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柳建萍
在教六年级《桃花心木》时,我正带领学生分析一段话,一个学生突然大声喊道:
“老师,课文中有个词用错了。”
我大吃一惊,上课的秩序猛然中断,教室里静极了。我虽然有些不快,但仍然耐着性子说:“哪个词用错了?”
“课文中说,‘幸而存活的小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既然有风有雨,课文就不应该用‘一吹就倒’,因为只有风才能吹,雨是不能吹的。”
听他这么一说,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对对对,这个词是用错了!”
“我们把它改过来吧。”
望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既高兴又为难。从语感和语言习惯上看,“吹”字并没有用错。但为了让孩子们自己弄清问题,认识具体语境对词语理解的平台作用,我决定停下预定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讨论。
“可以把‘一吹就倒’改成‘受不了’。”
“我认为不是最恰当的,应该想办法把‘吹’换掉,才是最尊重原文的。”
“我想到了,可以把‘吹’改成‘打’。”
“我认为不对,这和‘一吹就倒’一样,因为有个词语叫‘风吹雨打’,‘打’是写雨的,不是写‘风’的。”
“老师,可以把‘吹’改成‘击’吗?”
孩子们经过一番讨论,再通过把换上的词语放到句中试读,发现还是原文的词语用得好。至此,我才发表结论,同时对那个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作了肯定。
有了这个小插曲,表面上看,课堂秩序被打乱了,而且为一个并没有问题的问题耽误了不少时间,但我觉得这个时间花得值!因为,学生是把自己当作了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知识比老师口授的真理更加可贵,更有价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