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我也来评林莘的《为人民服务》

福建省福鼎市进修学校 黄金星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下册 > 为人民服务 > 我也来评林莘的《为人民服务》

这几天在福州参加首届英才杯“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大赛。此行收获很大。大赛特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孙双金、孙建锋展示精品课,10位青年新秀开观摩课,尤其难得的是大会邀请名师于永正老师做专家评点。真正地与名师零距离的机会不多,一边聆听专家朴素、精到而又诙谐幽默的点评,一边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于永正老师对年轻教师的爱护和期待。

15日晚7点,省语文学科带头人二三期培训班的学员集中在群众路小学,就林莘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和洪丽玲老师执教的《草原》两课进行互动研讨。当然,和其它教研活动一样,气氛有点严肃,有积极发言的,也有沉默的。我个人以为,发言是一种认真,沉默也是一种认真。没有深思熟虑的在会上胡乱放炮,反而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你猜对了,我就是众多沉默者之一。

其实,在林莘老师的课堂里,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和群众路小学六年七班的同学们一起在享受。刚拿到会议材料,看到《为人民服务》的课题,我很纳闷,林莘老师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论说文来上公开课,要想上得出彩──难!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一篇枯燥难懂的论说文,居然被演绎得如此声情并茂,如此激扬文字,如此富有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选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本节课林莘老师把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例证”的论证方法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恰当的,也是明确的。

我们一起来看以下两个片断:

片断一:

师:“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主席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这叫引经据典。司马迁距离现在有多远?

生:1000年。

生:2000年。

师: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距现在有两千多年了。主席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这么古老的久远的话?

生:因为司马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了,说明主席说的话也是对的。

生:因为司马迁说的话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所以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

师:经典是古老的智慧,是被历史考验,被大家认可的。经典可以表达深刻的内涵,最具有说服力。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司马迁的话。)

师:除了司马迁的这句话,还可以引用什么经典名言?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师:同学们,名言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无限的。

听到这里,我的热血似乎也和学生一起沸腾起来了。学生在学习引证法的同时,进一步积累了名言警句,进一步理解了名言警句,同时也深深地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又是无痕的。

片断二:

师:除了引用名言,主席还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对比的方法。

师: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课件出示这一句话,并在第一个“死”字下作上着重号。)

师:“死”什么意思?

生:亡。

师:可以换什么词?

生:献身。

生:牺牲。

生:就义。

生:阵亡。

生:捐躯。

师:这一句中还有一个“死”字,两处死的意思一样吗?第二个“死”字可以换什么词?

生:见阎王。

生:毙命。

生:下地狱。

生:上西天。

生:该死。

生:丧命。

师:是啊,两处四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真是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

(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两种死的不同意义,读出对前者的热爱、崇敬,对后者的痛恨和蔑视。)

林莘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法的时候,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透过文字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研讨会上,有的学科带头人提出,有关张思德的内容,林莘老师太浓墨重彩了,会让人产生误解,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本文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倒以为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老师精心编辑的有关张思德的几个电影片段,有助于学生了解把握张思德的人物形象,感性地理解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并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例证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