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二单元》专题备课会讲稿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陈宝荣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 《第二单元》专题备课会讲稿

【教学理念】

1、平等对话。

2、朗读是语文的灵魂。

3、文本“中心”。

4、语言敏感与语文意识。

【单元备课指导思想】

如何通过有效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对于指导思想的解读及其实施策略】

1、余映潮先生说:朗读,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而只是单一的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没有层次,更没有美感。

2、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重要方式,这里的“读”是我们追寻的“美读”,它是我们阅读教学之魂。

3、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在朗读时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4、美读,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也就是说,通过读不仅要将书面上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把书面上的文字演绎成活鲜鲜的生活画面,转换成听者的内心视像,展现在听众的面前,犹如亲眼看到,亲身感到。

【朗读的创造与生成意义】

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朗读的简要指导策略】

1、朗读方法:

语调高低语气轻重语速缓急语势刚柔语态动静语流长短

2、朗读方式:

感知性模仿性熏陶性体验性表演性竞技性

【《黄河颂》学法设计方案】

一、学习达成目标

1、感受黄河的古老、雄壮、伟大。

2、感受诗人对黄河、祖国的挚爱之情,并激发起崇高的爱国情感。

3、在朗读中悟情、抒情。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漫无边际的黄土地,流出了黄皮肤人的群落,流出了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流出了炎黄子孙的不屈精神。

2、解读:

⑴读──品──读:

品出诗歌意境之壮美,品出诗人情感之豪迈,说出自己情感之体验。

问题呈现:听,我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我赞颂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评──读:

读出诗歌意境之壮美,读出诗人情感之豪迈,读出自己情感之体验。

朗读方式:四人小组为单位,选用最佳形式,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⑶听──评──说:听出黄河意境之壮美,,听出声音情感之豪迈,说出自己情感之体验。

①听老师朗诵──评老师朗诵效果

②听钢琴协奏曲《黄河》──说“我听出了……”

⑷赏──创──读:

创出黄河意境之壮美,创出自己情感之豪迈。

视频播放:“黄河”的DV片段。

3、结束:

这堂课,我们通过听说读写看的学习手段,淋漓尽致地感受了黄河的无穷魅力,酣畅尽情地抒泻了内心的无尽情感。现在让我们再次以最饱满的情感朗诵《黄河颂》,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三、作业布置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搜集歌吟“黄河”的经典诗文。

【《最后一课》学法设计方案】

一、学习达成目标

1、挖掘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情读”展现。

2、明白细节刻画的震撼作用,并通过“情读”展现。

3、感受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与沉痛,唤醒伟大的爱国情感。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历史与岁月告诉我们:许多的国家与民族都曾遭遇腥风血雨,灾难与耻辱成了我们记忆中永久的伤痛。但只要不丧失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只要不丢却一份高贵的民族尊严,只要不抛弃祖国的文化,只要不忘记母亲的语言,总有一天我们会高仰不屈的头颅!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解读:

⑴默读──寻找“变化”──美读:

①问题呈现:

从文中,你读出了哪些变化?请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

最后一课上,_________“变”了,由_________变得_________,我是从_________读出的。这种变化是因为_________而引起的。

范例呈现:

最后一课上,课前的教室变了,由喧闹变得气氛严肃了,我是从“平常日子……”和“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读出的。这种变化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战败了,我们生活的家园沦陷了,人们忧愁伤心而引起的。

(这样的变化在瞬间就产生了,实在让人惊异而震撼。但面对当头国难,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才是不正常的,才是可悲的。“反常中的不反常”)

②问题呈现:

那么你能用你充满情感色彩的朗读来展现这些变化吗?

教师范读:

A、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B、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③成果展现:

表达──朗读──品评(语言的品读与朗读的评价)──美读。

⑵跳读──寻找“难忘”──美读:

①问题呈现:

“最后一课”是意义特殊的,是令人难忘的!那么令你最难忘的是那一幕情景呢?请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语言进行个性化表达:

“最后一课”中,让我难以忘却的是_________这一幕,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_________,因为_________。

②问题呈现:

那么请你用充满情感色彩的朗读来感动我们,也使我们永不忘却那一幕吧!

③成果展现:

表达──朗读──品评(语言的品读与朗读的评价)──美读。

3、拓展:

⑴创写:

以“下课了,小弗郎士……”为开头写一段话,展现他当时的内心世界。

⑵探讨:

“外语热”一直是中国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你认为该如何处理“学母语”与“学外语”的关系呢?

4、结束:

《最后一课》结束了,它意味着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但它也意味着一个民族将从这一刻为民族的重新崛起而奋斗不息;我们的这堂课也结束了,它意味着我们珍藏了一份异族人民的高尚情感,也激发了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情感。记住:一个不爱民族与国家的人,将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作业布置

随笔《祖国,我也曾为你________》。

【《木兰诗》学法设计方案】

一、学习达成目标

1、能“美读”诗歌。

2、理解木兰是一个英雄与常人合一的形象。

3、感受木兰美好的思想情感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过程

1、导入:

花木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花木兰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花木兰,去感受她的思想情感与人格魅力。

2、解读:

⑴诵读──把握韵律:

问题呈现:放声朗读了全诗之后,你能从朗读的角度说说诗歌给你的感受吗?

⑵默读──感知情节:

问题呈现:《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请大家默读全诗,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的情节。

⑶品读──挖掘人物:

①孝顺之心──忧愁。

②思念之情──伤感。

③英雄之气──豪迈。

④女儿之态──欣喜。

问题呈现:花木兰有着一颗________的心,我从“________”读出,因为________。朗读时应读出________之情,读得________。

范例呈现:花木兰有着一颗孝顺父母的心,我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中读出,因为木兰停机叹息是为阿爷被可汗点兵而发愁,为家人忧愁是孝顺的一种表现。朗读时应读出忧愁之情,读得低沉、轻缓一些。

朗读师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一般,学生在朗读这篇叙事诗的时候,起调就挺高,然后基本保持不变的语调。第一遍这样读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诗歌本身的音韵节奏引起的。而如果在文本解读中与文本解读后,依旧如此朗读,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了)

⑷美读──产生共鸣

(悟人物之情,入情境之中,融自己之情)

3、拓展:

问题呈现:假设木兰不幸阵亡,在那生与死的瞬间,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用“就在那生与死的瞬间,木兰心中幽思万千:‘_________。’”这样的形式来说。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用你富含情感的有声语言来展现木兰死前一瞬的内心世界。

答案猜想:

⑴爷娘,阿姊,小弟,来生再做一家人吧!

(常人的心声)

⑵爷娘,忠孝不能两全,你们的养育之恩,孩儿来世再报。

(英雄的呼唤,国乃大家,家为小家,舍小家而保大家,英雄之举也)

⑶阿姊,小弟,照顾好爷娘呀!

(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

4、结束:

通过对文本的品析解读,我们知道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是普通女子。诗歌这样去塑造木兰的形象,才使木兰在刚强中不失阴柔,在高尚中不失真实,才使木兰真正呈现出一个可爱的人的形象来。

三、作业布置

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