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威戎小学 王小龙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十二册教科书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这篇课文中多次采用照应的手法,使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首先,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开头先点明李大钊被害的日期,给读者一个鲜明烙印,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家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无比的悲痛,但是在万分悲痛之中母亲让孩子记住“昨天是4月28日”,这不仅使读者更加清楚,还让读者深深地记住反动军阀对革命的屠杀,由此增加了无限的仇恨。
其次,行文中有三次前后照应,更能反映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有时候他留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读到这里不仅是作者不明白,还是读者也不明白,于是在作者的心里暂时有一个疙瘩。在文章后面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的安排,是作者后来明白了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至于书籍和纸片要烧掉的原因,不是几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也使读者明白了李大钊同志早出晚归加紧工作的重要性,更显示了他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课文前面提到“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不见回来”后面又交代了他没有回来的原因。“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样的安排使读者不但明白了局势的严重性,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李大钊同志在关键时期坚持在北京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李大钊同志被捕埋下了伏笔,这样的照应更使读者明白了李大钊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革命精神。
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就往外走”,文章后面又提到手,“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把父亲全身搜查了一遍”。读者明白李大钊虽然暂僻小屋里,但是面对“一群魔鬼”李大钊处乱不惊,这源于李大钊同志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进而为下文在敌人的法庭上李大钊表现得“安定”“沉着”埋下伏笔。
文章中的照应,只要我们在文章中找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就一定能够找到,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再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抄写积累,相信我们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