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新 周建东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既有自古就作为“安定边塞”、“上郡咽喉”的美誉,又有作为现代文明城市的自豪;
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她浓缩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全部历程,演绎了“怀揣剪刀走世界”、“背上腰鼓闯九州”等一幕幕绝妙史剧;
这是一块秀美的山川──辖区革命旧址、文化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近万人次。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安塞县。
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民间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腰鼓之乡”。最近,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特别是安塞腰鼓,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
走进安塞县文化馆,一块陕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赫然眼前,砖上人物打腰鼓的动作潇洒刚劲,栩栩如生,似乎在昭示世人:安塞腰鼓是多么源远流长。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这表明至少在1000多年前,腰鼓在西北边塞已经非常盛行。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安塞农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打腰鼓。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塞腰鼓,边区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这个古老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激动得热烈鼓掌。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8年,安塞的200多名腰鼓手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头镜头;从1990年起,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和55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并参与了《黄河》、《延安颂》等50余部中外影视剧拍摄。目前,安塞全县有腰鼓协会14个,腰鼓手4万余人,骨干腰鼓手达到6000余人。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14日 第五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