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行道树》教学片断与反思

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九龙中心学校 赵士运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短文两篇 行道树 > 《行道树》教学片断与反思

【《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给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教改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但如何用新课标、新理念来指导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在实际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乃至深思的问题。农村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一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已暴露了诸如理解能力差、表达能力不强、学习上被动接受等问题。加之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缺少接触经验与理解能力,因此在理解议论和深化主旨方面的作用上尚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想】

鉴于对本文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时我侧重朗读教学的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激疑导入

1、导语:

(出示带有行道树的城市风景图片。)

同学们请看,图片上这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树木叫行道树。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很多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如松坚贞、柳多情、竹虚心有气节、菊是隐士、莲是君子……那么,在被称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眼中,这城市的行道树又有怎样的性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

2、检查单词积累。

指读,简要释义。

(出示小黑板。)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读完一遍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快速讨论、交流)

明确:

1、文章使用了拟人手法,读来生动形象。使用了第一人称,很亲切。

2、文本内容:城市行道树的深情自白。

三、教师配乐范读,引导自主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同学们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痛苦、忧愁。

为什么“痛苦”?引导体会两个对比:

1、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对比,二、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对比。还有没有其它感情?

有,快乐。

2、“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接光明。(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3、朗读指导:

应认真体味文章中的情感,朗读时语速应舒缓,总体上宜用一种低沉的调子朗读,但在文章后半部分“直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调子可高昂一些。

指名朗读,评析。

四、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品读课文,请注意“读出自己”,然后用小黑板上提示的方法讲给大家听。

出示小黑板背面。方法提示:

读了,我知(懂得)了;

 

2、感悟法:

读了,我想到(仿佛看到);

3、质疑法:

读了,我不理解。

(同学们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析。)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那么多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语句上:“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同学们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2、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吗?

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社会需要更多的奉献者,呼吁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五、体味总结

提示:写作上:拟人手法,对比的手法,第一人称的使用;情感上:培养无私奉献、甘愿牺牲、以苦为乐的品质。

六、录音机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课后反思】

本人通过《行道树》一课的教学,对这一问题深有体会。感触颇多:

1、上好语文课,应加强朗读教学,就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色,才能上出“语文味”。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对此,新课标有明确的规定。本册教材一到六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对朗读也有具体的要求。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也曾说过:“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可以说是对朗读教学最中肯的评价。在《行道树》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学生的自由朗读,又有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既有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又有对学生朗读的欣赏、评析。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唤起感情的共鸣,从而更深切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

2、应鼓励自主学习,倡导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以研究学法即学习规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指导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在执教《行道树》一课时,导入时便以松、柳、竹、菊、莲的性格引导学生思索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中,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并细心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读懂课文后,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探究课文,使学生从理解文本到了解社会、审视自我,逐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借助课文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可以饱览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感受。

3、应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鼓励“读出自我”:

对语言材料的多元解读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说一不二”式教学是违背语文特点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从语文能力形成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没有学生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老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都只是外在的东西,难以融入学生的灵魂,很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

另外,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还有其特殊意义。农村的学生普遍基础差,见识少,表达能力不强,发言不积极,在语文学习上尤其不自信。所以,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就等于在帮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我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一些问题、语句的理解,只要没有明显的模糊之外,不当之外,我均给予充分肯定。我相信长此以往,这些同学肯定会越来越自信、越大胆,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在《行道树》一课的教学中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憾:

例如:

1、“师生对话”不平等: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我在组织《行道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不好,部分同学回答问题往往不能切中要害,于是我便在尊重其独特体验的同时,“适时”地“引导”。使课堂教学能“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这种看似民主的对话关系,其实很不平等,教师使用了过多的权威暗示,教学中预设过多,事实上教师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句空话。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由于学生座位的临时性,合作操作不够流畅娴熟,小组成员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主动的个人责任,致使合作探究虽小有成果,但不算成功。

3、教学资源的匮乏。本堂课教学,由于缺少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容量小,教学不够生动、形象,就学生而言,由于课外读物太少,学生明显见识不够,在拓展延伸时,很多同学连一个像样的事例都举不出来,所以,教学资源的缺乏可以说是制约农村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

当然,以上这些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只要能认真反思总结,积极钻研、探索、我坚信就一定能够改正缺点,战胜困难,走出一条适应农村实情的语文教改的新路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