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培训内容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 高晓亮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培训内容

一、第三单元说明

这一单元包括以下几篇文章:《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古代诗歌五首》。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文章,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可以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自然、感悟自然、表现自然的兴趣。

三、知识能力目标

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语言,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诗文的能力。

四、过程和方法目标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美读体会文章的意境,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作品之中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了,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美好的构思。

3、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注意事项:

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讲解式)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启发式)

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自主式)

第二、注重预设,激发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116页。《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同学们,如果你们没有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听了刚才优美动情的朗读,谁能说说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的贴近,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深深得陶醉在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想象你新生了一对翅膀,也飞到了山中,用心去感受它。

第三、个性与共性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118页。

既重视个性体验,也要重视共同特征,能够达成共识的要达成共识。1000个读者能有1000哈姆雷特,同样,1000个读者也会有1000个贾宝玉,这是个性,但是不能把哈姆雷特读成贾宝玉,这是共识。特点是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议论文,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课文,从中获取正确的观点方法和认识。对于学生偏颇甚至错误的理解,一定要大胆纠正,一味地肯定,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如何解决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问题。

1、深入研究课文,赵谦翔教师提出的咬文嚼字、含英咀华的读书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特别是那些教读课。如《99分的烦恼》。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有些学生出现自己的错误理解或者,理解偏差往往是因为没有整体把握,只是抓住了某个枝节进行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通过辩论达成共识。生与生辩论,师与生辩论。如《羚羊木雕》。

第四、默读与朗读相间。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的阅读总共提了15条课程目标(《培训资料》229页)其中关于读的要求有1、2、3、4、11等,提到的概念有: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这些都是可操作的。除此以外其他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读来完成,那就是精读和品读。所以,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我们对于课文的朗读渐渐引起了重视但是我们对学生的默读(要求每分钟500字)重视还不够,常常出现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己阅读理解的现象。如何让学生自主达到默读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带着任务读。如《看云识天气》、《月亮上的足迹》就可以给学生设定任务,要求他们的默读过程上完成。

2、设疑法:带着疑问读。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读完文章以后回答。

3、发现法:发现问题。如《想和做》。删除法:《怀疑与学问》。

4、归纳法,归纳中心或主要内容。一句话感受,一句话中心。

5、复述创造法。

第五、引导与评价双强这里的评价,单指课堂评价,或者说是对学生的精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140页145页。

1、中美老师教画苹果。

2、美国幼儿园教师上的第一课。

3、中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