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桥小学刘德莉】
〖教育的境界是无痕〗
在《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分小组朗读的环节,即: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段朗读,然后在全班展示。因为展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组与组的较量,所以同学们对这种在合作中竞争的读书方式很有兴趣。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迅速地分工,进入演练,只有陈卓儿小组还在争执,因为他们小组的雷振江前不久刚从四川农村转来,还不会说普通话。这可把大家难住了,安排他上吧,会影响小组整体朗读的水平;不安排他上吧,一样会因为违背了合作的宗旨而被老师“一票否决”。
看到他们因为认真而为难的样子,我想帮他们一把,可是怎么帮呢?规矩是我定的,不能出尔反尔;就算在评价中我有意对他们放松要求,他们会开心,其他同学会心悦诚服吗?思考中,我想到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普通话夹杂方言”的现象,心里有了主意──《桃花心木》的最后一部分正好有一段种树人语重心长的道白,如果让雷振江同学用方言来表现这位种树老人的淳朴与忠厚,应该不失为一种创意。我把想法悄悄告诉了组长陈卓儿,他们很快地投入了演练。
后来的展示中,陈卓儿小组的表现获得了大家一致的掌声,掌声中,雷振江和他的同学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的笑容。我相信那掌声与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是孩子对别出心裁的天性追求,是他们身心愉悦的自然表达。
在这里,我无意通过案例的比较去判断对错,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我只想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表达我的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用他的体验形象地告戒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地像对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也许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需要的是更为智慧的关注,或许更多时候是一视同仁,而不是无微不至。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砚台完小秦政】
〖实效,课堂的灵魂〗
3月21日,听了干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这是一堂很值得思考的课,在这节课里,赶跑了我对新教育实验的顾虑,像这样实效的课,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必然的结果。
我前些天看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我很惭愧,还不能够完全的看懂。看了干老师的课,我明白了一些,有效,目标的有效,有效的课堂才是成绩提高的根本。有效的课堂要有一个立足点,也就是文本要凸现的意思,老师不能够把握这个点,课堂就会朝别的方向发展。而这个点,就要老师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来,从教师生活阅历中来。人说,我是用一生的经历来备这一节课的。在干老师的这一节课里也他对神话,童书,伦理,道德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对目标的把握十分准确。我的理解,目标就是通过文本与学生的对话所要凸现的东西,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一定要达到的东西。
教师的语言,干老师一直强调语言要准确,指令要清晰,要把老师要给学生的每一个信息清晰不无的传给学生,就像一位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一样,命令必须是及时的,准确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就是这个战场的指挥官,我要清晰我的目标,我的指令,更要时刻了解我的战士有没有完成我的任务。在这一节课里,干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行动是否有效,所以,我要说,课堂的实效,不仅仅是老师的实效,更是学生的实效。
最重要的是思考,说得明白了,你的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有没有去战斗,战士没有参与战斗的战场是最可怕的战场了。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伟大啊,一节他根本就不喜欢的课却要坐在那里摆摆样子。难怪我的学生老是爱说,不说一些话他用什么来打法时间啊。
课堂的问题就如是战场的“命令”。指挥官指挥战士靠命令,在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靠什么,靠问题,精确的选择问题是课堂的另一个关键,一节课里是问题不要多,两三个就可以了。
其次是课堂的策略,所有的策略是为了目标服务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必须来定的。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山小学王宁】
〖让语文课充满“情趣”〗
语文课堂若没有“情趣”滋润,就会令人疲乏、生厌,味同嚼蜡。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洋溢“情趣”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揣摩教材,寻找文本中的趣点。以课文的“情”为基调,以自身真挚的“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所写的一篇极富哲理又意韵深远的散文。作者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授课初始,由教师扮演种树人,学生则扮演小树苗。给学生创设出了一个读书、感悟的情境。并依据情境设计了几个问题:
请小树苗们在读书之后谈谈“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评价道:“浇水时既不定时也不定量。”
顺水推舟,我再请小树苗们评价一下“我”这个种树人。学生语气中肯,态度真诚地道出对种树人的种种不满──—懒惰、无责任心、无韧性、做事虎头蛇尾。
因势利导,再次请小树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同时引发其思考:如果我这个种树人不改变做法,你们这些小树苗该怎么办?学生集思广益总结出──—拼命扎根,找到水源。因为树木的生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同于种菜或种稻子,而非一朝一夕。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老天下雨算不准;一次下多少也算不准,所以不能完全依靠老天汲水,就像不能完全依靠种树人浇水一样,需自己拼命扎根,寻找水源。
反向思维,加深理解。如果种树人定时、定量地浇水,你们这些小树苗又会怎样?学生们纷纷发言:那样会养成依赖心理;浮于表面无法扎根地下;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也经不起风吹雨打,抵抗力差、生存能力差。
那么,你们这些小树苗还埋怨我这个种树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看似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归根结底,是为树木今后的成长着想。不是对小树苗一时一事的负责,而是一生一世的负责。
此时此刻,学生心中对种树人的不解,早已化作了感激。他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课文,体味到种树人的良苦用意,一种韵味深远的爱。
这时我出示了“桃花心木”的图片,那鲜活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强烈的感染。丰富了学生表象。在品读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桃花心木优雅自在的姿态与勃勃生机的活力,老师顺势小结过渡:的确,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桃花心木的成长;没有近距离地欣赏其挺拔优雅的姿态,但我们却由衷地从心底萌发出对这片成林的桃花心木深深的敬意。因为它们都是历经风雨,最终见彩虹的“栋梁之材”。
这样,老师的语言,课文中文字的渲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孩子们的思维也跟着“活”了起来。进而导入“今日话题”,即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联想到不同的人或事:我由种树人想到了……;我由长成了参天大树想到了……;我由枯萎的小树苗想到了……。
学生们畅所欲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熟知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人的事例,谈到对父母的理解。课堂的最后,我为学生组织了“我口说我心”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提高了对文章理解、欣赏的能力,语文课“情趣”也由此显现了出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黄屹慧】
〖放弃,为了更好的发展·放弃“预设”──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一、导语
记得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们些什么呢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课堂上,学生应有饱览群书的敏锐,不同观点的交锋,跃跃欲试的展示。从这一意义上讲,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实施学时,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有所不为。
二、现象
一位教师在上《桃花心木》一课时,正引导学生理解种树人的一段话,一个学生突然大声喊起来。
生:老师,书上错了!
师:(大吃一惊,原有的思路被打断)错在哪里
生:课文的13小节中提到“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既然有风有雨,后面就不应该用“一吹就倒”,因为只有风才能吹,雨是不能吹的。
(听他这么一喊,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生:对对对,书上是错了!
生:我们把书改正过来吧。
师:(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既高兴又为难。因为从语感和语言习惯上看,此句并无毛病。但教师还是决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畅所欲言。)
生:可以把“一吹就倒”改成“受不了”。
生:我认为不是最恰当,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吹”换掉,才是最尊重原文的。
生:我想到了!可以把“吹”换成“打”。
生:不对。这和“一吹就倒”一样,因为有个词语是“风吹雨打”,“打”是写雨的,不是写风的。
生:老师,我有了!把“吹”改成“击”。
(一番试读,部分学生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我们再把原文好好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句效果更好?
(生反复读课文。)
生:老师,我们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句子通畅。
三、反思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教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生成。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质疑似乎有点吹毛求疵,但学生对于这种“吹毛求疵”比理解“种树人”话语中的深层道理更感兴趣。尽管有时候学生的质疑,探究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但可产生新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能增强辨别正误的能力,而且能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养成探根求源的意识。教师的责任正在于为这种碰撞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教学时,教师因学会放弃“预设”,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美丽。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实验小学李奕银】
〖把握阅读教学的开放点·向社会生活实践开放〗
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大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向社会生活实践开放,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生活实践中,增加阅历,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切身的体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日出和夕照的基础上,学习第九册《海上日出》和《夕照》,体会日出的壮观和夕照的秀丽;在学习第十二册《桃花心木后,引导学生去种树,养花,真切地体会劳动的乐趣及其蕴含的哲理。……
总之,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涉及的面很广。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强它的开放性,通过开放性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阅读教学的活动性,构建主体化的阅读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上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和方法,向教材以外拓展。
【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市邵南小学倪月红】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讲中设疑,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朗读,理解,体验和积累运用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是学好语文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大致分为这几个步骤:一是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加以理解,体验。四是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五是跳出课文,联系自己实际想一想。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人物来思考,感受当时的情景,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体验。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情与景。能说出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也会运用类似方法去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也结合起来了。例如:在讲《桃花心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作者听了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很受感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段话中的“不确定”指什么?他有哪些感动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对这段话进行分析,理解,很快他们就明白了,这里的“不确定”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无一样是现成的,无一样是他人提供保证的,要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他受感动的是:
⑴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禁得起生活的考验。
⑵会把自己锻炼成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
⑶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教学中的阅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优美词句,受到了美的熏陶。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黄华林】
〖重视阅读的延伸〗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积极重视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充分的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思维,学表达,学生活,学做人,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如: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见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有的说:“我在家里什么事都依赖父母,不能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主张。”还有的说:“由于家长的疼爱我们是只知享乐,不知艰苦的孩子”……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读《桃花心木》有感的文章,屈子问同学写到:“人生就像一艘船,人人都要有掌舵的本领。你的成功,失败都在自己的手中。一个人要经的起任何挫折,经的起生活的考验。只有经的起考验的人才能成为成功者。”田甜同学写的读《桃红心木》一文的读后感还发表在《长沙晚报》上。我从阅读的延伸让学生从中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这种阅读的延伸在于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的文字材料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天地,课外天地,语文生活及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等空间,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境界。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晓聪小学黄雅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罗列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有人说:“培养兴趣能使孩子们学得主动活泼。”能吗?我认为是可以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是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我从培养兴趣,激发兴趣着手,使孩子们学得主动活泼。
我从易到难,选择语文教材第十册的《桃花心木》作为试验教材。在同学们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讨论,要大家谈谈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真的,有许多同学提出了问题,其中有一个同学的问题还引起了一场争论。这节课上得较理想。有的同学说:“今后这样的课还要多上。”他们认为这样讨论比老师一个人在讲台讲更易懂,也更易记。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慢慢提高了,都乐意上语文课了,而且有问题可提了。有了兴趣,就学得主动活泼。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北区第四小学刘素荣】
〖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目前,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在教学中,我渐渐地感觉到,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得好,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而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如:教学《桃花心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种树人为什么会不定时地来给桃花心木浇水?你对作者的感悟又是怎样理解的?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思考,都要谈到种树人是为了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锻炼独力生存的能力,从而联想到做人也应该像桃花心木一样,学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讨论价值。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川省凉山洲越西县南城小学张天琼】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联系生活延伸,点燃思维和火花〗
我认为一位好老师,在他身上辐射的应是一种光芒,如太阳般灿烂,学生沐浴在阳光中会充满活力,像嫩芽萌动出土,乃至茁壮成长。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上教学的舞台,成为一名有创意的主角。教学中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一点儿个人的看法。
新课标要求老师能借助有限的教材,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往往都要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但有些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脱离实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提醒我们老师拓展延伸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那种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教学时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的对照、联想,从心灵深处去领略、感悟,从而受到实实在在的熏陶、教育、启迪。
如教学《桃花心木》,学生明白了种树人是在模仿自然规律浇灌树木,让它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自己找到水源,努力扎根,长成百年大树,此时,教师提出了拓展: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感想好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再如学了《荔枝》一课教师布置了一道延伸题“赞美母亲”,要求: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自己的母亲,方式可以是画画、习作、诗朗诵、故事……这样学生能根据个人特长、喜爱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尽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是那么的投入、情真意切,大大的提高了拓展延伸的质量,同时张扬了他们的个性思维。
只要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多想想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就会绽放他们生命中最灿烂的光芒。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