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付小敏
【教学实录片断】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的原因。
生:诸葛亮看人很准。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把他借箭的计划告诉周瑜。
师:诸葛亮的确擅长识人。他只是了解鲁肃吗?
生:诸葛亮还了解曹操。知道曹操疑心病很重,在大雾的情况下不敢派兵出来打仗。
生:诸葛亮还了解周瑜,知道他妒嫉自己,早已经想好了如何应付他的对策。
师:有道理。如果诸葛亮只会识人,就一定会借到箭吗?
生:不能。诸葛亮还懂得天文。他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只有在大雾的情况下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
师:诸葛亮熟悉气象,他既能预测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还知道“借”到箭后返程时顺风顺水,曹军想追也追赶不上。
师:(启发)诸葛亮还有哪些本事呢?
生:诸葛亮能够在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的情况下把船开到曹营水寨前,说明他很熟悉环境。
师:诸葛亮熟知地理,能够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师:(小结)正因为诸葛亮懂得天文,会观察气象,又熟悉地理环境,了解人心,才成功地“借”到箭。正如周瑜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觉得诸葛亮的成功很冒险。
师:请举例说明。
生:如果曹操下令用带火的箭头射,诸葛亮不但借不到箭还有生命危险。
师:看来你比曹操聪明多了。(笑)
生:可能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发明带火的箭头。
师:有道理,大家课后可以查查这方面的资料。(急于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生:(抢答)这个故事有点假。周瑜嫉妒诸葛亮,想致他于死地,而诸葛亮造箭不需要原材料,应该心生疑问,派人跟踪调查,鲁肃也是东吴的大臣,应该和周瑜的关系更好,不可能瞒着周瑜。
师:别忘了,这个故事是在孙、刘联合抗曹时发生的。一切应该以大局为重。
生:可能鲁肃也认为周瑜的做法不利于抗曹,有心帮帮诸葛亮。
生:(补充)鲁肃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守信之人。
师:看来,智者千虑,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未曾预料到的情况。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诸葛亮成功地“借”到箭除了他懂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武器装备也息息相关。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你们的知识水平比古人强多了。要是诸葛亮生在21世纪,肯定是借不到箭的。(大家笑)
【教学反思】
本来只准备五分钟的一个教学环节,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十多分钟。我发现学生对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很感兴趣,课后还在津津乐道课堂内的“火箭头”,还有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说单面受箭可能导致翻船。对老师课堂上所强调的诸葛亮懂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的本事毫无兴趣。看来,现在的学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单纯,他们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不屑于被老师牵扯着,很希望能别出心裁地露一手,得到大家的认可。老师也应该顺着毛驴下坡,如果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自以为的正轨上来,会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适得其反。语文学习不是机械运动,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前预设往往是老师的主观意识居多,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了解的不够周密,学生常常会冒出希奇古怪的想法令老师防不胜防。课堂自然生成的一些资源常常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急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失之交臂,忽视了教学中应具有的灵活性。有些自然生成的资源,却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忽略了它们的确很可惜。课前预设与课内自然生成的距离究竟有远,我更多的倾向于课堂内自然生成的资源和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同等重要的观点。师生平等地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语文即生活,处处皆语文,何必硬拖着学生按自己铺好的轨道行驶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