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 军
昨天,备《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理想中的设想是通过学生前后四次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在指导写字。备完课,想象着今天的课堂,我为自己能又一次为学生奉上一堂浓浓语文味的课堂而高兴。
谁知第二天的课堂却是事与愿违,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让我一筹莫展。
课堂状况回放:
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问题如石沉大海,回应者是廖廖无几。我耐着性子继续鼓励:不要紧,有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你会成功的。但效果不大,课堂中还是毫无生机。此时,如果叫一个优等生也可以解除课上尴尬局面,但这样做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于是,我对我自己说:此时正是教师主导价值体现的最佳时机。我顿时产生一种灵感:将学生的发言一字一句的板书在黑板上,继而引导学生共同评析,得出满意的答案。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概括的方法,形成概括的能力。我为我的“教学机智”感到自豪。说做就做,我让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我随即拿起一支粉笔准备写字。学生的发言却让怎么也写不下去:“课文写了伯诺德夫人和他的儿女们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后来来了三的德国军官,点燃了那支蜡烛。夫人就说:“再点一支亮些……”。一直把课文复述了一遍。我茫然的站立在讲台前等她全部说完,泄气地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太罗嗦了”“没有抓住课文的重点”“那怎么说才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呢?谁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随即我又点名,可情况大致相同,并没有什么改观。试了几次,我毫无其他办法。最终,我请了成绩最好的姜海平道出真谛,这一环节就这样草草收场。
这节课很是值得我们深思:
1、学生的概括能力怎么了?
2、课堂教学还该不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学生何以会评不会做?
4、教师的引导无从下手时,该怎么办?
一个疑惑接着一个疑惑,请个位网友赐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