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一单元》单元解读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七中学 朱紫彪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 《第一单元》单元解读

一、单元编写意图

《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有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中国。在这个中国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末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中国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领域,可想的,可说的,可写的太多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打通了联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渠道。

从课文内容上说,五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题材回答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总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讲了一个陷入艰险而后脱险的小故事,说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 生命》从动物、植物、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又由藤罗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蚊虫、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

五篇课文乃人生面面观,既涉及理想,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说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军的启迪。

体裁、时代、国别上,也作了精巧的建构: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教材使用都不难发现编选的匠心。

从课文可读性上说,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度,使学生感觉亲近。比如,《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共鸣。《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的音稚时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发兴趣。

单元编排顺序,常规是先精读后略读,本单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新学年开头的教学氛围。第一课安排略读《在山的那边》,第二课安排精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上从精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之后再进行精读,效果可能更好。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这就是我”,作自我介绍,既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又跟学校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不很繁难,便于启动尝试,便于积累经验。本单元在初中段是起始阶段,教学要求也是起步性的,从阅读理解上,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课文和练习说明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出“今天”。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信念。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数座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诗人性感体验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这实现理想因而感到沮丧的时候,想起这首诗,就会鼓起信心,继续奋斗,继续前进。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性,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也能写出好文章。

《生命,生命》,先写三个关于生命的事例,再写三点思考。三个事例,先写小飞蛾,是动物,再写瓜苗,是植物,最后写自己心脏律动。三点思考,内容很相近,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作者举的动植物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不举大象、狮子、老虎等等庞然大物,只说一只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说明无论怎样卑微的生命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

《紫藤萝瀑布》的主旨也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抒发自己由焦虑和悲愤转化为宁静的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将主题提升到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的哲理上来。这篇课文对于学生的观察、感受、联想、思考都很有启发。从中也可以领悟,对生命的思考,既可以来自自身,也可以来自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真谛。

《童趣》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有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如影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下面再说说练习。练习称为“研讨与练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是需要自己动口动手做口头练习或书面练习的,有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合作探讨的。每篇课文只有两三道题目,五篇课文总计才14道题,体现“少做题,多读书”的原则。14道题,大体可分五类。

1、朗读和整体把握;

2、语言品味;

3、结合课文内容的练笔或练说;

4、比较阅读;

5、搜集有关资料。

这里,分类作些说明。

朗读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重点。每课练习都有朗读的要求,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种要求,语言的表达是不可能精细化的,“课标”对四个学段的朗读要求,措词完全一样,当然不是说对初中生的要求跟小学生一个样。一方面,课文的程度在逐步提高,朗读不同程度的课文,要求不同水平的朗读能力;一方面,语言、语调和感情三个方面都是难以表述其区分度的。总的原则,朝着总的目标,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整体把握题,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不同策略,以求更好更快的把握。例如,《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把握了这两个基本形象的意蕴也就可以说把握了诗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叙事性作品,,要求“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从事与理的角度去把握。《生命 生命》《紫藤萝瀑布》都有议论,则要求从自己的见闻中举例印证,从举例中即可了解学生把握文意的准确性。

语言品味题,仅设计了一道,因为诗歌语言有高度凝练的特点,所以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含蓄的词语,细加品味。

每篇课文的最后道题,有的是练笔,有的是比较阅读,有的是要求搜集资料。这些题目是根据“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原则设计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读了《在山的那边》,要求“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段话”。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写自己与困难作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生命 生命》一课有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紫藤萝瀑布》则要求搜集资料,扩展阅读。所有这些,意在常用结合,既走进课文,又走出课文,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语文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提高能力。

三、本单元教学的两个问题

1、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单元》,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步,开局关系作用于全局,至关重要。按照课程标准,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开局就应该有个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都在老路上走惯了,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非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可,非进行系统的改革不可。“课程标准”内容相当具体,为使每一课的教学充分体现“课标”精神,本单元教参逐课提供了“教学设计”,大的原则和具体的操作都有了,这里不必再说,这里只说说用好课标用好教参的一个根本办法。根本的办法就是备课时要先当学生,而且是按照课标精神先当一回学生。例如课标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备课,就来个探究性学习,先不看教参,也不找资料,独立地探究一番。教师若自己经过番探究,那么怎样引导和组织学生探究也就自然而然有办法了。不然,照搬教参也搬不好,苦苦思索这一课怎样教学生探究,也想不出好办法。自己抱着探究的目的钻研课文,马上就能明白,探究总是在初懂的基础上,研究自己能够提出问题,求得深入一步的理解。自主探究,就是独立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说,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钻研就是探究的过程,吃透就是探究的目的。我们是为教学而探究,要把自己探究的全过程,摘要地记录下来,提出了哪些问题,每个问题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探究的结果是什么,探究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每点只要记下几个字就行。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去看教参,看资料,见解相同的,你会生出“英雄所见略同”的快感;见解不同的,你会进一步思考孰是孰非,发觉自己的偏误,就有新的教训,坚信自己的正确,可以平等对话。自己思考不到的地方,也有一种教训,为什么没有朝这一方面去想呢,在思维广袤性上为什么有这样缺陷呢,都有教训可以吸取。经过这一番探究,再考虑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成为自觉悟的要求,怎样引导、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心里也就有数了。学生初读课文后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的。我们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引导他们探究。

教师自己有了探究的经验,就知道探究首先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自己有了探究的经验,就知道探究也无非是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有所思考和感悟,去加以理解和体验,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例如,《在山的那边》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假如学生答不上来,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诗人自己是怎么说的。这是很容易找出来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另一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难理解这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再让学生举举例子,什么样的世界可以说是“全新的世界”,小区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住老房子那些年头,盼了一年一年,盼望有朝一日住上宽敞漂亮舒适的房子,那时新房子就是我心目中一个“全新的世界”,搬进新房子第一天,真有“在一瞬间照这你的眼睛”的感觉。这样的回答就很好。从小家引向国家,今天我们这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革命前辈来说,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全新的世界”。中国人民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又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探究“山”的含义也是这样看诗中所说的“山”,联系实际生活,不难领悟,“山”是与“海”相对的一个世界,一个闭塞、落后、乏味的世界,山又是从现实到理想的奋斗之路,诗人所说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奋斗之路是漫长艰险而又曲折起伏的,联系中国革命的历程很容易理解诗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真是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才终于攀登上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上的最后一座山顶,看到了一个新中国。引导学生探究,更重要的是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不但知识与能力是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重要的,而且过程与方法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加重要的,。为此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为止,还应该回顾、审视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看看哪些地方是有成效的,哪些地方走了弯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一步一步学会学习。教师自己有了探究的经验,;就知道自主探究基本的,合作探究也是必要的,看教参、看资料,就是与教参编者,资料作者合作探究,合作就有互补性,就能受到启发。同学则跟同学合作。除了全班合作,大班讨论之外,可以更多地采用双人合作、四人合作的方式,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亲密合作,大合作与小合作结合,学习方式就更加生动活泼。

2、关于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不是新举措,效果也不很理想。不少教师只盯着朗读比较好的几个学生,大家拼命举手,点到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练读的机会是比较多,可是其他同学练读的机会就比较少。就是常有机会在班上朗读的几个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不理想。问题在哪能里呢?在于缺乏切实具体的指导。切实具体的指导,其实只要拿一个片段甚至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教。能念好一个段落,也就能念好一大篇。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让一个同学起来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没有指导,可以说没朗读教学。试看教唱京剧,就不是简简单单地叫学员唱一遍就算了,他是一句一句教,遍一遍教,一招一式的教,乃至一个字的唱腔。这是可以借鉴的。其实朗读也是很不简单的。朗读教学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深入越细腻,朗读起来感情传达得越好,可以说他对课文一定理解得很到位。拿《走一步,再走一步》来说,那里面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要朗读得好很不容易。教师应该挑一个片段,或选几个句子,反复教。比如说,五个孩子,除杰利之外,简直都是坏孩子,“我”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他传闻却说“如果你想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心里体会这些孩子的心肠和口吻,自己范读一遍,再让学生分别练,读得不那么好的要矫正,这样才算是指导,再拿“我”的两句话说,“‘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要念出得好,就要教学生设身处地想想“我”当时的心情,要念出哭腔来,念出恐惧心理。待父亲一来回指点鼓励后“我慢慢地反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看见了三个字”,心情有了变化,但是恐惧感并未完全摆脱,要念得有分寸,也不容易,也应该教读。朗读教学,是一种训练,“训”好才能练好,没有“训”,没有指导,是很难练好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