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实验小学 王继红
执教人教版语文的老师,都有一种感觉,每组课文的阅读内容精彩纷呈,美轮美奂。师生都能被课文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所打动,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然而,一旦上到习作训练,老师和学生都感觉枯燥无味,无处着手,困难重重。因此,出现了老师怕上习作课,学生怕写习作的现象。习作训练课成了走过场的形式课,缺少实效性。
产生这种状况的第一个原因,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分割教学,成了两个互不联系的不同板块。教师往往是阅读课归阅读课上,习作课归习作课指导,读写结合只是在整组课文上完以后才去结合,跨度太大,学生感到很困难。
第二个原因是老师备课不充分,却要求学生上交成篇作文,并且要求学生注意开头结尾,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以及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老师的要求过高,让学生感觉难于下笔。
这样做犹如要求学生一步登天,一口吃成胖子,让未进行过书法训练的人写出漂亮的书法来,让未做过衣服的人,做出成品衣服来。
成篇的作文犹如一个间架结构漂亮的毛笔字,又如一件成品的衣服。练好毛笔字的基础是先练习写笔划,点、横、竖、撇、捺,起笔、运笔、收笔的训练。做好衣服先要裁剪,有了领子、袖子、前片、后片,才会有成衣。写好一篇完整的成篇的作文,也同样需要有句子、段落的片断部分。只有片断训练熟能生巧了,学生成篇作文的能力才能提高。下面我谈谈片断训练的做法。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从整组课文入手,将整组课文的训练项目成竹于胸,整组课文的习作训练相当于一件成衣。而每篇阅读课之后的片断训练相当于一件衣服的某一部分,是一个片断。利用教材进行片断训练,在课堂里短短的时间内就能进行片断描写并实施及时点评,费时少,效果好。在阅读的过程中,课文内容很自然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教师趁热打铁,学生有感而发,做起来容易,而且能满足创造的欲望,容易有成功体验。
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第三组习作训练为例,说说我的训练步骤:
本组课文由《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课文组成。书中对习作要求是这样的: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如果上完四篇课文以后,布置这样的写作任务,学生觉得很困难,感觉无从下笔。为达到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我针对本组阅读课文,分别设计了小型的片段训练二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题完成,训练时突出一个重点。结合《穷人》一课中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设计以下读写结合题,:
1、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出拉开帐子以后所看到的情形,以及渔夫和桑那的心理活动。
洁白的、缀着补丁的帐子,被轻轻地拉开了,……
2、观察校园一角,写一写我校文化建设的环境描写。
结合《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学习,利用学生阅读时候泛起的情感涟漪,设计以下的片断训练:
1、随着我推开木板房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响起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2、在你的脑海中,残疾青年具有怎样的外貌呢?参考课文“瘦削的脸”,“宽厚的笑容”,补上你的想象,描述那位青年的外貌。
结合《唯一的听众》,我设计的题目是:
1、老人平静的神态背后,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2、观察课文插图,描写一段老人的外貌。
结合《用心灵去倾听》的学习,设计的训练题目为:
1、文中的我在家里遇到困难,求助于电话中的苏珊,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或者你看到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过别人吗?请写一段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
读写结合的片断训练,需要及时交流、点评,由于篇幅较短,重点突出,有助于课堂内完成。同时,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受到启发,发展了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中学创造。在此基础上,进入本组课文的写作训练,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加上每次点评片断时候的思考、积累,现在再来写成篇作文就容易多了。
除了读写结合的片段训练,还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等,都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做个记录;也可以是小型的、分解的训练,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每次突出一个重点,进行一些训练、循序渐进、盘旋上升。
化整为零的片断训练,学生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不必考虑文章的结构安排,能够消除学生写成篇作文的恐惧心理,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激发写作兴趣。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那就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