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滨小学校 赵 宏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生读课文。
⑷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