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桥小学 王 军
师:看惯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厌了喧嚣的城市,疲惫的身躯被忙碌所驱使着。老师最近比较烦,于是乎,我便想找一个去处,找一个能够荡涤人的心灵、使人返朴归真的好去处。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它──索溪峪(师用手指着屏幕),你们是否愿与我一路通行,去酣畅淋漓的体验一下,放纵一回呢?(愿意!)那就大声地喊出它的名字吧!(索溪峪──)
师:我们一同去旅游,是不是需要一个导游呢?(需要!)
师:那么我们请谁做导游呢?是你?是我?还是它?(老师指着课本)(是它!)
师:那就跟他去吧!(师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析:引入部分,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学生都能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很自然得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
师:(很诗意、投入的指着窗外)你看!(目光都向着窗口)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横在上面的巨石摇摇晃晃,哎呀!就要掉下来了!你看到了吗?你看到的是这个样子的吗?(出示使人仰头掉帽的巨石图片)
解析:老师描述索溪水惊险的美,为后面学生自学描述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导游是怎么给我们讲解的?
(指一生读“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
师:你站在这样的巨石面前,应该是什么样的感受?(害怕!恐惧!)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一下,感受一下。利用老师刚才描述、讲解和朗读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学习描写山的段落。然后老师检查学习情况。(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
解析:实际上这整个过程,都是在给学生演示一种读书的方法。从用自己的语言,对索溪山的描述到用文中语言的朗诵,加上想象和联想。都是在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再后来,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讲到索溪峪山的随心所欲的美,有些学生不是很明白,而图片又有限,于是为了发挥学深的想象力,我临时让学生上黑板去画一下自己心中的山。一个是通过画,来理解“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再一个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结果学生是画了出来,而我却简单的让学生讲解、评价了一下,没有做过多的深入地挖掘,错失良机。
自由读文。抛出问题“六过索溪水”是不是写错了应该为“路过索溪水”啊?为什么?以此引出前面描写水“野”的部分。一点牵动一段,理解了为什么是“六过索溪水”也就明白了水的“野”。
解析:通过读和讨论,学生自己联系上下文感悟和体会。这一部分的设计,以点带面,以读贯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达到习得的效果。与老师私下交流时,潘老师说这部分,看似平淡,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自助学习。有些老师或许会在两三次朗读,而得不到预期的答案之后,就会放弃让学生自读、自悟。而本课中却读了五次,但最终孩子们是理解了,孩子自己得出来的东西,才是语文课要教给孩子的。
师:老师刚才领略了索溪峪的山和水之后,已经很高兴了,咱回去吧。不过,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地方,跟这个“导游”解说的有些相似,你们猜猜是哪里? ──《桂林山水》通过比较《索溪峪的“野”》与《桂林山水》在写作上的异同,体会写作方法。
解析:写作方法是在渗透,而不是抛给学生空洞的理论。在比较中,自己能够体会到多少算多少,没做过高的要求。这样的问题,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写在作业本上,作为课下作业。要求在做比较的过程中,因用文中语句进行说明的时候,需要用上《索溪峪的“野”》后面描写“动物野”和“人变野”的段落。
解析:由于时间的关系,一片长课文在一节课之内是不可能讲完所有的问题的。然而,这篇文章在每一段的写作手法上,是非常的相似的。所以重点学习前面部分后,把它在完成做的时候,自己学习。重点突破,避免平均用力,还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
【体会】
老师以课本为导游,和作者和老师一起去旅游,体会索溪峪的野性美。由于文章很长,老师重点解决文章中写山野、水野的段落,然后,通过与《桂林山水》的比较,来找出本文的写作的手法。在找出写作手法的异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