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社戏》的多元解读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下册 > 社戏 > 《社戏》的多元解读

文学作品的意象是丰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社戏》的解读也是如此。

姚大勇先生认为《社戏》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在《社戏》里,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人情。“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戏途中,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是一方“净土”,那里的山水令人陶醉,那里的人情让人留恋,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叶世祥先生认为《社戏》整篇小说反映的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小说写“我”的三次看戏,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有意味的是,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我”的心情却截然相反。北京的两次看戏(课本将其删除了),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乡村的环境诗趣盎然、和谐醉人,作者甚至以少有的抒情笔调将乡村景物仙境化。鲁迅这样写主要是表达都市人的乡愁:长年蜗居蛰伏在大都市里的人面对被沥青和混凝土严严密密覆盖着的环境,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渴望,从而把目光投向白云悠悠、炊烟袅袅的农村,在体味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中获得一种心理补偿,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钱理群先生强调应读《社戏》全文(只看“部分”不读“全文”,就很难把握作者整篇小说的总体构思,也不能从“部分”之间[被砍去的部分与保留下来的部分]的内在联系中去准确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旨意),应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说中的“我”在“看戏”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从而去窥见鲁迅精神世界的某一角落。前两次“看戏”反映的是他的被侵犯、挤压,被监禁、拷打的感受,还有他的焦躁、沉重、紧张、不安,以至恐惧……向我们展现了“我”敏感的、被扭曲的、受伤的灵魂。后一次看戏轻松而舒展、自由,沉静而柔和,和谐而充满情趣。这一面与小说前半部所展示的紧张而压抑,焦躁而粗糙,被扭曲、受伤的,充满了痛苦的灵魂,同属于鲁迅。鲁迅就存在于这二者的撞击与渗透之中,而又自觉地倾斜于后者,掩饰着前者。

接受美学重视阅读主体(读者)对阅读客体(文本)的再创造,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三角链”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而是与作者一起共同创造着作品。由于不同读者的价值观念、个性心理、审美趣味、文化素养、认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聪明的同学,你完全可以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去探究作品的其他意象。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