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中学 白 玲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写的。她早年在台湾,后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上小学期间,她家境贫寒,买不起书,而又酷爱读书,于是就有了“窃读”的经过。
讲这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学生读了课题自然明白就是偷着读书。那么这里面有什么样的窃读经历呢,从题目引入下文,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弄懂主要意思。
接着我让学生汇报,“窃读”中发生了哪些小故事,讲讲看。学生踊跃发言:她放学后,匆匆赶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中读书;她从一个书店转入另一个书店接着读;她利用下雨天不出去窃读。我又让学生看图品味她的心理:那样一个小孩子,身无分文,却贪婪地读书,为什么?我再让孩子品读好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又喜又怕的心情,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在拓展这课时,我补充了课外知识。“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带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出集散文集《窗》、《两地》,短篇小说《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
给学生讲这些补充材料是让学生理解成年后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报答了家庭和社会,创造了财富。
最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谈感想,写读书笔记,许多同学用对比的手法跟林海音比童年,说现在有书看,可以上网,学校条件这么好,但从未体验过“窃读”的滋味。回想起来太不用功了,也不珍惜时间,学了这课要向林海音学习,把时间用在读书上,有的同学还买了《论语》拿给我看。
不足之处,在体会人物情感方面讲得不是很透,学生在这方面也没能好好挖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