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实验小学 孟 静
一、诵读课文内容
1、自主阅读,凭借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独立地读整篇,凭借自己已具备的阅读积累在初读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类句子,学生凭着对四季事物变化的了解,读后即知其义。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动笔记一记,哪些句子自己已读懂了,哪些句子略有体会,哪些句子理解有困难。
2、合作研讨,初释理解困惑:
对于意思难于理解的句子,可通过师生、生生合作,采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深究、翻查有关资料及工具书等方式逐一求得理解。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一句。在合作中,可首先联系上句理解“一滴水”,是指已逝去的“八千多日子”;再联系上下文中关于日子“逝去如飞”的描述,把握住“时间的流里”即匆匆逝去的时光;然后,把句子放在文章里再读,从两个“没有”中便不难发现,作者利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日子“溜去”的特点是不知不觉,无影无声。
3、提示弓慢,概括梳理全文脉络:
待扫清词句理解困惑通晓全文内容后,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梳理全文脉络。首先,概括出作者是围绕日子来去匆匆这一中心来写的;然后,梳理写了几层、几段,各层、段分别写了什么?如依据自然段梳理,按前后顺序可整理为:提出“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日子“溜去”的特点→日子来去“匆匆”的表现→“我”不甘心日子匆匆而过→深思日子“为什么→去不复返”。通过梳理不仅分清了内容的主次、详略,而且更明确地把握了各层、段的内容要点,实现了“读通”。
二、体验作者情感
本文作者在叙述中语气多变,思想含蓄,情感起伏跌宕,朗读中要求学生把心沉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吟诵,细细咀嚼,用心品味,与作者在感受上产生共鸣。建议采用分类指导的方法。
1、抓重点句,体会语气:
如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其中的四个问句,四句四种语气,四句四种读法。让学生自己边读边琢磨句与句之间的变化,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区别。在把握问的语气中,感触到作者面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现实,对比燕子的“再来”,杨柳的“再青”,桃花的“再开”,反躬自问的急切心情。
2、感受真实,品位隐情:
如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突出作者对一日匆匆来去的描述,细细感受“洗手的时候”、“吃饭时候”、“默默时”、“伸出手遮挽时”、“天黑时”等这些特定的时间里,“匆匆”分别有着哪些具体的表现,作者如何“叹息”。在朗读中感受人人都经历的真实中,感触到作者清楚地觉察到日子怎样一分一秒地匆匆来去时的惋惜之情。
3、用心求异,认识心迹:
如第四自然段,是以不同问句组成的典型段落,扣紧这一特点,围绕六个问句,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反复品味,用心求异。如从第一个问句中,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在逝去日子里能“做些什么”的警醒;从第二个问句里,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徘徊”的检讨;从第三个问句里,体会到作者对留着“痕迹”的渴望;从第四、五个问句里,体会到作者对“能做些什么”的迫切愿望;从第六个问句的“但不能平的”里,体会到作者“能做些什么”的决心。让学生在联系前文通读全段时,感触到作者珍惜时光,要为“千家万户的世界”贡献自己力量的炽热之情。
三、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本课需要释疑解惑的自读,需要彼此合作的交流,需要有滋有味的吟诵,但更需要屏息凝神的感悟。让学生安静下来,心神专一,沙里淘金般凝思课文里哪些句子使自己或顿生同感,或萌生新念,或引发了从未有过的发现,再把这些凝结起来形成对人生的感悟。如:
其一,如凝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这些句子,又可对照大千世界里的万物,想想四季轮回,新老交替,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办法将时间留住,谁都没有办法将流逝的时间再挽回来。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提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其二,如凝思“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则可以启发学生想到自己的读书积累中去,可以是历史上惜时如金的典范,可以是为各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也可以是身患绝症而忘我奋斗的强人。把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与课文作者的感触融合起来,在反复琢磨中,领悟到自己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