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学校吴建华】
〖走向真实的语文课堂〗
发挥网络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超越时空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创建了一具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处理大量信息,重新整合与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黄河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网上邻居”的方式交流有关信息,接着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黄河变化的原因”为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读课文并整合多方信息,和学生协商,引导合作,分别以“保卫黄河”、“治理黄河”、“黄河小史”为题尝试制作网页,然后发送到学校网站,互相交流点评。整节课以网络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虚拟的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制作网页,交流欣赏,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吴蓉梅】
〖“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研究的几个突破口〗
对教材的开掘角度要创新。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即黄河是怎样发生变化的,黄河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接着引导学生反向思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现在我们称它为祸河,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这样的说法对黄河公平吗?为什么?经过仔细研读课文,不难发现,黄河演变成今天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地开垦放牧,毁坏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一来,黄河中的泥沙日益增多,黄河的河床也就逐年升高,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学生越读越觉得称黄河为祸河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这样多角度地开掘课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大有裨益。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 王云】
〖现代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是语文学习体验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将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的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不难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人为的开垦和破坏,提出了整治黄河对策,懂得破坏自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是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难以唤醒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时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吴汉平】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其次,要在多方向的思维表达中展示价值。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你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黄河水变清吗?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水泥将黄河的河床砌起来,有的答到可以用船将河底的沙石淘起来……,这些回答看似进行了发散,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它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效果,而且还暴露出学生的认识能力有相当的缺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了黄河水黄的程度,而忽视了本课的重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起了负面效应。自然这样毫无科学性、合理性、简约性的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就毫无价值可言,这样的"创新"也就成为学生的过重负担了。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又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同时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综合的、多向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一定注重学生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例如,我们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了黄河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黄河变黄的真正原因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治理黄河还有什么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让黄河恢复昔日的风光,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个发展性的思维训练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就黄河变黄的真正原因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也许从中会涌现出几位小小的环保专家呢!
【江苏省溧阳市横涧中心小学邬泽富】
〖语文呼唤体验性学习〗
信息流通网络化,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流通网络化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在网络教室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一些贯穿全文的典型问题和疑难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筛选,最后确定几个研究的专题:
⑴黄河主要流经哪些省市?
⑵黄河为什么会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
⑶科学家们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4~6人)上网浏览学习网站,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查找信息,各小组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制成自主学习卡片,并用自己的语言做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发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或争论课文中的问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归纳和拓展,而且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和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养成听、说、读、思、议、查等自觉的学习习惯,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网络媒体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们被打开的思维竟一发不可收拾,在网络上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之后,有不少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治理、保护黄河的想法,更有甚者把话题引申到环境破坏与保护这一现实问题。教师趁势深入,引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引导他们课后上网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保护母亲河,保护人类的家园!”
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吴汉平】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索〗
研究过程自主化。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你还有什么方法能使黄河水变清吗?这时有的学生回答,用水泥将黄河的河床砌起来,有的答到可以用船将河底的沙石淘起来……,这些回答看似进行了发散,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它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效果,而且还暴露出学生的认识能力、综合知识等还有相当的缺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了黄河水黄的程度,而忽视了本课的重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起了负面效应。自然这样毫无科学性、合理性、简约性的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就毫无价值可言?这样的发散也就成为学生的过重负担了。
像这样的教学环节我们就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体验到自主探索的喜悦。所以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性学习时要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如上述教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黄河“变黄”的真正原因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究与探索,指出可以从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几方面进行保护时,教师就肯定学生的方案已经在黄河边开始实施,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学生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探索而激动、高兴、自豪,教师再适时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福永福新小学辛晓明】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索〗
狭隘残缺的知识修养“坎”。
每位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主教课程,每门课程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知识特点。因此,不少教师只注重本学科(课本)知识的深掘细究。但课程存在于生活中,它们往往互相渗透交融,或互依互存,或互为补充,尤其是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更是互不可缺,就说语文,它是除了本学科知识,还包涵着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等知识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某种知识修养不够,必定削弱底气,减少教学艺术的灵气。比如生活中的广告,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应是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好天地。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就放不开,不敢放开。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让学生以黄河变化前后为题材,保护环境为主题,自选音乐、自创文字画面做成公益广告?教师纵敢放手让学生去干,但有合理科学地指导与评价的能力吗?不能导致不敢,导致更大气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学习方式无法采用。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中心小学陈昕霞】
〖浅谈阅读教学的读与写〗
抓住课文的中心,训练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而一个中心可以运用许多不同的具体材料来表现。初学作文的学生往往只会根据老师列举的例子,稍微修改,就作为自己写作的材料,而不会创新,不会运用具体的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同一个中心。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围绕课文中心,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选材训练。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人们不要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破坏环境,这样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在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概括出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表现此中心?”这样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人们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选材的广度得到拓宽,逐渐形成根据中心选材的习惯。
【四川省乐至县南关小学黎晓宇】
〖语文教师应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煽动”性。
天真活泼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越是在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越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有时候学生的创作激情是在非正规的教学场景中迸发出来的。如高声喧哗下的激烈讨论,手舞足蹈地比划,成功后的高声欢呼等。有时侯为了尽可能地营造出这种活跃、富有激情的教学场景,教师的语言可以在有趣的基础上,大胆地、适当地加进能够使学生“火一把”的激情语言来“煽动”每一个学生,这就是语言的“煽动”性。
如学完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后,我问:“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那你们对黄河未来的治理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请同桌及周围的同学大胆大声地讨论,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全部说出来。”我的话音刚落,整个教室如沸腾的水一般,讨论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两人因为一个问题险些争吵起来。虽然课堂短时间内失去了严谨的教学秩序,但是通过激烈地讨论,学生的确有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想法。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林中坤】
〖在探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独特个性。
探究必须先形成问题情境。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应该在引导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
通常,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这种情境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新意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如一位教师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师先播放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泊镶嵌在绿草地中。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不断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真实情境,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于是学生便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样?”等等问题。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潘晓红】
〖今天,我们怎么评价教师〗
学习应是学习心境的享受。
教学使一些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的现实、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变的消极、沉默;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自己,而这又恰恰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最宝贵的。因此,我们必须屏弃那样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所强调的学习感受,就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是“听、思、说、问、读、写”的综合训练,是 “想学、敢学、乐学、爱学、能学、善学”的内在表现, 即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喜欢与同学教师一道学习;在班级中,尤其在教师面前,学生情绪上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在同学中,相互鼓励能够独立承担某些责任,不论教师是否在教室,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否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美好、享受喜悦,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个极大的考验。笔者有一次听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展开了积极的思维,表达也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时也肯定了学生由教材内容体会到的想法,可在一位同学用课外了解到的黄河知识与教师交流时,遭到了一瓢冷水――“你的回答与课文无关,要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来理解”。我特别注意了这位学生,随后有两次如此与老师、同学对话,均被老师一言敷之,于是,我再也听不到第四次这样的回答了,其他学生察言观色,纷纷挤往老师表扬与鼓励的答案。
姑且不论新课程提出的“要用教材来超越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就学生学习感受来说,造成的遗憾是无可弥补的,显然这一点是老师在教学中为达成教案、达成教学过程 “顺利”、“流畅”地进行而忽视的和未曾考虑到的。
其实,让学生的学习感受充实,洋溢春天的花香,只需老师再“多往前一步”,也就仅此“一步”而已。值得欣慰的这仅是个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努力向前的,虽进步或大或小,却都在向着“新课标”努力前进。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紫沙小学孙乐仪】
〖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谈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通常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全部完成,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既然“硬性灌输”是低效的劳动,为什么不让学生“各取所需”呢?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后,再在相互交流中“共享成果”。
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运用了“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来研究,随后互相交流”的“超市购物”学习法,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对于黄河,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黄河为什么叫黄河?
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市?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生: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
……
师:这些问题提得多好啊,有的问题老师一时也答不上来。这样吧,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写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挂在我们教室四周的墙上,通过招标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它!如果谁找到哪个问题的答案,就告诉他的主人,然后再向全班发布,好吗?
一会儿,教室的墙上纸条翻飞。随后的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开始了“答疑招标”活动。
“我喜欢我才选择”,既然是喜欢的内容,自然会细细品味。这使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获得最优发展,知识理解得特别透彻,体会也特别深刻。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钟震宇吴佳伟】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电教媒体组合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题报告〗
优化电教媒体,实施创新教学活动:
再现过程法:即把教材中抽象的过程通过电教媒体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黄河的含沙量大的惊人和悬河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悬河的形成过程,并播放实地拍摄的录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像自然科学教育中人体内部器官、植物生长等教学课例,都较多运用再现过程法,使“暗箱”变“明箱”,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