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市震泽实验小学 邱建芳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可是,这么一篇情节扣人心弦的文章,学生在第一课时读的过程中,语调却是那么平直,似乎那紧张的故事情节根本无法牵动他们的心,这不由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呢?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及时进行了调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给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情感平台
由于《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知之不多。因此,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能“零距离”地亲密接触。
1、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为了让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我请学生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学生了解这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50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并用多媒体放映有关德国法西斯暴行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然后介绍《马赛曲》的歌词让学生齐读:“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至此,学生对德国法西斯已是满腔仇恨,心中激起了与敌人作斗争的士气与情感,这也正是本文主人公的情感。
2、真情感染,以情激情:
小学生情绪的持久性不够,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会文,很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领会文章主人公的情感。我想,教师应带着自己体会的“情”走进课堂,应成为“情”的表达者,并在教学中加以自然地流露,并且与课堂教学相伴始终,给学生营造一个“情”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和行为,通过扣人心弦的讲解、绘声绘色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是怎样的一分一秒啊?每过去一秒,就意味着蜡烛越来越短,就意味着可怕的后果将越来越近,这一分一秒,对他们一家三口来说是多大的煎熬啊!留给他们的时间已越来越少了。”在这段过渡语的描述中,我力求字字带情,声声传情,把学生带进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实践证明,教师合理地发挥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渲染气氛,是调动学生深化情感体验与文本深层对话的有效策略。
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层对话
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情”的氛围,搭建一个情感的平台,充其量只是外因,真正意义上“情的互动,心的交流”,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的语言,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半截蜡烛》一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军官周旋时的动作、语言、神情等都有细致入微的刻画。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感悟文本、丰富文本。
如“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越来越短,杰克为什么还“慢慢地”站起来?该以怎样的语言朗读这段话呢?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想象:杰克的语言、行动显得那么自然、从容,此时,你能看到在他平静的外表下的内心世界吗?假如你是杰克,你会怎么想?有的说:“虽然我的内心火烧火燎般着急,但我叮嘱自己千万要冷静,要沉住气。”有的说:“我想,万一情报暴露,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灾难,也将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我一定要在蜡烛熄灭前把烛台移走。”有的说:“我想,蜡烛越来越短,危难越来越近,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我绝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
我想,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忘情投入时,就是课堂灵性飞扬之时。此时,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分明在告诉我,他们已逐步走进了课文语言材料感人的精神内核,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他们已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学生对课文进一步感悟、升华的过程。
当课文学至最后一节,我读完“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张凝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他们由衷地为文中主人公的胜利而高兴。在临结束前交流阅读感受时,有的说:“他们一家在危难来临时,机智勇敢,镇定从容,真了不起!”有的说:“他们之所以能在危险面前表现得那么机智勇敢,镇定从容,是因为他们心中一直想着自己的祖国,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看来,阅读教学不仅是与作者的精神相遇,是与文本主人公的同悲喜共命运,对学生来说,还是一次生命成长的历程,是一次情感的洗礼啊!
伴着悠扬的下课乐声走出教室,我心中还是一阵阵激动。这堂语文课,我与学生在“情”的氛围中走进文本,深入研读文本,一次次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当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教学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情感的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课堂。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