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特殊形式的比喻】
我们知道,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其实,比喻还有若干种形式。了解和掌握这些形式,对于灵活运用比喻,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是大有好处的。
1、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如:……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白、蓝、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天山景物记》)
2、倒喻:又名逆喻,即故意将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使用,它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而且意趣盎然。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反对党八股》)
3、反喻:即从本体的反面设喻,来说明本体不具备某种性质或特征。这种比喻具有正反对照的效果,能够加强观点和感情的鲜明性。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显耀自己。(《致橡树》)
4、引喻:即运用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来引出并比喻另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它的前面是喻体部分,后面是本体部分。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5、互喻:又名回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天上的街市》)
6、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如: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为了忘却的记念》)
7、饰喻:是指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语,如: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天山景物记》)
二是本体作定语,喻体作中心语,如: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土地》)
【弄清比喻、拟人与联想的关系】
比喻、拟人与联想之间内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比喻”、“拟人”,什么是“联想”。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两个不同类别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它们之间便可以构成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组成。如《海滨小城》中的“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榕树”是本体,“绿绒大伞”是喻体,“像”比喻词。另外,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
拟人,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如《花潮》中的“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
联想,是一种写作方法,它是由实在的事物引出来的,写实在事物的时候加上联想,往往更加深刻,更能感动人。联想一般是用“仿佛”、“好像”、“他想”等一类的词引出来的。
其次要弄清楚比喻、拟人和联想的关系:
第一,比喻句的喻体部分都属于联想,但联想不一定是比喻。如:“水面平得像一面镜子。”中的“像一面镜子”是联想也是比喻。而“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仿佛看见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联想却不是比喻。一般情况下,比喻句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本体和喻体;二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别的东西;三是本体和喻体一定有点相同之处。而联想不一定具备这些条件,只要不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而是由事物引起的想象就属于联想。
第二,同样拟人都是联想,但联想却不一定是拟人。如:“山在欢呼,水在笑”。“欢呼”、“笑”就是由“山”和“水”的声音引起的联想。但是,“看着发下来试卷上的79分,她想:要是再认真一点,多考一分就‘红分’了。”“她想”后面的是联想,不是拟人。
【说比喻的相似点】
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来阐述比喻,说明了比(喻体)与被比(本体)事物,虽然像胡天越地那样截然不同,但经过作者的构思融合,就会变得像肝胆那样亲近贴切。“合则肝胆”的核心,就是比与被比事物的相似点。有了这个相似点,用人们熟悉而具体的喻体去形容描写本体,陌生的事物就会豁然明朗,抽象的东西就会有形可感,深奥的道理就会浅显明了,显示着形象思维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给人以美感的愉悦与享受。由此可见,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灵魂,理解与掌握相似点,是解喻与设喻的关键。
二
比喻是联想的产物,但只有相似联想才能形成比与被比事物的相似点。
联想有相类、相反、相关、相似四种方式。相类联想为同质同类事物之间的优劣异同的并列比较,旨在说明相近、不如或超过,其相同点越多越好,区别点相差越远越好。相反联想为对立事物或一事物对立面之间正反是非的并举对比,旨在辩证求异,其相异点越大越好。相关联想是以一个信息源为中心的发散或向心思维,多为不同事物间的因果关联,旨在比较、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类比,推出新知,可供选择的相关点越广越好。虽有形象思维成分,但仅为几个意象的组合,而不是“合则肝胆”的融合。唯有比喻采用相似联想,旨在通过相似点将不同性质与类别的事物融合成一体而构成喻象,突出比与被比事物特点的相似,其相似点越少越好,以加深读者印象。请看下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出水很高的“叶子”与亭亭舞女的“裙”,质地不同,居类各异,但用亭亭舞女翩然起舞的“裙”那自然舒展之状,去比出水很高的“叶子”那自然舒展之态,因物求貌,何其相似!用喻词“像”连接通电,化静为动,从而展现出新颖而生动的形象。
从上看来,相似联想是构成比喻的手段,孵化相似点的温床。
三
相似点越少越好,是因为“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用事物类似的特点描写事物,常用单句,只有集中于一,才能相互吻合而切贴,突显出其特点的相似。刘勰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责”,所谓“切至”,就是比与被比事物类似的特点准确切贴地相似。相似点要“切至”,必须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要看准对象。设喻时必须看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才能选好特点与之类似的喻体事物。“柳絮才高不道盐”之说,至今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话说东晋谢安面对六角琼花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雪景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的出句即本体是大雪“纷纷”之状,谢朗仅见“雪”而无视“纷纷”,照他的喻体,只能是“好像撒盐空中而下落”了,因为坚实的盐粒(那时尚无粉盐)撒向空中,如米雪冰雹,哪来六角琼花的“纷纷”之状?谢朗的设喻离开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必然对不上号,当然要被谢安摇头否定了。而侄女谢道韫沉思后抓住本体大雪“纷纷”的特点设喻:“未若柳絮因风起(即还不如用‘宛如柳絮因风而起舞,浮空而飘落’来比喻)。”这个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纷纷大雪的白似柳絮、质地轻盈、体态飘逸,多么相切而成象,鲜明而生动,难怪人们称之为“咏絮才”。这个掌故说明,能否认准本体的性状特点,是设喻成败的关键。喻体缺乏针对性而与本体的性状特点失配,因而造成事不周、理不圆的败喻,口头书面均不乏其例。如“大城市的电灯密密麻麻,就像蜘蛛网一样”,用蜘蛛网的密织状态去比电灯的“密密麻麻”多而广的特点,二者大相径庭,挂不上号。再如“市内电线纵横交错,有如星罗棋布”,则把“星罗棋布”多而广的特点,强加在“纵横交错”的密织状态上,二者相去甚远,互不相干。当然,对用语理解有误,也是造成败喻的原因之一。
二要放大特点。有的比喻为了突出喻体的性状特点,对喻体还进一步加以描写,甚至形成特写镜头,以放大它与本体特点的相似。例如: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②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茹志鹃《百合花》)
例①以“抱薪救火”喻“以地事秦”的危害,并对喻体描写为“薪不尽,火不灭”,极言前文“奉之弥繁”之愚,招来“侵之愈急”之祸,以证“弊在赂秦”之理。譬事说理,事理相仿,多么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印象。例②把通讯员的“张惶”之情,附于因身边埋了定时炸弹而造成的“局促不安”的情绪之上,然后进一步描写他不好意思、不知所措的慌乱心态。这一连串的心态,不仅放大了他与女同志相处的羞涩之状,而且抒写了他憨厚、朴实的纯真感情。索物附情,物情一体,物象与赋情多么相像。
对喻体进一步描写,修辞学称之为“曲喻”,可以造成一种永志难忘的美妙境界。
三要把握内涵。设喻、解喻都要既看到喻句主语、宾语部分的中心词,又必须看到对中心词限制与修饰,从比与被比事物内涵的整体容量上把握它们的相似点。例如:
我……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如果简化为“女人正像圆规”,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作者用定语“细脚伶仃”修饰“圆规”,呈现出瘦长细高的形体特征,并以此去比“女人”;而“女人”之前的定语形容及其后的描写,显现出杨二嫂脸瘦如削、身瘦如棍的形体特征:二者有骨无肉的形体特点多么绝妙地相似!作者引物附义,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就连“豆腐西施”这个乡镇市民一点也没胖起来,可见农民生活多么穷困。原来“圆规”与“女人”都经定语修饰限制,又与其后的描写相配合,于是从大概念过渡到小概念,充实了内涵容量,突显了二者形体特征的“切至”相似。
设喻忌用无修饰限制及描写的笼统大概念,不然相似点便会空泛无着。如无前后语境,说“他讲话像放机关枪”,是喻威力、喻响亮还是喻速度?都像又都不大像。改为“他讲话像放机关枪一样快”,让“放机关枪”作“一样快”的定语,相似点便明显而突出了。又如当年苏联有个文学青年写道:“看天色,是秋天,看格里什卡的脸色,却是春天。”高尔基幽默地指出:“看格里什卡的脸色,是春天,是不是脸变成绿色,或是像树上发了嫩芽一样,脸上起了脓泡呢?”这个比喻的失误,就在“春天”与“脸色”缺少应有的修饰与描写。如果改为“看格里什卡笑逐颜开的脸色,却是丽日熏风的春天”,或“看格里什卡满脸笑容,却是艳阳春天”,比原句则要好多了。
【借用比喻】
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质上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一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以达到设计者的目的。比喻的事情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他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马上使人明白,但一旦领会其意,却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为什么要用比喻】
经文:“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可4:33~34)。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太13:10)
《说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毁谤惠子。他在梁王面前说:“惠子说话,爱用比喻,假使不用比喻,他就没法把事情说明白了。”
第二天惠子去见梁王。梁王对他说:“请你以后讲话,就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再用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如果他问你弹的形状是怎样的?”而你告诉他:“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个人听了会明白吗?
梁王问:“那怎么才能使他明白呢?”
惠子说:“如果告诉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它是用竹子做的,是一件射具。”这样说,他听了能不能明白呢?
梁王说:“可以明白了。”
惠子说:“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得的事物,目的是要使他懂得。你叫我说话不用比喻怎么办得到?”
梁王点点头说:“你说得对。”
这则寓言,把比喻的作用说得非常明白透彻。用了比喻、陌生的可以变成熟识的,抽象的可以变成具体的,深奥的可以变成浅显的,复杂的可以变成简洁,使人容易理解,不仅如此,比喻还能给人带来生动鲜明耐人寻味深刻的印象。
笔者联想到我主耶稣在世上讲道时,也是最能善用比喻作为教训的内容。无怪乎连当日的门徒也奇怪问主“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我们不说别的,单从马太十三章就可以看到主耶稣一连用七个比喻阐明天国的奥秘。“天国”在当时的宗教界人,心目中认为是玄而又玄,讳莫如深,难以理解。可是主耶稣采取日常生活所常见为一般人所熟识的事物,例如撒种,稗子,芥菜种,面酵,寻珠,撒网等作为天国深奥的解释。我们若把这些比喻连接起来,可以清楚看到福音与本时代在世上进展的结果。这时期包括着我们的主,个人的工作作为撒种的起头,直到末了收割的时候,分清稗子与麦子、好鱼与不好的鱼。这就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深奥变为浅显。既生动又深刻。难怪,主在哪里讲道,不但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喜欢听祂的训迪,就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妇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一次三日之久废寝忘食。(太15:32)
记得有位著名布道家说过这样的话:“讲道若不用比喻,就如同建筑楼房;四壁不留窗户一样,既不透亮也不通气。”信哉斯言。
当我们查考大卫王的生平时,在他一生中曾经被两个故事,深深所打动。甚至因而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和作风。一次是记载在撒母耳记下十二章一至十三节先知拿单对大卫王讲到有一富户和一穷人。富户有无数的牛羊。穷人仅仅只有一只小羊羔与他同吃同喝同住,亲如女儿一般。一天富户来了一位客人,舍不得在自己的牛羊群中取一只请客;而是到穷人家把他仅有的一只羊羔强取来杀了敬客。大卫听后,无名火直冒三丈说:“行这事的该死,他必偿还四倍,因他行这事没有怜恤的心。”拿单说:“你就是那人。”大卫立刻承认“我得罪耶和华了。”他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定人之罪定己,他痛悔了。另一次是记载在撒母耳记下十四章四至廿一节有一位提哥亚妇人,她对大卫王说:“我是个寡妇,只有两个儿子,一日在田间争斗,大儿打死小儿,大儿逃亡在外,但全家人起来攻击我,要我交出打死兄弟的,好治死他以偿命、这就无异要将我剩下的炭火灭尽。”大卫听了甚为同情应许她的儿子连根头发也不落在地上。妇人趁机对王说:“你为何不使逃亡的回来,说明王这话就是自证己错了。”王因此回心转意准许逃亡在外的儿子押沙龙回来。
由此可见,精警的譬喻,真是不可少,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有如“一把两刃利剑,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在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但是还得说回来,比喻(包括故事,寓言,童话等)并非是万能的,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宾夺主”。千万应注意勿要为讲比喻而讲比喻。比喻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惟有通过它,以达到阐明“永生之道”,吸引众人来归在耶稣基督名下;这才是唯一的真正目的。
【三个比喻】
〖比喻一〗
我牵着小孩的手,他要与我暂时同行。我正领他到天父面前去。这工作使我有些担当不起。责任如此重大,令我畏惧。我向孩子讲述天父的事,我向他描画孩子触怒天父时天父威严的脸儿。我们穿过高大的树木,我说,天父有大能,能以雷霆将大树焚尽。我们行走在太阳光下,我告诉他天父的伟大。那创造这炙人烈日的就是祂。
一天黄昏时分,我们遇见天父。这孩子却在我身后躲住。他记起了我的话,他害怕,不敢看那如此仁爱的爸爸,不敢将他的小手交给祂。而我正插身在孩子与天父中间。我不明白,我岂不是如此认真,忠心耿耿?
〖比喻二〗
我牵着小孩的手,我正领他到天父面前去。我感到这担子沉重,因我要将许多事教导他。我们不敢游荡,从一地到另一地匆匆忙忙。我们一会儿观察鸟窝,一会儿又比较树叶,孩子正叫我时,我又叫他去追逐蝴蝶儿。他偶然入睡,我就唤醒他,深怕他没有看到我要他看的。我们常常提到天父,但却都在匆匆之中。我将他该明白的一切故事,一古脑儿倾注在他的耳里。但我们常在故事中暂停,为要研究出现在天空的星星。为了那潺潺溪流的源头,我们要追寻。
一天黄昏时分,我们遇见天父。这孩子却只看了天父一眼,天父伸出手,但孩子冷漠不肯把握。他的面颊焦灼,他昏倒在地,沉沉睡去。而我又正插身在孩子与天父中间。这使我惶惑,我教导他的事不是已如此众多?
〖比喻三〗
我牵着小孩的手,我正领他到天父面前去。为这快乐的特权,我心充满感激。我们漫步而行。我配合我的脚步,适合孩子短小的步度。孩子注意的事,我们谈论,有时是天父的一只鸟,我们观察牠巢筑,下卵,看牠如何照顾雏鸟,惊异非凡。有时我们摘下天父的花朵,抚摸它们柔软的花瓣,看它们鲜丽的彩色,爱慕赞叹。天父的故事,我们常讲。我讲给孩子听,孩子又讲给我听。我们讲这些故事,孩子与我,讲了又讲。有时我们停下休息,依偎于天父所造的树干。让祂的凉风吹拂我们的脸,相对默然。
一天黄昏时分,我们遇见天父。孩子的眼睛闪出光芒。他望着天父的脸,爱慕的,信赖的,热切的仰望。他将小手放在天父手中。此时我被遗忘,但我却心满意欢。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