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京剧著名演员

【老生三鼎甲】

程長庚(1811年~1880年),安徽省潛江人。程長庚幼時既入三慶班,1822年隨父北上京城,以《文昭關》、《戰長沙》而嶄露頭角,後任三慶班老生首席演員。他的演唱熔徽調、漢調、昆曲等之優長於一爐,以徽音為主,當時稱“徽派”。他的表演善於體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現其氣質、神采,做功身段沉穩凝重。所演《文昭關》中的伍子胥、《戰長沙》中的關羽 ,都為時人稱道。他為人正直,戲德高尚,技藝清湛,備受同行的推崇,自道光至咸豐年間,任三慶班班主,“精忠廟”廟首,三慶、春臺、四喜三班總管。楊月樓、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等都受他的提攜,對於京劇的形成和早期發展貢獻很大。

餘三勝(1802年~1866年),湖北羅田人,清道光時為春臺班領銜主演,同治二年(1863年)入廣和成班。他的演唱以漢調為基礎,融合徽調、昆曲、梆子腔,吐字以湖北音為主,在當時被稱作“漢派”或“餘派”。他的嗓音洪亮,運用自如,行腔圓潤流暢,婉轉纏綿,以擅唱“花腔”著稱。他演出的《戰樊城》、《定軍山》等劇目為後人所效仿傳唱。在從徽、漢合流,向京劇嬗變的過程中,很有貢獻,尤其在唱腔上的創造、革新,對譚鑫培影響很大。

張二奎(1814年~1864年),北京人。起先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後正式加入和春班,曾為該班班主,後入四喜班為首席老生演員。他的唱功平穩寬亮,多用北京字音,吐字清晰,咬字堅實,自成一格。他的扮相雍容端莊,擅長扮演帝王貴冑一類角色,如《打金枝》、《金水橋》等。由於他的演唱夾以京音,時稱“京派”或“奎派”,與程長庚、餘三勝並稱為老生“三鼎甲”。

【四大名旦】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生,原名荣承麟,艺名砚菊农、艳秋、号玉霜、御霜。北京人。满族。6岁学艺。1915年首次登台,13岁成名。17岁独立成班。1922年搜索革新京剧。并逐渐创造程派唱腔。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被誉之“四大名旦”。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10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逝世后被批准为正式党员。主演的代表剧目有:《荒山泪》、《青霜剑》、《锁麟囊》、《春闺梦》、《鸳鸯冢》、《三击掌》、《打渔杀家》、《文姬归汉》等。1932年在欧洲考察戏剧音乐。1933年回国后,主办中华戏曲学校,同时主编《戏剧月刊》。九一八事变后,改编并演出了反映民族危机的历史剧《亡蜀鉴》。建国后,改编演出《窦娥冤》等剧目。代表中国戏剧界参加布拉格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1958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出版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等。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尚小云1899年生,河北南宫人。字绮霞。10岁入北京三乐科班,初习武生,后改青衣、刀马旦。1914年出科后,在北京童伶竞选大会上,博得“童伶大王”的美誉。1924年被广大观众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1936年创办了荣春社科班,培养出了孙荣蕙、杨荣环、徐荣奎、景荣庆、方荣翔、马长礼等优秀演员。解放后组建尚小云剧院,任团长。1959年应邀到西安,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兼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彩色艺术影片《尚小云的舞台艺术》。历任北京市文联常务委员、南京戏曲改进处副主任,中国剧协理事,陕西剧协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校顾问,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是陕西省第三届政协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常委。演出的尚派剧目有:《昭君出塞》、《卓文君》、《龙女牧羊》、《汉明妃》、《梁红玉》、《福寿镜》、《青城十九侠》、《花蕊夫人》、《摩登伽女》、《千金全德》、《红绡》、《绿衣女侠》、《九曲黄河阵》、《峨嵋剑》、《比目鱼》、《墨黛》、《北国佳人》、《双阳公主》等。塑造了许多忧国忧民、刚正善良的古代妇女及少数民族的妇女英雄形象。1976年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77岁。

荀慧生,京剧旦角。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成县)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幼年家贫无以生计。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花旦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1918年与刘鸿升、侯喜瑞、梅兰芳、程继先开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关》等戏,又同杨小楼、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尚小云、谭小培合作演出,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三小一白”(即小楼、小云、小培和牡丹)。荀慧生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四小名旦】

李世芳(1921年~1947年),山西梆子名旦李子健之子。幼时即入富连成科班,未出科便以成绩优异、扮相近似梅兰芳而被誉为“小梅兰芳”。1936年拜梅兰芳为师。1940年初当选为“四小名旦”之首。

毛世来(1921年~?年),九岁入富连成科班,先学老生,后改花旦,是继刘盛莲之后富连成的当家花旦。毛世来的功底好,戏路宽,除了唱花旦戏外,还能顶轴子戏。唱念做打俱佳,在《双姣奇缘》一戏中,他前面演孙玉姣,后头演宋巧姣,前花旦,后青衣,一人到底。1940年初被选为“四小名旦”,《十三妹》、《花田错》等均是他的代表剧目。

张君秋(1920年~1997 年),北京人。先后拜李凌枫、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学习前人,不拘形式,追求神似。他的唱腔,兼容梅、尚、程、荀之腔,结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润、高中低音运用自如的优越条件,形成一种刚健清新的特质。他的表演不着意人工雕饰,追求天然直率,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状元媒》、《望江亭》等。

宋德珠(1918年~1984年),毕业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曾先后向余玉琴、郭际湘、 阎岚秋、荀慧生、程砚秋等人学戏,并得到王瑶卿等人的指教。他以演武旦、刀马旦为主,兼演花旦。40年代初,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并称为“四小名旦”。

【四大须生】

余叔岩(1890年~1943年),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少年时就以《捉放曹》等戏而崭露头角。后拜谭鑫培为师,继承了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谭派”艺术并加以革新、发展,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新谭派”或“余派”。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健苍劲,更兼婉转细腻,韵味醇厚,另有一层境界。《战樊城》、《战太平》等戏中的唱段,被视为余派唱腔的经典。

高庆奎(1890年~1940年),山西榆次人。早年宗谭(鑫培),后改学刘鸿声。他演唱的《逍遥津》、《斩黄袍》等戏的唱段高亢挺拨,气力充沛,刚劲激昂,荡气回肠,为“高派”的代表作。《胭粉计》中饰诸葛亮、《赠绨袍》中饰范睢等的表演,身段规范,表情细致,尤其眼神的运用更为传情。他效仿刘鸿声,花脸能演《铡判官》,武生能演《连环套》,红生能演《华容道》,老旦能演《钓金龟》,无不生动传神。

言菊朋(1890年~1942年),北京人。宗谭(鑫培),早年演唱《桑园寄子》等戏,颇得谭氏神韵。1916年前后声名渐起,1923年随梅兰芳赴沪演出,成为专业演员。20年代后期自己挑班,在宗谭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结合自身嗓音条件,研创新腔,逐渐形成别俱一格的演唱风格,人称“言派”。代表剧目有《让徐州》、《卧龙吊孝》等。

马连良(1901年~1966年),北京人。先学武生,后学老生。他吸收谭、余等派艺术之长,结合自身条件,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他的唱功,嗓音圆润,唱腔巧俏、清新;念白讲究韵味,吐字清晰,节奏鲜明,潇洒飘逸,贴近生活;做功在程序与生活之间不显露任何不协调的痕迹,极其自如随意。表演中的身段动作,都内含着坚实的武功根底。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等。

【“四大天王”花脸】

金少山(1889年~1948年),工架子花脸,与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一举成名,有“金霸王”之誉,又因擅演包公戏,与擅演曹操的郝寿臣并称为“黑金白郝”。1937年在北京组成松竹社,开花脸组班的先河。他在《铡美案》、《打龙袍》等戏中演铜锤花脸,嗓音洪亮,有黄钟大吕之美。由于他的戏路宽广,而有“十全大净”之誉。

郝寿臣(1886年~1961年)河北香河人。熔铜锤、架子花脸于一炉,主张“架子花脸、铜锤的唱”。他的发音运用口鼻共鸣的方法,加以“擞音”等润色,极为浑厚沉郁。他排演了《荆轲传》、《桃花村》等新戏,加工排演了《瓦口关》等几乎失传的老戏,形成郝派独特风格。与金少山、侯喜瑞,并称为“花脸三杰”。

裘盛戎(1915年~1971年),北京人,工花脸。十三岁入富连成科班。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己挑班,以花脸为主角演大轴为金少山后的第一人。裘盛戎继承家学,在唱功方面有独到建树,世称“裘派”。他所创的唱腔继承了净角传统唱腔雄浑豪放的风格,又融合了老生、青衣唱腔中低回婉转的抒情特色,形成韵味醇厚、含蓄细腻的独特风格,把花脸唱腔推到了新的境界。代表剧目有《姚期》、《将相和》等。

袁世海(1916年~ ),北京人。幼年入富连成科班,工架子花脸。未出科时,就曾与马良连、李世芳等合作演出,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后拜郝寿臣为师,潜心继承和发展郝派艺术,在与马连良、尚小云、周信芳、盖叫天等演员的合作中,广泛吸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将相和》中饰演的廉颇、《野猪林》中饰演的鲁智深等人物形像,极其鲜明生动。与裘盛戎同为京剧净行中新流派的创始人之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