学习什么?尤其是拿“烦恼”作为“口语交际”的内容,更是滑稽!不少学生把谈“烦恼”当成了一种逗乐、甚至编造“烦恼”,看谁的爸爸妈妈絮叨得更为出格,就“烦恼”得更加开心!这就与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异旨趣了。编者说,“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清除烦恼……”, “给你的烦恼画上一个句号”。试问,烦恼如何清理、清除?如何就画上了句号?“剪不断,理还乱”,没有此烦恼,还有彼烦恼,没有大烦恼,还有小烦恼,烦恼是与整个人生相伴相生的心路历程。
一个学生倾诉烦恼时,说到他与同学交往,人言可畏,这肯定与他自身的生活有关,揣摩他是经历了“少年微特之烦恼”。但他懂得隐晦地表达意思,他谈的与众不同,不是考试成绩差之类。但也还没把“烦恼”真正讲出来,只是“欲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不过有了一点语文味,有点语文的意思。他知道含蓄、知道得体、知道不能把最隐秘的东西当众给全抖落出来。
真正的烦恼是不便于当众抖落的,比如,单亲子女的烦恼、暗恋的烦恼、被人瞧不起的烦恼、生理、心理缺陷及心理障碍造成的烦恼等。诉说这样的烦恼无异于展示痛苦,是精神的折磨,是对心灵更大的戕害。
我不倾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谈所谓“成长的烦恼”,这涉及到隐私、尊严、人格,还涉及到理解、善待、宽容……
老师怎样真正地给学生一点启示,让他们真正说出自己的烦恼,而不是集合在一块大讲假话,这是班主任、团队工作者、心理辅导员要做的工作。孔夫子让弟子“各言尔志”,弟子谈出的分别是各自不同的志向,那是在一种融洽的、平等的、无障碍的状态下的对话。倾诉烦恼,“诉”的过程,不仅仅跟别人对话、实际上也是跟自己对话的过程。
(摘自作者《课程实施中的文本探究──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听课感言》一文)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