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戴志强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草船借箭 >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

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

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

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1、“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2、“借箭”的经过怎样?

3、“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1、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2、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3、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4、“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5、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

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草船()借箭。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

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⑴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⑵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

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

(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四、再回课题,学后质疑、解疑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