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上寮小学 李 靖
一、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激趣。
2、板书课题:将相和。
3、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完璧归赵。
1、理解第1自然段:
⑴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⑵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⑴学生默读,思考。
⑵讨论、交流。
①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十分着急?
②蔺相如是怎样对付这个问题的?
3、范读第七自然段,过渡学习8、9自然段(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4、学生认真阅读8、9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字数不限):
()→要回璧→()→()。
⑴学生看书,完成练习。
⑵交流。
⑶按照提纲,结合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
⑷进一步思考、讨论:
从完璧归赵这件事上,你觉得蔺相如具有怎样的特点?他的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用“~~”画出来。
5、齐读第10自然段。
第二部分:渑池之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懂后给这部分内容加个小标题。
2、思考、讨论: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负荆请罪。
1、自己朗读。
2、学生质疑,合作解疑:
⑴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样表现的?用“~~”画下来,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⑵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中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3、复述“复荆请罪”的故事。
三、表演
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1、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什么?(最好能用成语归纳)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有什么认识?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扩展练习
默读“负荆请罪”的部分,展开适当的想象和联想,续写《负荆请罪》。
【教学后记】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
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
1、识破“骗局”。
2、以“骗”对“骗”:
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