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与文本对话 点燃生命激情──《生命生命》教学后感

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东门大街小学 李 平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生命 生命 > 与文本对话 点燃生命激情──《生命生命》教学后感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态,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个个都具有生命的灵性,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阅读中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澜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对话教学实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展示学生的生命个性,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境界,一种新的教学理想。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教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时就开始了。备课时,先不要看“教参”之类的资料,而是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切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孙双金老师曾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

《生命 生命》一课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笔耕不辍,著有四十多本著作,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富有爱心。她的一句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杏林子曾经在书中写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个很不幸的人,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我却活得十分富有。“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如此患难身世,如此惊人毅力,如此杰出经历,如此奉献爱心,我们再读她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实际行动,言行一致,言有心生,怎叫人不深受感动和启迪!要去教学杏林子对生命这一深度感悟的文字,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

老师备课时还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表达方式,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收、积累、内化、运用。老师必须先于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研读,才能成竹在胸,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生命 生命》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的小事悟出大道理,以小见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语言文字的。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注重读书质量,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通过读书,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熏陶,充分与文本对话。怎样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呢?

1、激发学生的对话期待:

期待,在学习中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产生心灵碰撞,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

⑴搜集、阅读课外资料: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感染力很强,但距离学生太远,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要创设情境,想办法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进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生命 生命》一课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如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阅读她的有关文章,作者不平凡的经历会给学生以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⑵观看情境资料:

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一开始心灵就受到震撼,从而产生不同的期待。便产生了迫切了解文本、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即会进行探索性阅读。生命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但人们对生命的存在常常熟视无睹,如何让学生透过一个个生命现象产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婴儿,在春雨滋润下拔地而起的小草,冷风中傲然挺立的花朵”,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短篇,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了。

⑶品读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进入文本的窗口。上课开始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读课题,读出不同的语气,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读课题时不同的语气,说明他对文章产生了不同的期待,产生了好奇,满脑子充满了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生命 生命》的课题很与众不同,教师问:两个“生命”连用,去掉一个行不行?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不行,本文题目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敬重,一种真诚的呼唤和呐喊,是对生命的一种感叹!如果去掉一个,就达不到以上效果了。

⑷情境导入:

教学伊始,用学生熟悉而久违了的婴儿的啼哭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这一声啼哭,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谈话内容与文本天衣无缝的完美“合拍”,为整篇文章的学习铺垫了情感基调。而初读课文后作者杏林子照片及简介的出示,从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撼“作者真的不简单、了不起!”为学生再读课文,营造了情感氛围。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情感基调的铺设和情感氛围的营造,是批文入情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的视觉透过文字去领略课文描写的特定世界,享受阅读的快乐。

2、角色体验,经历对话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人物对话,引发情感共鸣。在对话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换位,经历对话过程。

倾听自己心跳,作者不禁震撼: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读了几遍课文,学生对本段的感悟依然浅显,如何引起学生的心灵的震动?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命,随时可以感受自己的心跳,为什么不来个现身说法呢?我请学生伸出手腕摸一摸自己的脉搏,或用手捂心口,感受心跳,认真地告诉自己、郑重地告诉同桌,庄严而自豪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句话是作者在看到飞蛾求生、砖缝冒苗后,静听着自己的心跳,从心底发出的呼唤!是的,我是唯一的!没人能代替!这三次重复的呼唤,一来是朗读指导:这句话就应该这样读。二是对作者情感的回应:是的,这就是我的生命。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唤中真切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真实,生命的重要。此时学生的表情变得严肃、庄重,当他们端起课本来再读这段,一个比一个有力,一个比一个认真,仿佛真的要对自己负责,仿佛从来没有这样正视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是把作品人物当作自己的角色体验的方法。即:阅读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自己摆进去,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某一角色,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想象文中角色──自己在文中所描写的那种境界中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感受。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的角色体验另外还有“把自己当别人”,在阅读时,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理解文章本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首先读通全文,了解大意;再理清文章脉络;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再连起来想想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是不带个人主观色彩地读书。“把自己当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阅读,就是在阅读时,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透过文本,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一起去感受大自然、去聆听,跟随作者作一次思想的旅行。“把自己当自己”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之后,独特的感悟就自然而然生成。这时,引导学生保持自己的本色,读出自己的体会。

3、朗读在文本对话中的独特地位:

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能将读者与文体直接沟通起来并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美读”,能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砖缝中长出小瓜苗,这也许是我们熟视无睹的生命现象,作者却不禁为这坚毅的生命高唱一曲颂歌。课堂上从学生平淡的朗读中,显然听出他们并没有受到太多触动,如何让学生对砖缝中的小瓜苗动情呢?如果一遍遍重复朗读下去,收效一定不大。于是,我安排了一处想象读“请同学们用心反复地读读这一部分,想象一下一颗小小香瓜子如何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努力生长的。”在学生充分想象,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这小小的瓜苗,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瓜苗在如此条件下,它居然如此努力生长,它真是太了不起了!”有的学生说“它生成的过程是太艰难了!”,还有的学生说“它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的生命力却令人钦佩!”听着学生由衷的感叹,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就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一段。”学生的朗读句句发自肺腑,打动人心。文本所描述的世界,也许远在天边,也许近在咫尺,无论怎样,教师只要找准突破口,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或展开想像,或自主体验,总会进入那个真善美的世界,与作者情感共鸣。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范读,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感人的真情去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学生才会在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与思想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摸、相拥和感动,也才会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打破课堂的沉默与宁静,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养、精神的涵养,从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