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白杨》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白杨 > 《白杨》教学杂谈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四平小学刘兰芬】

〖课堂教学中情感性教学语言的运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的教学语言能够激起学生向上的力量〗

在《白杨》一文中,作者借助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歌颂了在新疆扎根的创业者,文章明写白杨树,暗颂创业者,写白杨树参天耸立,高大挺秀,颂创业者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因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高贵品格,而且要让学生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教学中,可在点拨白杨树挺直、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特点之后,加一段激昂慷慨、铿锵而力的“画外音”:“白杨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风姿,洒下绿树荫。农村需要它们,它们便挽起臂膀,筑起防风林,如今戈壁需要它们,它们就不怕艰苦,扎根戈壁滩。在风沙面前,它们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它们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它们像骆驼一样抗热耐渴;在洪水面前,它们像砥柱一样岿然不动。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这,就是白杨的精神!白杨,鼓起人们向上的勇气;白杨,扬起人们生活的风帆!挺拔的白杨树啊,不正是创业者的生动写照!”

【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完小侯春晓】

〖合作阅读教学之我见·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提出本次阅读训练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如教学《白杨》中的第13~15自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提出了以下目标:⑴体会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⑵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明确的目标导向,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清晰的方向。

【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心小学钱东华】

〖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方法谈·以点带面法〗

有些课文,我们如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点”往往集中在个别词语上。

如教学《白杨》一文,只需抓住“高大挺秀”和两个“沉思”便可使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①读课文,把形容白杨树的一个词语找出来。(高大挺秀)②“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往下读,请同学读第三小节。练习:“你看那树多高?”说明白杨树();“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说明白杨树();“你看它多直!”说明白杨树()。③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呢?请同学读第一段。④作者赞美白杨树仅仅因为它“外秀”吗?请同学读第14小节。爸爸这样说只是在赞美白杨吗?围绕“高大挺秀”这个词进行辐射式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而且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借白杨的品质,来表白爸爸的心。最后抓住文中的两个“沉思”引导学生探讨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通过写爸爸的两次沉思,意在说明: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树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镇第二小学徐英娜】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创造机会,训练能力·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让学生看着板书的重点词句练习说话。

如教学《白杨》一课,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并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词“直而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学生流利地说:“白扬树直而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通过赞颂白扬向子女们表达他要以白扬勉励自己扎根边疆,为边疆的建设作出无的私奉献。”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区花苑小学霍玉霞】

〖谈目标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学时激励,磨砺思维·不断引导学生进入求知的境界〗

“学而不思则怠,思而不学则惘”。教师在导学达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悱愤的问题,使学生们处在“不愤不启,不僻不发”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步迈进求知的境界。

如教学《白杨》,教师在学文中提出?“为什么爸爸介绍白杨时,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矛盾一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学生回答说:“这是因为爸爸热爱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这答案显然不足够,但学生的阅历尚浅,需要教师的点拨。于是,这时教师应饱含深情地告诉学生:“在那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抛弃舒适的生活到边疆去工作,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斗争。他们,就像一棵棵挺拨离大、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所以爸爸在介绍自杨时,自然地想起了和自己一道工作的战友,不禁产生了肃敬之情,因而脸而变得严肃起来。”接下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考:①“爸爸望着白杨树出神”,他在想什么?②“爸爸望着白杨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样,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被边疆建设者的崇高形象所感动;从而用文中人物的高尚纯洁的心灵去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

【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箕城小学刘迎春】

〖给孩子一个“绿色”的课堂·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过去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懂爸爸的心。孩子们在读书交流中理解了爸爸的心,教学效果良好。我认为让孩子们在对话和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钱东中心小学孙婵刁】

〖辅以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创设动态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述事物万象的文字也具有鲜活性、能动性的特征。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营造适宜的氛围,突出教材的动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触景生情,由情创意,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

比如,教学《白杨》一文,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我打开录音机,播出具有西北风格的音乐,打开电脑CAI课件,展示插图画面,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来渲染气氛,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心灵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产生情感冲动,迸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中。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黄坑铭源希望小学李秀红】

〖指导学生课堂小练笔探微·找出连接词语──连写〗

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就是将课文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他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内化,铢积寸累,大量实践,日子久了,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有所提高。

如教学《白杨》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小练笔:以课文中杨叔叔的事迹为题材,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这一小练笔的设计,我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一组关联词语,以文中人物为题材,引导学生“串珠连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不仅学习使用了这一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语,而且对课文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堤田小学钟群珍】

〖“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唱一唱〗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来到了边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呢?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赤门中心小学余世照】

〖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实现自主感悟〗

提倡感悟,是在把握汉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顺应,是对学生学习语文规律的遵循。引导学生实现感悟,就必须给学生诵读的权利。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出声的读、反复的读、忘情地读、美美地读、带着情趣和理解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

一位教师在教学《白杨》时,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诵读:1、一读“白杨”。“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白杨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并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读读这段话,然后再说说读懂了什么。”(由于是初读,学生在谈阅读收获的时候,多从白杨表面的特征去谈。)2、二读“白杨”。(播放课件再现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荒无人烟、风沙漫天、烈日炎炎……)“目睹了白杨生活的环境,再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同学们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学生反复诵读后,教师引导说出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总结出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三读“白杨”。“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这使爸爸陷入了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他在短暂沉思过后又露出了微笑。爸爸为什么微笑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15~18自然段。”(教师课件播放一组发黄的反映当年西部荒凉、落后的图片。学生在反复诵读后感悟出了真知:爸爸,你就像白杨一样扎根西部、建设西部;爸爸落后的西部需要你们;爷爷你是希望我们像你一样,长大后建设西部;爸爸,我们要把您的愿望变成现实。)4、四读“白杨”。“同学们,正是有了无数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日祖国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如今,无数的年轻一代纷纷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教师深信,到时候你们也一定会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你,你就到哪儿去。让我们共同在深情的朗读中铭记住这段话吧!(全体起立,共同动情地诵读。)这样的诵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了“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中心学校陈世红黄双谊】

〖求异求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放飞想象的翅膀,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想象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拓展。具体的方法有:1、根据课文空白进行续说续写,补说补写。由于文章的含蓄性决定了教材中定有不少空白点教学,不妨相机进行填补语言空白的训练。

如在教学《白杨》时,出示句子“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只晓得爸爸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只晓得新疆是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他们不晓得。”让学生反复研读父亲的话,深入理解父母的心愿,补写空白之处。有的学生这样补白:“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是新疆的开拓者、建设者,不晓得爸爸、妈妈希望他们长大后继续建设新疆,不晓得新疆满目荒凉,条件艰苦。”这样,利用文中的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发挥合乎逻辑的想象,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小学徐雪芬陈卫红】

〖小学语文新课改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求知兴趣〗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新课改更是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爱学、能学、会学。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力的拓展。为此,我们对怎样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刻苦冥思,反复试验,摸索探究。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这一方面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了学生被动接受新知局面的不足。CAI课件能够非常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有意注意,克服课堂空场,消灭无效时间,这正适合了小学生因好奇而求知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如教学《白杨》一文,首先用大屏幕出示茫茫大戈壁浩瀚无边、浑黄一体,同时播放风沙嘶鸣的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多种感观同时参与。这样先声夺人,沙漠的荒凉情景和风沙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后面了解白杨的品格、父亲的志向奠定了基础。学习结尾一段时,屏幕出示风沙连天的沙漠中挺立着三棵白杨树,高大的一棵挺拔,细小的两棵茁壮,这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言尽而意无穷。一堂课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中,激起了学生丰富联想,促使学生感情较快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从而深入地探究课文内涵。学生学起来不但轻松而且兴趣盎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油竹小学陈艳平】

〖在自主乐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鼓励质疑问难,启发自主领悟·课尾质疑,领悟表达方法〗

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没有把课讲满,而是留一段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质疑问难,学生默读后提问:城市的学习条件,比边疆好得多,孩子留在城市还不是更容易成材吗?爸爸表白自己的心,为什么不直接身孩子表明?这疑质的好,问题触及了教材的深层思想和写作特点,经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学生不但深的领会到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还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心小学周伟红】

〖让“自主学习”返朴归真·敢“放”巧“扶”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大胆地“放”〗

“放”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凭借旧知探索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努力地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放手让学生去说: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读书后的体会、感受,说如何学懂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说一个词,说一句话,说一段文……放手让学生去写:写对文章空白之处的理解,写对人物的评价,写对故事情节的推想……在“放”中让学生从容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品味、赏析,在“放”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如《白杨》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通过读书理解白杨的形象及品质,通过评读活动能有感情地读好重点语段,以至熟读成诵。在朗读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教学主角。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读,使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最终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去练;只有大胆地“放”,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或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带着学习成果,带着学习方法,自信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功,或带着学习中的问题,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更重要的是,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科研中心陈洁】

〖改革课堂结构提高阅读效率·要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显示出发展的层次性·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一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像《白杨》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就只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其心中树立起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则要领悟出爸爸的心,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当然,这是就一般方法而言,在一定情况下,完全可以有相应的变通。甚至在一课中柔和了这三个阶段性的要求。

【广东省汕头市南方小学谢淑如】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激发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抓准教材提供的“机遇”作为想象的发散点〗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闪光点、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教学《白杨》一课,文中写了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空白”。我利用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他们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困难,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们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去新疆读书……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 “不知道”。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陈伟英】

〖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注重语言的规范性·教学语言要生动,富于启发性〗

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就像一块磁铁,把学生紧紧地吸到课堂上来;还像一把金钥匙,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挖掘他们内在的无穷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样的教学效果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机智,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白杨》一课,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读到这,我提了一个问题:“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大家都回答“不是”,接着我又问:“他除了介绍白杨,还表白着什么?”这时大家一脸茫然地望着我,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脸略带严肃同时心平气和地说了一句:“是啊!在新疆工作的爸爸内心是怎么想的呢?他到底想表白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爸爸对子女说的一番话。”学生读完后,我又问:“爸爸谈了白杨树的什么品质呢?”“他向孩子说这些话目的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过来,都争着举手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赵春娟】

〖引导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教学生在何处质疑〗

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关键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教师须有意识地导引学生掌握。

比如《白杨》一课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全文理解帮助很大,你们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吗?”于是学生抓住了关键句提出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是教师教学生会在何处质疑的成果。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跨湖完小顾莉萍】

〖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既引导学生敢质疑,又教学生会质疑·教学生何处质疑〗

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健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

比如《白杨》一课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健句时,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根据句子试着提几个“为什么”一类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颇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去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是教师教学生会质疑的成果。

【福建省建瓯市东游中心小学郑海英】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象征联想能力的培养〗

象征联想是指由某一件事物的特征联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义。这种联想具有真实感,应用得也很普遍。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我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由镜子这一事物的特征:照出人脸上的污垢,想到它具有的象征意义: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把别人的批评意见作为一面镜子;由柳树的特征:插到哪里都能活,想到它的象征意义:到哪里工作就在那里扎根;由蜡烛的特征:燃烧自己,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想到它的象征意义:给人类带来幸福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中的“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儿,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我让学生由白杨树的特征,联想到“希望我们扎根边疆”这一象征意义。

【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惠芳】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文· 引导探索,经历体验的过程·在学生在朗读中经历体验过程〗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朗读要“声情并茂”,要“传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运用比较揣摩、想象品味等方法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中情”,是学生“会情”“动情”“传情”。

如教学《白杨》中爸爸说的那段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就可先引导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言内之意”,在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揣摩其“弦外之音”。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心领神会,朗读这一句话时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实验小学马西凤】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生生互动”·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随着试验的逐步深入,此时我才深深感悟到这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工作这么多年来,从未把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真正摆到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来。备课中,我认为学生什么不会,就按部就班的教什么;我认为学生应该对什么感兴趣,就设计什么样的环节。从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学”的角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过教学,总是将自己的感受想尽办法的转架到学生心中。近两年,我校采用了集体备课制,同年级的同头课教师共同合作,共商共研,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地教学程序。我抓住这一契机,认真参与并组织同头课教师搞好这一活动,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充实自身备课水平。同时,开始在本组内大胆尝试“软备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一般会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映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这样当我设计的教程不能与学生的思维想吻合,我就从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调整思路,实施第二次备课;当学生对课文理解有很大困难时,我会给他们提示,并让他们分组讨论研究,直至弄明白。课堂上,我总会密切关注学生,现在,我会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先来和孩子们交流一下他们的阅读感受,或是听一听他们的质疑情况。然后从学生的感受或是疑问入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这其中,有同学说:“白杨高大挺直,我很喜欢它。”有同学说:“爸爸在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我认为他是在说明自己要做一个像白杨一样的人。”还有同学说:“我原来不喜欢白杨树,因为它在春天总是掉杨絮,可读了这篇课文,我不仅喜欢白杨树,而且佩服它。”这些学生说的多好呀!我马上接上去问:“你为什么要佩服它呢?你佩服它什么呢?”我就从这里入手开始了对课文的进一步阅读,一改往日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因为我找到了学习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很好。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郑秋玲】

〖用课堂中的及时评价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同伴互助在课例探讨中前行〗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在教研组的反复听课、评课以及研讨中,我对课堂中的及时评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课堂中我们在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敢说、乐说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采用更多的导向性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白杨》时,我问学生:“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眼中的白杨。”很多学生都说白杨的树型优美,高大挺秀。这时一个学生说:“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我立刻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树已经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谁规定对“白杨家族”的评价必须是众口一词,但这位孩子的回答显然冲淡了课堂的主题,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语文课程的重要维度相悖。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认识有偏颇的情况。由于孩子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出现上面的认识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候,课堂及时评价还停留在表扬、鼓励的层面上是不行的。此时,教师及时的课堂导向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实施有效的课堂及时评价,教师就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评价中我们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但是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与时代和民族提倡、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时,我们更应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或启发争论,或进行富有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促成师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右矿小学凌桂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教会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要求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只是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语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中国在一问。”学贵在疑,思起于疑。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决不是别人给了他指点了方法的,而是质疑习惯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首先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诚恳的欢迎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加强语文多种方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时,大都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恰如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中,广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就是给予质疑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预习,然后放胆让学生质疑,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下列的问题:⑴白杨生长在哪里?⑵白杨有什么特点?⑶作者并没有全篇写白杨的功用,而是一家人的对话,其目的是什么?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的质疑即是文章的核心又是关键,正好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做好铺垫,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主要通过激励手段,诱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思考,议论、探究等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云南省楚雄市禄丰县城南小学张正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收集,开阔视野〗

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更高的独立思考水平,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个体的发展也必须在终身教育下考虑,要求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教给学生在图书室、图书馆及网上阅读的方法,并亲身带着学生去实践。初步学会搜集信息的方法。然后,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我都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主的、多渠道的去搜集。校图书室里去阅读摘抄;自己的课外书上阅读查询,登上网络搜集积累……

例如学习《白杨》一课,我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搜集内容,形成不同的搜集小组:⑴关于新疆过去的文字资料及图片。⑵关于新疆现在的文字资料及图片。⑶关于新疆建设者的资料。对如此自主开放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几天以后,上千字的文字资料、几十张的图片带到了课堂,内容广泛、图片新颖……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各个洋洋得意,都有一种成就感,对此,我也大加表扬他们,孩子们更加开心得不得了。每篇课文都这样坚持搜集,可多可少,只要孩子们主动搜集,就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天长地久,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收集资料的习惯,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通过自主收集、引导筛选后,学生的信息,则变得有条理。这时,再让学生将信息资料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细细阅读。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定会有所加深,真正达到课内外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是信息资料深度加工阶段。

例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描述的茫茫戈壁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离学生太遥远,光通过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新疆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建设者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通过搜集阅读,再加上课上教师的点播,同学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真正的理解。学文结束,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对建设者的崇敬都是有感而发。

【江苏省姜堰市官庄中心小学丁正后】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融入性阅读发掘换位情境点·换位情境点〗

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

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①能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黄运娥】

〖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阅读教学·预设“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实现两性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语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它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思想。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在课程目标的预设上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如教学《白杨》一课,可以提出以下教学目标:⑴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地、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白杨树的寓意,读出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⑶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⑷从感悟白杨树的寓意中,学习作者借物寓人的写作方法。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施建平】

〖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贵有疑,实施问题教学·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者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来,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在《白杨》的教学中,我试图在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体现在课前预习、课中独立思考上)、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上)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同时,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真正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一知半解的让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师做好引导但不多讲。在教学中,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马上让其他同学解决,几个高质量的问题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如:大白杨、小白杨代表什么?爸爸的志向和心愿是什么?爸爸为什么而感到高兴?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理解的,都是他们迫切想掌握的,所以学习积极性异常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经过适当的点拨,经过学生的讨论,就把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石圳华侨小学李棉棉】

〖激情互动,合作发展·合作互动,获取新知──我会学〗

1977年联合国提出“学生应当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合合作”,这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的智力、能力、习惯、意志品质、思想情感都要得到发展。忆往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我总充分发挥班级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教学时我运用多种议论形式,如同桌议、四人小组议、全班共同议。每次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之前我都有明确交代议论,读书的内容、要求,交流之时,我总巡视关注后进生,给予辅导,合作学习之后,我没有忘记小结、点拨。使学生乐于参加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并会参与这类形式的学习。

例如,在《白杨》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孩子们现在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时,要求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来读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每读一个就讨论一次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这样的交流合作学习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朗读。合作交流学习时学生或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或有滋有味的朗读课文。

【河北省唐山市荆各庄小学董会玲】

〖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师生互动,教师动在关键处·动在学生困惑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有了困惑,教师应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寻求解决的办法。

《白杨》一课,教学中当学生了解完白杨的特点后,出示了这样的思考题:你们从“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举手的。他们现在正需要老师给予指导,我是这样做的。

指名学生反复读第一自然段,从中感悟出白杨树的特点是适应力和生命力强。再读十三自然段体会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直。看到具有这么好的特点的树,爸爸要表白什么呢?生答,爸爸也象白杨一样,哪需要他就到哪去。太好了,我说,“这正是爸爸的决心,服从祖国的需要,到边疆去,建设边疆。”

学生有了困惑,教师不要直接告诉结果,要用无声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让师生在交往中,彼此受到情感的体验,知识的增长。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黄水路小学李会琳】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全体学生参与训练过程的实效·目的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的智力、能力、习惯、意志品质、思想情感等都要得以发展,这就必须体现训练的过程。杨再隋教授就曾指出要“体现训练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训练的过程。其实,也只有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情感、习惯等才会得以培养和提高,这一点已成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没有卓有成效的训练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很好地得以落实,学生的发展就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因此,必须重视训练过程的实效。通过教学研究,我认为要在训练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训练的实效,就要使训练体现以下几方面:

目的性即每节课的训练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如《白杨》的第二课时,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本课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两大步骤: 一、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二、选择中心思想,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全体学生参与训练过程的实效·层次性〗

即要体现认识和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能力由弱到强的过程,情感逐渐升华的过程。对于知识和方法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比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是这样设计训练层次、达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初步理解爸爸的话,认识白杨的特点。问题是:“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看出白杨有什么特点?”第二步,抓住三个“只知道”讨论三个不知道的含义,为由认识树到认识人作好了铺垫,搭好了桥。问题是:⑴孩子们现在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⑵结合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从第16自然段知道了什么?第三步,再次理解爸爸的话,认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然后,深化对课文的认识。问题是:⑴爸爸通过介绍白杨在表白怎样的心?⑵你明白爸爸为什么看到小白杨就微笑吧?第四步,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问题是:⑴默读思考三个答案,哪一个准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⑵为什么?请说明理由。⑶应该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述环节和问题可以产生是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全体学生参与训练过程的实效·操作性〗

即让学生思考、讨论,读书的操作性要强,学生能做、会做。

比如,在《白杨》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时,老师不明确要求,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乱说一通,白白浪费教学时间。而我是这样设计的:请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读这三个“只知道”,每读一个就讨论一次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做了,提高了学习效率。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保二小学李树林】

〖发挥多媒体优势,强化语文阅读教学·把握教材关键,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袁鹰的佳作,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以当年大批内地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为时代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情况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学区华强小学晋建花】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包括两个录像片、一个文字片和一个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的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教师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图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然后,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从《白杨》教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陈丽娜】

〖为学而教培养能力·有的放矢主动学习·根据课文的题材确定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大略有这几种体裁:A、写人记事的;B、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C、写景或状物的;D、常识性说明文;E、古诗和少量的现代诗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确立阅读目标,首先应先引导学生辨析文章的体裁,启发学生以相应的文体特点为一句自我确立所学课文的阅读目标。

如《白杨》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学生能根据文体特点,除确立了解白杨的特点及作者表到的思想感情等基本目标外,还补充确立了解作者借白杨赞美了哪些人,他们与白杨有哪些相似之处等特殊的阅读目标。通过实践,我感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坚持练习,学生因文而异自我确立目标的能力不但能影城,而且会日益提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