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范丽芳
【教学片断】
师:对巴迪的诗,母亲的评价是──
生(齐):精彩极了。
师:小巴迪对此感到怎样?
生:小巴迪感到得意洋洋。
生:小巴迪感到非常高兴。
生:小巴迪感到满意极了。
师:可父亲的评价是──
生(齐):糟糕透了。
师:小巴迪对此又感到怎样?
生:小巴迪感到失望极了。
生:小巴迪感到非常痛苦。
生:小巴迪回到房间痛哭起来。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辩论一下。
(投影。)
学生边思索边随手在书本上作标记。偶后,各小组响起了激烈的辩论声,且有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很不赞同对方的意见,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请赞同母亲的评价的同学站到讲台前来,与坐在下面赞同父亲的同学展开辩论。
(下文将赞同母亲的评价的一方称为甲方,另一方称为乙方。)
甲方:我们赞同母亲的评价。因为父亲这么说打击了巴迪的自尊心,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而母亲的评价能使巴迪自信,更有利于巴迪发展。
乙方:我们不赞同他们的讲法,我们认为父亲讲得很有道理。母亲的评价使小巴迪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下去对巴迪是没有好处的。而父亲的评价能促使巴迪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甲方:可是,巴迪是那么失望,痛哭起来,巴迪受到了伤害,受到了打击,他也许会因此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的,他可能以后再也不想写诗了。再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好话,不怎么爱听批评。
乙方:他为什么一定要写诗呢?巴迪的父亲不是说了嘛:“那一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其他方面也可以做呀!
甲方:巴迪小小年纪,只有七,八岁就写了诗,我们多大了,有几个人写过诗,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巴迪是喜欢写诗的,可能也是有一定天赋的,他为什么不可以成为诗人呢?
……
师:刚才,同学们都讲得不错。但有没有同学想过,除了巴迪的父亲,母亲的这两种评价,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评价了呢?
生:我觉得,既然巴迪父亲,母亲的评价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那么就把它们优化组合一下,既表扬巴迪勇于尝试,这么小的年纪就写了诗,又提出对这首诗的建议,这样巴迪就容易接受了。
生:其实父亲在提建议的时候委婉些,譬如说:巴迪,在什么方面你该怎样来写,这样文章就会更美。巴迪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生:是呀,母亲在鼓励巴迪的同时,要是能指出一,两个比较中肯的修改意见来,她的评价就显得公正多了。
【案例评析】
小语“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而辩论确实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环境。这一教学环节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过程的生活化,人本化
“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从世界大事到烦琐小事,人们处处都离不开辩论,它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能力。而课堂辩论着眼于生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课堂中围绕“赞同谁的评价”,学生们寻找充分的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言论,寻找他人语言中的"漏洞"进行反驳,持相同论点的学生合作,分享与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他们的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等得以锻炼。
二、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辩论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围绕辩题潜心读书,自主探究。本教学片段中,学生围绕“赞同谁的评价”,“说说另一种评价的缺点”和“讲讲自己所赞同的那种评价的好处”这三个思辩题,以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尝试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辩论时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他们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积极探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可见,辩论将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将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三、答案的多元性,创新性
辩论冲破了“标准答案”的藩篱,能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从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做到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也正是经过了充分的辩论,最后学生们才有可能推巴迪父亲,母亲的评价,形成自己较为辨证的观点。如“既然巴迪父亲,母亲的评价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那么就把它们优化组合一下,既表扬巴迪勇于尝试,这么小的年纪就写了诗,又提出对这首诗的建议,这样巴迪就容易接受了。”“母亲在鼓励巴迪的同时,要是能指出一,两个比较中肯的修改意见来,她的评价就显得公正多了。”虽然说法多样,但无一不闪现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光芒。
1、你赞同谁(父亲或母亲)的评价。
2、说说另一种评价的缺点。
3、讲讲自己所赞同的那种评价的好处。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